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地區;黃河流域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8.002引用格式:.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推進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綠色可持續發展[J].中國水土保持,2025(8) :5-10.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等關系,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為其中之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1]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川縣梁家河村調研考察時指出:“淤地壩是流域綜合治理的一種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切中要害,抓住了黃河泥沙治理的根本,為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特別是淤地壩建設指明了方向[2-8] 。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黨領導人民群眾大規模治山治水、1957年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暫行綱要》并成立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1963年發布《國務院關于黃河中游地區水土保持工作的決定》,到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實施重點治理工程、1982年頒布《水土保持工作條例》1988年發布《開發建設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規定》、199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3年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再到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修訂、2015年國務院批復《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等,水土保持基本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體系,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符合自然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之路[1]
1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機構沿革
“水土保持”一詞,是1940年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原黃委會”)林墾設計委員會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在成都召開防止土壤沖刷的科學討論會時第一次提出的。1940年,原黃委會在西安成立林墾設計委員會,組織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水土保持專職機構。1941年1月成立的隴南水土保持實驗區(天水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的前身),以及1951年、1952年分別成立的隴東、陜北水土保持工作站,在1956年分別更名為天水、西峰、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這就是全國著名的水土保持科學試驗“三站”,分別在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副區、黃土高塬溝壑區、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開展水土流失規律和治理試驗示范研究。1945年,由國家投資,原黃委會關中水土保持實驗區在西安市荊峪溝修建留淤土壩1座,是黃河流域第一座“官辦”淤地壩。1950年2月,水利部在西安成立西北黃河工程局(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前身)。1961年,撤銷西北黃河工程局。1954年以后,黃河上中游七省區陸續設立水土保持委員會和水土保持局(處),并在不同類型區組建水土保持試驗站或推廣站。1964年,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局在西安成立,將天水、西峰、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劃歸統一領導。1978年,天水、西峰、綏德3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回歸水利部領導。1980年,國家農委批復水利部恢復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和黃河中游治理局。1988年,天水、西峰、綏德3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轉交黃河中游治理局領導。1990年,人事部批準將黃河中游治理局更名為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增加流域管理職能。1992年,成立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監督局。2000年,成立黃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監督局、西峰治理監督局、綏德治理監督局,分別與天水、西峰、綏德3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合署辦公。
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及其3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從水土流失規律觀測試驗和水土保持示范開始,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黃河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黃河流域國家重點治理工程等,在隴東地區修建第一座黃土均質淤地壩—“隴東第一壩”,開創了黃土高塬溝壑區淤地壩建設與應用的先河;建立隴東第一座山地果園—“隴東第一園”,改變了隴東地區無蘋果栽植的歷史;組建陜北第一個水土保持試驗基地,筑成陜北第一座大型淤地壩,開展淤地壩壩系試驗示范與推廣;開辟陜北第一片山地果園、陜北第一塊水平梯田、全國第一個未治理流域的大型坡面徑流場;實施了全國八大片重點治理工程黃河流域無定河、三川河等重點治理,以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小流域壩系建設和坡耕地綜合整治等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指導了大泉山、高西溝等水土保持治理樣板典范;總結出“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體系,形成了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塬溝壑區兩個“三道防線\"治理模式,為黃土高原大規模生態保護與建設提供了理論試驗與實踐示范。
2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發展歷程
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發展歷程是一部長期探索與實踐的歷史,歷經多個階段的演進,從早期的零散治理到如今的系統工程,逐步形成科學有效的防治體系。
2.1早期探索階段(1949—197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對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國家開始重視黃河流域生態治理。1952年,政務院發布《關于發動群眾繼續開展防旱、抗旱運動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標志著水土保持工作正式納入國家議程。這一階段,主要是群眾運動形式,推廣修建梯田、挖魚鱗坑等簡易工程措施,開展淤地壩壩系試驗示范。1955年,水利部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將水土保持列為減少入黃泥沙的重要措施,推動了淤地壩、谷坊等工程的建設[2,8] 。
