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調研時,高瞻遠矚地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在祖國大地上生根開花。二十年來,這一理念從浙北山村走向神州大地,成為解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二十年來,我國水土保持事業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24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下降至260.19萬 km2 ,全國水土保持率提升到 72.83% 。值此重要節點,《中國水土保持》編輯部開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主題征稿活動,得到水土保持領域從業者熱烈響應。
本期專刊精選25篇佳作,其中既涵蓋“小流域治理”“智慧水土保持”等技術創新,亦收錄“水土保持碳匯”“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機制探索,更有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深度思考。這些文字既是二十年來水土保持推動綠色發展的縮影,更是邁向美麗中國新階段的宣言。
摘要: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堅持統籌謀劃、扎實做好流域水土保持規劃,夯實制度支撐、推動建立水土保持長效機制,堅持保護為要、依法嚴格人為水土流失管控,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加強淤地壩建設和安全運用,堅持流域全覆蓋、持續強化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堅持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智慧水土保持建設,使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新實效。相較于1990年,2024年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 47.34% ,水土保持率提高了27.57個百分點,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然而黃河流域生態本底脆弱、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的客觀事實仍然存在,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道遠。進入新時期,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將堅定不移地推進水土保持提質增效,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通過一體化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持續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著力創新水土保持政策機制、進一步夯實水土保持基礎支撐,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惠及民生的“金山銀山”,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8.001引用格式:馬永來.強化保護治理守護綠水青山 推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J].中國水土保持,2025(8):1-4,10.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經廣泛實踐已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提升了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為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和活力。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守護“綠水青山”的重要基礎。多年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系統治理,著力推進水土保持與開發建設協調發展,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推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實效,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發揮了重要作用
1內涵與意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實踐意義,為推進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一是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綠水青山”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效益,而且蘊含潛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水土保持是一項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公益性事業。做好水土保持,就是維護“綠水青山”,提升生態環境價值,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二是強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發展經濟不能超出生態環境承載力,否則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要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下發展經濟,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做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就是要引導企業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依法防治人為水土流失,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三是強調系統觀念和綠色發展。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是有機統一體,發展社會經濟必須統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必須樹牢系統觀念,轉變發展方式,創新制度機制,解決突出問題,推動綠色發展。近年來,黃委一體化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涉農產業發展融合,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三統一”,著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多年來,黃委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要”的原則,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組織開展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系統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截至2024年底,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24.58萬 km2 ,較1990年減幅達 47.34% ,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水土保持率達到 69.07% ,相較于1990年的 41.50% 提高了27.57個百分點;植被面積達54.13萬 km2[1] ,實現了主色調由“黃”轉“綠”,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質量不斷提高,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黃河流域生態巨變和黃河歲歲安瀾作出巨大貢獻。
2.1堅持統籌謀劃,扎實做好流域水土保持規劃
做好水土保持規劃,統籌謀劃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對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多年來,黃委高度重視水土保持規劃編制工作,堅持從流域全局和生態系統整體出發,遵循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調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各行政區等多方利益,以黃河流域、黃土高原、重點支流、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等跨省區的流域和區域為單元,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組織編制了多個流域性水土保持規劃。近年來,黃委全面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了《貫徹落實《推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實施方案》《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gt;工作方案》,確定“十四五\"期間重大工作任務36項和新時代任務舉措118項,全面加強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組織編制了《黃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規劃》《黃河流域(片)水土保持規劃》,科學謀劃水土流失防治新格局。
2.2夯實制度支撐,推動建立水土保持長效機制
