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西海的浩渺煙波里,九嶺山脈的青翠林海間,“山水武寧”發展的新藍圖正徐徐展開。從水土流失治理到農旅融合發展,從污水全處理到人居環境煥新,綠水作墨,青山為箋,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正以系統思維破解山區發展難題,用生態底色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新畫卷!
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航拍景色(一)
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位于省武寧縣新寧鎮,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獨特的區位賦予其“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靈秀氣質。這片總面積 26.37km2 的土地上,充沛的雨水滋養著豐茂的植被。馬尾松、杉木、樟樹等喬木與油茶、柑橘、楊梅等經濟林果交織生長,形成了兼具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的植被體系。山塘、庫灣里盛產
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航拍景色(二)
魚、翹嘴、草魚、鯰魚、棒花魚等水產。“魚米之鄉”的美譽名副其實。與生俱來的生態基底與資源優勢,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的多元格局,為生態保護提供了基礎,也為產業發展預留了空間,成為小流域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的先天優勢。
近年來,武寧縣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深入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等重大國家戰略部署,緊緊圍繞“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以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致力打造宜居宜游、“產業興,村民富”的鄉村振興典范。
、固土凈水,風景獨好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從“困擾”到“蝶變”
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從水土流失治理破題。從前,這里雖有山水之利,卻也面臨水土流失的困擾,土地肥力衰竭、水旱災害頻發等危害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經過一系列科學治理,小流域內水土保持率已達 94.03% ,完成了“治理一保護一發展”的蝶變。
立體生態防護網絡
小流域內在山坡上開展了大面積的植被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通過大規模種植防護林帶,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效固定了土壤,減少了水土流失風險。同時,建設了生態護岸等一系列水土保持設施以及植物過濾帶等生態工程,輔以鋪草皮、植樹等景觀綠化工程帶,形成了“山上造林、河岸護綠”的立體防護網絡。
(二)從“清水”到“生態岸線”
廬山西海的優良水質是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最寶貴的生態資本。讓水常駐,亦需長清,攻克河道治理,渡頭追求的是碧波蕩漾。
治理前,受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影響,部分入庫支流水質曾一度下降。通過對 3km 河道進行綜合整治,小流域內清淤疏浚、生態護岸同步推進,確保溝道水流通暢、河床無淤積、岸坡無垃圾。更具創新性的是對生態岸線的保護與修復—一通過高分辨率遙感技術解譯生態岸線,制定針對性保護方案,禁止違法采砂、亂倒垃圾等行為,使 79.63% 的岸線保持自然生態狀態,成為凈化水質、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屏障。污水處理更是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跨越。小流域內建設了3處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污水管網,實現生活污水處理率 100% 。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水,通過技術改造和資源化利用,處理率達 90% 以上,廢水經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形成了“養殖一處理一種植”的循環經濟模式。
清水“走廊”
“水清岸綠”治理成效
如今的渡頭小流域,河溝水清岸綠,水質持續穩定在區域生態環境部門要求的標準之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清水走廊”。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暢游其間,這是生態系統健康度提升的直接佐證。根據生態巡查記錄,治理后小流域內白鷺、夜鷺等水鳥種群數量顯著增加,“白鷺畔島觀光區”這張生態名片愈發閃亮。
二、產業蝶變,綠富同興:生態價值的經濟轉化
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綠水青山”,正轉化為觸手可及的“金山銀山”。
(一)生態治理與經濟增收的協同共贏
為保障水土保持成果的長效發展,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治理充分發揮了產業融合的智慧。渡頭村農業山水合作社創新“合作社 + 農戶”模式,在荒山種植油茶樹,如今年產 3500kg ,既固定了土壤,又創造了經濟價值。紅美人橙園安裝的高效節水灌溉系統,楊梅基地推廣的生態種植技術,都讓治理措施與產業發展深度融
生態經果林
合,實現了“治山治水”與“富民增收”的雙贏。一顆顆小小的果實,成了有口皆碑的“致富果”。
(二)生態景觀向經濟業態的轉化實踐
當生態美景成為常態,休閑時刻成為品牌,鄉村發展的新路徑便逐漸明朗。
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圍繞“始終堅持生態立縣,全面推進綠色崛起”的主題,推進“農旅結合”新模式,適時引入多種文旅元素,以農促旅、以旅富農。立足交通、生態、人文優勢,圍繞漁行、漁宿、漁樂、漁食的漁文化,聚力打造垂釣體驗區、產業發展區、休閑民宿區,努力把渡頭打造成全市及至全省聞名的休閑農業觀光村。
漫步在“親水游步道”,喚醒身體的是清脆的鳥啼、清新的空氣。晨霧緩緩消散,前往“觀景臺”即可一覽湖光山色。在“網紅浮橋”“彩虹路”等“出片”景點,游客們也紛紛駐足。旅游途中美食也必不可少。特色美味“鮮”為要。閑來垂釣,漁獲被端上餐桌只需幾十分鐘。瓜果誘人,在采摘園里便能大飽口福。紅色小木屋民宿“江楓漁火”點綴在森林之中,房與樹相得益彰;網紅民宿“一渡一山海”在夜幕下亮起點點燈火,溫暖又寧靜;“太空艙”民宿發揮創意,“長”在空曠的草地上,游客們白天可以戶外露營,夜晚可以看月亮數星星,好不愜意各具特色的民宿不僅滿足了游客住宿的需要,更是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里,既能“釣鮮魚、采鮮果”,又能“賞湖景、住民宿”,這樣一條游山玩水線路引得無數游客流連忘返。
農旅產業(親水游步道)
農旅產業(親水觀景平臺)