2.2 體系構建階段(1979—1999年)
改革開放后,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規范化、系統化軌道。1982年,國務院頒布《水土保持工作條例》,首次以法規形式明確水土保持方針、任務和措施。期間,國家啟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覆蓋黃河流域多個省區,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提升區域植被覆蓋率;實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引入國際先進治理理念和技術,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的發展,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構建綜合防治體系。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確立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標志著水土保持工作進入法治軌道[2,8] O
2.3 快速發展階段(2000—2018年)
進入21世紀,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黃河流域水土保持迎來新機遇。國家加大資金投人,啟動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僅2000—2010年黃河流域累計退耕還林還草就超過500萬 hm2 ,實施淤地壩“亮點”工程。同時,強化科學技術支撐,推廣徑流林業、節水灌溉等實用技術,提升治理成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發布,進一步細化了法律實施細則。這一階段,小流域綜合治理向生態經濟型轉變,通過種植經濟林果、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如陜西延安通過退耕還林,植被覆蓋度顯著提升,蘋果產業成為支柱產業[2.8] 。
2.4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至今)
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水土保持工作被賦予新使命:提出“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理念,強調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網絡,推進水土流失動態精準監測;創新治理機制,推廣以獎代補、生態補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方面,重點推進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等項目;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展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推動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開啟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2,6-8] 。
3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狀況
黃河流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其水土流失問題呈現出規模大、成因復雜、危害深遠的特點。從地理范圍看,流域總面積79.47萬 km2 ,截至2024年水土流失面積仍有24.58萬 km2 ,占流域總面積的 30.93% ,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地區溝壑密度大、地形破碎,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3.1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基礎誘因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單次降雨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60% 以上,高強度降雨直接沖刷地表,加劇土壤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黃土層深厚且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抗侵蝕能力弱,遇水易崩解,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海拔落差大,坡度超過 15° 的區域占比高,重力作用下泥沙易隨水流遷移。
3.2人為活動進一步影響了水土流失
歷史上流域范圍內長期的過度開墾、放牧導致天然植被被破壞,黃土高原原生森林覆蓋率曾降至 5% 以下,地表失去植被保護后,裸露土地面積擴大;近現代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中,礦產資源開發、交通工程建設等活動頻繁,若缺乏生態防護措施,則會造成地表擾動和邊坡裸露,如在煤炭資源豐富的晉陜蒙地區采礦形成的棄渣場一度成為新的水土流失源。此外,傳統農業生產中的順坡耕作、廣種薄收等方式也加劇了坡面土壤流失,導致“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3.3水土流失的危害嚴重
大量泥沙隨黃河下泄,導致下游河床拾升,形成“地上懸河”,威脅防洪安全;土壤肥力流失使耕地退化,黃土高原部分區域耕地有機質含量不足 1% ,農作物產量低下;生態系統失衡引發生物多樣性下降,水土流失嚴重的支流流域出現河道斷流、濕地萎縮等問題,對流域群眾的生產生活構成潛在威脅。
4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
多年來,在水利部、水利部的領導下,黃河上中游管理局一代代水保人扎根黃土大地,接續奮斗,默默奉獻。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由1990年的46.5萬 km2 減少至2024年的24.58萬 km2 ,強烈及以上等級水土流失面積由1990年的19.18萬 km2 減少至2024年的2.64萬km2 ,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呈現“雙下降”態勢。截至2023年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27.6萬km2 ,2024年植被覆蓋度達 63.25% 。曾經溝壑縱橫、黃土滿坡的黃土高原,現在滿眼綠色、生機盎然,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攔減入河入庫泥沙,助力黃河下游主河槽過流能力提升至 5000m3/s ,為保障黃河安瀾作出重要貢獻。
4.1持續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認真履行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協調召開了13次委員會會議,研究確定防治思路、工作目標和舉措。參與或主持完成《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 年)》《黃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等10多項全國、流域綜合及專項規劃[2]。主編的《淤地壩技術規范》(SL/T804—2020)《淤地壩維修養護標準》(SL/T823—2024)等獲水利部批準發布。編制《黃河流域淤地壩建設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十四五”實施方案》,估算總投資174億元。協調、指導、推動實施黃河中游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治溝骨干工程試點、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淤地壩“亮點”工程等水土保持重點示范項目,開展實施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坡耕地整治、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水土保持專項監測等項目。總結的“以支流為骨架,縣域為單位,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梁峁坡溝川綜合治理”模式得以完善和推廣,輻射帶動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蓬勃開展。實施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項目首次利用外資、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開展水土保持項目前期、在水土保持項目中開展全面監測評價,一期項目被世界銀行譽為世行農業項目“旗幟工程”。推進鄂爾多斯攔沙換水試點一期工程,投資6.15億元,在十大孔兌的黑賴溝和西柳溝建成151座攔沙壩、1處引洪滯沙工程及攔沙工程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年置換水指標2800萬 m3 。推進開展黃河河源區侵蝕溝研究和治理,以及水庫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4.2統籌推進水土流失試驗觀測和科學研究