黃委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實施全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向規范化、標準化發展,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水土保持新格局。按照水利部要求將水土保持率目標分級量化,構建流域、省、市、縣多級目標體系,并納入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建立黃河流域水行政執法和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嚴懲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創新多元化投入機制,推行水土保持以獎代補、以工代賑、以碳代償等建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形成協同治理大格局;圍繞淤地項安全運用、重點工程建設管理、監測試驗、建設監理等,制定或修訂標準規范20余項,既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發揮了指導作用,又為國家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堅持多元共治,創新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著力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 + 產業綜合體”、整溝治理等樣板,推動水土保持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推動陜西省千陽縣完成首筆坡改梯工程新增產能成果轉化,推動南小河溝流域、辛店溝小流域、薛張小流域、李岔小流域等完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及水土保持碳匯交易,目前已完成7單交易,交易金額達1.24億元[2-5],進一步拓寬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
2.3 堅持保護為要,依法嚴格人為水土流失管控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生產建設項目類型多、數量大、分布廣,人為水土流失監管任務艱巨。多年來,黃委著力協調生態保護和開發建設的關系,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率先制定并實施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制度,持續組織開展大規模水土保持監管,目前已累計監管超過2500項次,連續15a實現在建部批生產建設項目監管全覆蓋,并按時發布黃河流域(片)大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公報,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嚴格落實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黃委深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配合水利部建立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制度,落實差別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制定一系列管理辦法和規范標準,內容涵蓋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實施和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等全過程,推動分類精準監管方法落實見效;探索建立以遙感監管為基本手段、信用監管為基礎、重點監管為補充的新型監管機制,實施部批生產建設項目精細化、嚴格化管理,建立監管臺賬,實行全過程跟蹤監管,發現問題一查到底,實現閉環管理,2019年以來已累計開展跟蹤檢查460項次,完成驗收核查138項次;強化對生產建設單位的服務指導,通過專題培訓、網絡答疑等方式宣貫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水土流失防治技術,推動生產建設單位依法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有效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增量”;實施水土保持違法行為聯防聯控聯治,綜合運用行政處罰、責任追究、信用懲戒、檢查監督、檢察公益訴訟等手段,目前已組織開展2次水土保持專項執法行動,查處各級各類違法違規項目8000多個,將11個存在明顯整改不力的項目移交檢察機關開展協同監管,全面提高了水土保持監管力度。
2.4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多年來,黃委依照黃河流域水土保持規劃,組織各省(自治區)實施了一大批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治溝骨干工程、生態修復試點工程、沙棘資源建設工程等,以點帶面,持續推進綜合治理和系統治理。為保障工程建設質量、提升投資效益,黃委制定相關管理辦法,組織做好各類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建設過程中的督查工作,完善各項管理體系。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推動實施黃河流域淤地壩建設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十四五”項目,指導中型以上病險淤地項除險加固和老舊淤地項提升改造,推進塬面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提質增效,以水系、村莊、城鎮周邊為重點,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助力鄉村振興。2019年以來,已累計投入中央資金280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萬 km2 ,綜合整治坡耕地30.79萬hm2 ,新建淤地壩和攔沙壩2627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向精準治理、高效治理邁進
2.5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加強淤地壩建設和安全運用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地區特有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淤地壩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大力建設淤地壩。黃委將淤地壩建設管理納入《“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黃河流域(片)水土保持規劃》等,細化實化各項目標任務;以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為重點,開展淤地壩專項評估、中型以上淤地壩風險隱患排查、淤積專項調查、串聯式淤地壩排查等,摸清家底;實施淤地壩新建工程、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工程等,制定或修訂淤地壩技術規范、維修養護標準、建設管理辦法等,嚴格按照基建程序和相關規范標準推進高標準淤地項建設;強化淤地項安全度汛工作,將淤地壩納入地方防汛體系,落實“三個責任人”制度;持續開展淤地壩安全運用督查,消除安全隱患,保障淤地壩運行安全和效能持續發揮。截至目前,黃河流域已累計建成淤地壩5.8萬座,已淤壩地85333.33hm2 ,累計攔截泥沙74億t,固碳能力達2160萬t;已實施3期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共除險加固病險淤地壩和提升改造老舊淤地壩3750座;開展淤地壩督查2601壩次,電話抽查“三個責任人\"7107個,完成強降水預警122期61552壩次。
2.6堅持流域全覆蓋,持續強化水土流失動態監測
開展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并定期發布監測成果,是黃委的一項重要職責。黃委堅持創新引領,利用衛星遙感、物聯網等現代技術,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建成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遙感解譯一外業復核—侵蝕計算—成果初匯”全流程應用平臺,持續組織開展覆蓋全流域、重點支流、重點區域、重點工程和大型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已形成由黃委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鄭州站)、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西安站)、5個直屬監測分中心和11個省級監測總站、35個市級監測分站、215個縣級監測點組成的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體系。從2018年開始,對黃河流域內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實施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監測面積達229萬 km2 ,結合各省區監測成果,實現流域監測全覆蓋;連續5a發布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全面反映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況,為指導流域水土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2.7堅持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智慧水土保持建設
