一、單位簡介
(以下簡稱“總站”)前身為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1984年經中共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成立,歷經數次機構改革,2022年確定為省水文水資源中心(省水利廳所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相當于副廳級)所屬分支機構,核定事業編制35名,正處級事業單位,經費實行財政全額供給??傉镜闹饕蝿帐牵贺撠熑∷帘3直O測工作;負責水土保持監測數據的收集、分析、統計工作;承擔全省水土保持規劃和水土保持公報編制技術支撐工作;承擔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核技術支撐工作。
總站現有在職職工39人,專業技術人員3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6人、副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15人、初級職稱3人),管理人員1人,工勤人員3人。涉及水土保持、農田水利、水工、地質、園林、法學、經濟、計算機、中文、會計等專業。
二、水土流失治理與規劃
省國土面積為16.7萬 km2 ,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水旱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問題嚴重。40a來,按照省水利廳安排部署,全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通力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從20世紀80年代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治理,到新世紀實施革命老區改造、坡耕地治理、淤地壩建設等一系列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再到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由原來的6.06萬 km2 減少到2024年的1.93萬 km2 ,水土保持率達 88.44% ,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
濟源市王屋山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冬凌草生產基地
信陽市獅河港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生態茶山
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省水利廳安排部署,總站先后編制完成了《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水土保持專項規劃(2021—2035年)》《省黃河流域淤地壩建設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十四五”實施方案》《省“十四五”水土保持規劃》《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專項規劃(2024—2028年)》等一系列規劃,認真落實國家“江河戰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以高水平規劃引領全省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
三、水土保持監測
從1980年開始,在全省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恢復建設嵩縣、魯山等7個水土保持試驗站,目前已形成1個總站、8個分站、9個縣級站的監測網絡布局。2018年以來,全省連續7a實現了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覆蓋,全面查清了水土流失“家底”,并將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柵格數據與全省5577個小流域嵌套,為精準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嵩縣水土流失觀測標準徑流小區
濟源市虎嶺河小流域綜合氣象場
從2006年開始,總站編制完成9期水土保持公報并向社會公布,公開全省水土流失狀況、綜合治理、監督管理以及監測與信息化等工作情況
在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下,總站和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現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大學)、河海大學、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相關專家組成考察組,赴全省主要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開展了大型野外科考、調研活動,于2023年11月聯合建立了嵩縣水土保持與碳過程科教融匯試驗基地、水利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重點實驗室流域水沙過程觀測研究站。這是省建立的首個水土保持與碳過程科教融匯試驗基地和黃河流域首個部級水沙過程觀
省水土保持公報
水土保持與碳過程科教融匯基地揭牌儀式
測研究站,為多學科交叉、多領域協同攻克水土流失關鍵科學技術難題搭建起協同創新平臺,同時為大學生、研究生深入學習多學科交叉知識,積極參與跨學科合作研究,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了又一優質平臺。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2024年12月25日,省水土保持碳匯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在南陽市淅川縣舉行,交易標的總額216萬元,這不僅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的“第一單”,也是省“首單”水土保持碳匯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
省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簽約儀式
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淅川縣小草嶼小流域
四、水土保持監管與信息化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頒布實施和2011年修訂以來,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使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傉痉e極配合省水利廳開展全省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每年開展3次覆蓋全省范圍的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工作,督促生產建設單位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踐行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理念,全省人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
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圖斑復核
總站不斷強化信息化支撐能力,2020年建成全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礎平臺,以水土保持行業為服務對象,突出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運行、淤地壩運行管護、生態文明示范工程等相關數據,實現全省涉及水土保持業務的一張圖管理、展示、查詢和分析。
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礎平臺
2023年,建成淤地壩雨水情監測系統,實現了中型以上淤地壩監測設施全覆蓋和雨水情預警叫應。2024年,選取4座下游有人員居住的重點淤地壩開展了數字孿生淤地壩試點建設,開發建設淤地壩防汛數字孿生平臺,構建淤地壩所在小流域數字孿生場景模型,為加快構建智慧水利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強力驅動。
省淤地壩雨水情監測信息系統平臺
淤地壩雨水情監測設備
數字孿生淤地壩模擬推演
南屯試驗場建設項目總體規劃
五、水土保持科研與水土保持學會建設
總站長期堅持科技創新,取得科研成果59項,推廣應用科技項目12項,制定水土保持地方標準8項。省水土保持學會自2009年成立以來,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多次舉辦學術交流和業務培訓,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5000余人次。
水土保持科研成果
目前,省建成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48個、示范縣11個、示范工程5個、生態清潔小流域65條,水土保持示范創建位居全國前列。
省水土保持學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
六、結束語
總站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加強水土保持空間管控,不斷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和規劃體系,實施“天空地”一體化監管,進一步推進南屯試驗場建設,以奮楫者先的姿態,踔礪奮發,篤定前行,在建設美麗、筑夢新時代的偉業中,展現水保人的時代擔當。
(責任編輯翟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