從全國最早建立的水土流失徑流觀測場一天水梁家坪徑流場開始,天水、西峰、綏德“三站\"持續開展水土流失試驗觀測、水土流失成因和土壤侵蝕機理研究,積累了黃土高原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序列最長、數據最完整的各項水土流失觀測資料。先后探索開展各類水土保持試驗研究,總結出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土壤侵蝕特征,提出小流域水土流失規律、各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效益、“三道防線”治理體系、溝道壩系工程安全評價方法,并在土壤侵蝕預測預報模型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預報模型建立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先后開展1100多個專題試驗研究,出版專著60多部,參與和制定標準規范、管理規定、辦法等60余項。1943年,天水站引進蘋果品種進行繁育試驗;1962—1964年,開展種植試驗取得成功并進行較大面積推廣,出口試銷時,因包裝箱上有“花牛”字樣,被香港媒體稱為“花牛”蘋果。1953年,西峰站在南小河溝建成隴東第一座山地果園,開辟了隴東地區蘋果栽植歷史,該山因此得名“花果山”。1960年,西峰站全體職工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報喜信并寄去一箱蘋果,匯報取得的可喜成績,得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回信鼓勵和隨信匯來的8元蘋果款。20世紀50年代,綏德站在韭園溝流域修建淤地壩110座,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十大樣板”之一,兩次被《人民日報》報道其治理經驗成效;2017年7月,綏德縣遭受罕見特大暴雨襲擊,韭園溝流域洪水被淤地壩壩系層層攔截,削洪效果達到 70% ,溝口洪水最大含沙量不到無定河最大含沙量的 1/5 。進入新時期,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推進構建“ 1+3+X! 科研工作機制,組建黃河水土保持科學研究創新平臺,并在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及“三站”設立首席科學家制度。啟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原真性研究方法與應用”。加強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及運行管理,初步搭建數字孿生黃河水土保持平臺。
4.3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開展監督執法、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預防監督規范化、生產建設項目信息化動態監管等試點,建立以遙感監管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補充、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現全過程全鏈條監管。
近3a黃河流域各級監管部門累計跟蹤監管生產建設項目4.34萬項次,驗收核查6100多項,有力推動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使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通過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考核、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考核評估、水土保持監管履職情況督查等,壓緊壓實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及生產建設單位人為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準格爾旗、吳起縣等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旗),蘭新鐵路二線甘青段等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協調準格爾旗檢察院對內蒙古某公司鐵路專用線未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損害國家和公共利益行為立案調查,為黃河流域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建立以來的水土保持類公益訴訟第一案9]。《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實施后,共移交檢察院生產建設項目14個,其中12個是通過衛星遙感監管發現的。
4.4強化水土保持監測預報
1998年水利部“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區生態農業動態監測系統技術引進”項目啟動實施,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步入新階段,并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現已建成以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晉陜蒙接壤地區、天水、西峰、榆林、臨潼5個監測分中心為主,10省(區)監測總站、35地(市)監測分站為輔的監測網絡。扎實開展黃河流域(片)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項目,指導、助力各省(區)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連續7a實現流域(片)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覆蓋;遙感影像分辨率由1998年TM影像的30m,2018 年資源三號影像的 2.1m ,發展到2023年資源一號、高分一號影像等的 2m ,以及高分七號影像的亞米級,土壤侵蝕計算模型由1998年三因子模型到2013年優化為七因子中國水土流失方程,監測目標由水土流失面積、強度監測向注重管理需求的全面精準監測轉變,監測空間尺度由小流域、重點支流、重點區域擴至黃河流域(片)全覆蓋。建成衛星遙感影像接收及處理系統,實現黃河流域 2m 分辨率遙感影像季度全覆蓋,擁有6臺CPU、2臺GPU的國產化超融合計算平臺及1PB存儲能力[10]。推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發布周期由每10a一次調整為每年一次。配合水利部推動國家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立項實施。
4.5 高度重視淤地壩壩系安全運用管理
黃土高原淤地壩累計攔截泥沙74億t,年均減少入黃泥沙1.5億~2.0億t,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淤地壩作用尤為突出,其面積僅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2.93% ,但攔沙量占黃土高原中型以上淤地壩攔沙總量的 30.5% 。黃河流域現有淤地壩已淤成壩地8.53萬 hm2 ,平均每座大、中型淤地壩淤地面積分別為