做好數字孿生黃河智慧水土保持建設,對提升黃河治理保護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加快水土保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委創新思維,統籌謀劃,根據流域水土保持監管工作需要,開發多個業務應用系統,加快推進智慧水土保持建設,不斷增強監管智慧化水平。按照數字孿生黃河建設理念和要求,以“統一標準、整合資源、實用先行、高效共享”為原則,強化頂層設計,整合現有系統和項目,著力搭建智慧水土保持總體框架,建設覆蓋水土保持全業務管理的一體化平臺,逐步實現管理流程標準化、監管工作智能化[。為支撐淤地壩安全運用,以黃土高原地區1:10000 的L1級數據底板為基礎支撐,建成淤地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1.77萬座中型及以上淤地壩的基礎數據統一規范管理;構建淤地壩“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模塊,為水利部及山西、內蒙古、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7省(自治區)43個市203個縣的淤地壩日常管理、預報預警、防汛會商、人員避險轉移等提供重要支撐,近3a共發布預警提醒5.6萬壩次;運用高分遙感影像和無人機航測,積極推進“三站(即黃委綏德、天水、西峰3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試驗場數字李生小流域建設,應用無人機每年開展約70個部批生產建設項目的跟蹤檢查、20個國家重點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監管;建立流域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交流服務平臺,實現“互聯網 + 監管 + 服務”一體化,對在建部批生產建設項目持續開展全覆蓋線上監管,對各參建單位、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技術服務人員約7000人持續提供政策答疑和咨詢服務。
3存在的問題
雖然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黃河流域生態本底脆弱、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的客觀事實仍然存在,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1)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巨。目前,黃河流域仍存在水土流失面積24.58萬 km2 ,占流域總面積的 30.93% ,且主要集中在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水蝕風蝕交錯區、沙漠入河區等生態脆弱區域,治理難度較大。同時,部分已治理區域需提質增效,以鞏固治理成果。
2)水土保持投入和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完善。雖然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資金投入,但是現有投入資金依然難以滿足實際需要,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相關政策制度仍不完善,且尚未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
3)水土保持監管信息共享機制缺失。主管部門在生產建設項目審批、核準、備案與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之間尚未實現有效銜接,導致“未批先建”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同時,水土保持監管的基層力量薄弱,監管能力不足,監管信息閉塞,導致部分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未得到及時制正和有效查處。
4對策措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不僅是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新征程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出的新要求。進入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迎來新機遇,也面對新的更大挑戰,黃委將堅定不移地推進水土保持提質增效,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惠及民生的“金山銀山”,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1)一體化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以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為重點,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治理、固溝保塬、整溝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強化淤地壩安全運用管理,進一步推進高標準淤地壩建設和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加快重要淤地項安全監測設施建設,提升淤地壩“四預”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樣板。
2)持續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落實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制度,推行差別化水土流失預防措施,結合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統籌推進黃河及其重要支流源頭、重要水源地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堅持問題導向,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實現部批生產建設項目全鏈條全流程閉環監管;常態化開展黃河流域(片)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強化聯動執法和協同監管,嚴格查處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全面實施水土保持信用評價,推行人為水土流失危害賠償制度,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增量”。
3)著力創新水土保持政策機制。完善水土保持管護制度,充分發揮水土流失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循環投人機制,提升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推進碳匯交易及淤地壩、坡耕地綜合治理等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模式;大力推行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建設模式,加快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流域上下游、地區間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作;完善水土保持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建設,強化水土保持法律宣貫工作。
4)進一步夯實水土保持基礎支撐。持續推進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覆蓋,開展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水土流失與入黃泥沙專項調研,強化深度分析和監測結果應用;完成黃河流域內62個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提升改造,推進地方監測站點優化升級;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網絡,提檔升級淤地壩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土壤侵蝕模型本地化、水土保持與水沙關系、淤地壩壩系平衡理論等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攻關,不斷提升流域治理管理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2024年)[R].鄭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2025:1-20.
[2]水利部.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碳匯工作取得突破進展[EB/OL].(2024-09-14)[2025-05-21].http://www.mwr. gov.cn/xw/sjzs/202409/t20240914_1720779.html.
[3]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辛店溝、南小河溝小流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水土保持碳匯項目簽約儀式在西安成功舉辦[EB/OL].(2024-10-21)[2025-05-21]. http://www.mwr.gov.cn/xw/sjzs/202410/t20241021_1722557.html.
[4]山西省水利廳.省政府網:交易碳匯量6.75萬噸!山西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達成[EB/OL].(2025-05-03)[2025-05-21].https://slt. shanxi. gov. cn/sldt/tbtj_358/szfwz/202501/t20250103_9742713.html.
[5]水利部.甘肅省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成功簽約[EB/OL].(2025-01-21)[2025-05-21].http://www.mwr.gov. cn/xw/dfss/202501/t20250121_1726826.html.
[6]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數字孿生黃河建設規劃(2022—2025)[Z].鄭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2022:1-10.
(責任編輯 翟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