農旅產業(網紅浮橋)
農旅產業(彩虹路)
網紅民宿“一渡一山海”
為了提供更好的游覽體驗,渡頭村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提升,包括對道路進行改造拓寬及實施“白改黑”工程。新修了柏油路、停車場、休閑廣場等。每逢周末,前來觀光休閑的游客絡繹不絕。據統計,2024年渡頭村接待游客18萬人次。
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停車場)
焰火表演
基礎設施建設(森林休閑廣場)
(三)資源量化與產業激活的雙向探索
面對“守著‘金飯碗’卻不知如何變現”的難題,武寧縣探索得到了“開展項目價值核算,用‘生態標尺’量山水”這一破局之法。經多次實地調研和座談交流,武寧縣水利局聯合水利電力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權威博士專家團隊選定武寧縣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作為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先行試點的區域。
核算報告技術評審會現場
得益于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經水利電力大學權威博士專家團隊科學核算,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量中調節服務類的價值最高,達到38252.2萬元,占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總價值的 87.35% 。
2024年12月,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作為省首個嚴格按照《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建立健全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水保〔2024〕249號)要求,在全省第一個真正以生態清潔小流域為完整單元,真正全覆蓋水土保持物質供給、調節服務、文化服務等三大類生態產品13項指標的“先行典范”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交易探索,并最終以655.02萬元的價格成交了3a旅游康養開發經營權。
此次交易的意義遠超數字本身。受讓方納西海(武寧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承諾投資1200萬元用于水土保持提質升級,包括新建白鷺研學基地、水上餐廳、湖中樂園等業態,這不僅解決了當地生態管護的資金難題,推進了“生態保護一開發增值一反哺治理”的良性循環,更是為進一步開展省以及更大范圍的全域生態清
武寧縣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
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典型經驗。截至2024年,省已培育生態清潔小流域127條,全省首批5個項目(含武寧等地)交易額達1742.89萬元,交易類型、數量全國領先,在5個項目中尤以武寧縣的交易額最大。
三、民生為要,久久為功:生態紅利的普惠共享
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無論是楊梅基地、柑橘園等特色產業吸納固定勞動力,還是農旅融合促進返鄉創業就業,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實踐已完成了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讓更多人
愿意留在鄉村、建設鄉村、共享美麗鄉村。
(一)村莊顏值與功能雙提升
所有村莊通水泥道路,城鎮集中供應飲用水,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完善。2021年以來實施的桐子坪、萬家墩等4個地點實施了新農村建設提升工程,共新建和改建民宿13棟、擋土墻 2 600m2 、外墻刮白及壁畫 800m2 ,使村莊顏值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渡一山海”景區夜景
(二)共享生態紅利與養老保障
親水游步道、觀景臺、休閑場所等公共空間的建設,讓村民與游客共享生態紅利;3個生態停車場、2個觀景臺的配置,既滿足旅游需求,也成為村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當城市居民驅車前來感受鄉村氣息時,村民們也享受到了原本只有城市才有的公共服務,城鄉差距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逐漸縮小。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幸福感源于2020年9月成立的“頤養之家”,這是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最溫暖的民生注腳。該地點為留守老人提供免費餐飲、老年活動棋牌室、休息室等設施,每月15日、30日開放時,老人們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專業醫生還會上門進行免費體檢。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更有工作人員驅車接送。這種“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的養老模式,既解決了外出務工子女的后顧之憂,又傳承了鄉村互助的優良傳統
治理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三)從“政府主導”到“全民自覺”
當村民們數著楊梅節攤位上實打實的收入賬單,看著民宿客房預訂日歷排得滿滿當當,棲身于青山綠水圍繞的村落里,走在平坦整潔的柏油路上,用上了方便的自來水和路燈,水土保持便從規劃里的藍圖成為家家戶戶護林護水的日常自覺。 100% 的垃圾分類覆蓋率背后,是村民生態環保意識的覺醒曾經隨意丟棄的垃圾如今按可回收物、廚余垃圾等分類投放,3名管護員的日常巡查與宣傳,使“垃圾不落地”逐漸成為村民自覺。在老虎頭自然村(隸屬于渡頭村)創建水生態文明村的活動中,村民主動參與環境整治,拆除違章建筑,美化庭院,這種“政府引導、村民主體”的模式,激發了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
當游客走進渡頭村,不僅為山水之美駐足,更會被村民的熱情好客、村莊的整潔有序所打動——這種由內而外的文明氣質,正是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最珍貴的社會財富。
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航拍景色(三)
站在廬山西海的觀景臺上,眺望小流域的綠水青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和諧畫卷在眼前展開。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故事,是“兩山”理念的生動詮釋,亦是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創新探索。當 79.36% 的林草覆蓋率為生態打底,當一紙合約激活經濟脈絡,當民生建設提升幸福指數,這幅融合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的青綠長卷,正等待著更出彩的華章!
(責任編輯 翟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