5.47.2.07hm2 ,現有壩地可促進53萬 ~80 萬 hm2 坡耕地退耕。非汛期,部分淤地壩通過蓄水解決了64萬頭牲畜飲水,灌溉農田1.33萬 hm2 。近8000座淤地壩以壩代路,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出行。過去50a來,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固碳能力達2160萬t,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全面完成黃土高原16885座中型以上淤地壩風險隱患排查,督促指導各省(區)推進淤地壩登記銷號,基本摸清家底基數,完成25071座淤地壩信息入庫上圖。完成下游有居民點的1364座淤地壩淤積調查和530座重要淤地壩抽查復核,獲水利部和水利部領導表揚。編制的《黃土高原地區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和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工程2024—2027年實施方案》,由水利部于2023年9月印發實施。建立防汛指導、預警提醒和電話抽查“三位一體\"行業監管工作機制,2024年對7省(區)91縣434座淤地壩安全度汛工作進行指導,預警提醒34期2530座次,電話抽查其中1364座淤地壩1842名防汛責任人,有力督促地方落實淤地壩防汛責任。建成淤地壩管理信息系統,納入水利部、水利部防汛抗旱會商系統,并持續優化升級,使淤地壩壩系安全運行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2]
4.6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2024年以來,指導組織黃河流域完成9單水土保持碳匯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綏德辛店溝、西峰南小河溝分別完成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水土保持碳匯交易,被列為水利部水利投融資改革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方面的創新案例[11]。積極參與水土保持碳匯監測、核證等,指導推動流域省(區)完成4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開展水土保持碳匯研究,通過碳通量塔獲取二氧化碳、水氣濃度等觀測數據10萬多條,調查不同類型典型樣地261處,獲取土壤樣品1721個,測定土壤有機碳等并匡算水土保持碳匯量。主持或參與編制水土保持碳匯評估與核算技術規范,以及梯田、淤地壩、小流域綜合治理等3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方法學。編制《黃土高原溝壑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碳匯方法學》并在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碳普惠分會備案,將以團體標準形式發布[12]。創新推動黃河流域首例水土保持司法碳匯交易成功落地西峰南小河溝,與甘肅省林區中級法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采用“以碳代償”模式替代傳統生態損害賠償,開創水土保持與司法協同保護新模式,實現了水土保持功能從“隱性生態效益”向“顯性經濟價值”跨越。
5 結束語
回顧多年的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探索與實踐,
我們深深感到,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才能推動流域保護治理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進步、展示新氣象;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牽引,以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以弘揚水利廉潔文化為保障,持續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才能最大程度凝聚合力、推動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只有堅持依法嚴格管理,健全完善流域與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機制,落實各方責任,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線,才能推動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更好滿足流域人民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新期待[3-4,11,13-16]
。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重要論述特別是黃河保護治理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砥礪奮進、久久為功,全力推進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再上新臺階。
我們將強化責任擔當,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持續推進淤地壩壩系安全運用管理,保障地區防洪安全與糧食安全;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遙感、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提升黃土高原治理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加強區域協同合作,打破行政壁壘,共同守護黃河流域良好生態;持續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讓黃河流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蒲朝勇.關于推動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2(2):1-6.
[2]水土保持局.砥礪奮進開拓進取扎實推進新時代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J.中國水土保持,2022(9) :1-4,57.
[3]祖雷鳴.牢記囑托擔使命踔厲奮發建新功推動新階段黃河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J].中國水利,2023(24):44-45.
[4]李國英.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流域治理管理[J].中國水利,2022(13):1-2.
[5]謝遵黨,劉柏君,崔萌.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25,25(2):21-25,73.
[6]祖雷鳴.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J].旗幟,2024(11):19-21.
[7]張楚漢,王光謙.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人民黃河,2024,46(9):1-7.
[8]祖雷鳴.全面推動黃河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N].中國水利報,2025-01-17(001).
[9]薛云鵬.黃河流域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水土保持第一案立案調查[J].中國水土保持,2023(9):24.
[10]郜國明.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思考[J].人民黃河,2024,46(12):11-16.
[11]黃河流域首例水土保持司法碳匯交易成功落地[J].中國水土保持,2025(5):44.
[12]郜國明,喻權剛,徐佳.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碳匯研究及其辦[EB/OL].(2024-10-21)[2025-05-21].http://www.mwr.gov.cn/xw/sjzs/202410/t20241021_1722557.html.
[13]陸桂華.乘勢而上擔當作為奮力推動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J].中國水土保持,2022(7):1-4,55.
[14]祖雷鳴.深入貫徹實施黃河保護法沿著法治軌道推進黃河保護治理[J].中國水利,2023(5):6-9.
[15]王敏.突出流域特點強化措施落實奮力譜寫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新篇章[J].中國水土保持,2023(12):1-3,58.
[16]李國英.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水安全保障[J].中國水利,2021(16) :1-5.(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