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屬于南方紅壤區,不同地點多年平均降雨量1 ?440-1825mm ,山高坡陡、土質較差、土壤抗蝕能力弱,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導致該市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水土流失易發。根據2024年福建省水土保持公報,三明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為 1 646.65km2 占土地總面積比例為 7.1% 。
三明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動適應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新要求,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將生態理念貫穿水土流失治理和監督管理全過程。“十四五”以來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43萬 hm2 ,全市水土保持率從2011年的 90.31% 提升至 92.90% ,有效守護了閩江源頭良好生態。
一、探索綜合治理提質增效新模式
三明市在治理過程中結合山區特點,不斷探索治理新模式。寧化縣以小流域為單元,探索建立“魚鱗坑 ?+ 山邊溝”“竹節溝 + 水保林”等“五 + ”生態治理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泰寧縣依托全國森林康養試點打造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園,推動旅游康養資源與水土保持科普宣傳教育的綠色融合,帶動文旅康養、休閑度假、水美經濟等業態落地生根;建寧縣探索“果-草-肥-水”生態治理模式,形成“以果興業、以草護土、以肥養地、以水調蓄”體系,打造水土保持生態果園;將樂縣常口村、沙縣區俞邦村以水土保持項目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推動生態效益轉化為“美麗經濟”,探索出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生產力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寧化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治理后
泰寧縣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園
將樂縣常口村美麗鄉村建設
沙縣區俞邦村美麗鄉村建設
建寧縣“果-草-肥-水”生態治理模式
二、推動水保碳匯金融實現新突破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機制,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碳匯綠色金融貸款正式落地三明。該筆水土保持碳匯開發掛鉤貸款,授信額度200萬元,通過項目運營企業實施水土保持碳匯開發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貸款利率掛鉤的形式,將綠色金融貸款用于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林培育、封禁管護等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引導和激勵社會資
水土保持碳匯綠色金融合作簽約儀式
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碳匯綠色金融合作簽約儀式
本參與水土保持項目碳匯開發、測算、交易。該筆業務的落地不僅拓寬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機制,引導民間和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還為水土保持碳匯開發提供了創新樣板。
三、打造水土保持示范引領“三明新樣板”
三明市依托自身優勢,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創先爭優和示范工程創建工作。在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考核評估中,2019—2023年連續5a獲評優秀等次。2025年獲1500萬元水土保持正向激勵。寧化縣建立了集水土保持科研、科技教育培訓、實用技術應用推廣和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努力打造高標準水土保持示范標桿。2021年,寧化縣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泰寧縣上清溪小流域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2022年,尤溪湯川風電場工程獲評“生產建設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寧化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泰寧縣上清溪生態清潔小流域
尤溪湯川風電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四、繪就生態清潔小流域新畫卷
三明市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對傳統單一治理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進行了升級改造,由傳統的單一治理變為系統治理,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以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分區施策,統籌推進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潔水、產業發展等,實施“小流域+”,既有“顏值”,又有“產值”,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讓群眾家門口的“綠水青山”成為流金淌銀的“幸福靠山”。
永安市安砂鎮玲瓏溪生態清潔小流域
建寧縣桐榮溪生態清潔小流域
三明市立足閩江源頭生態保護,通過“五 + ”生態治理模式、水土保持碳匯金融創新、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等舉措,推動水土保持率提升至 92.90% ,形成“治理-碳匯-示范”三位一體發展路徑。
下一步,三明市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強化預防監管,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譜寫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同時,積極挖掘水土保持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與后勁,不斷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和監督的有效路徑,努力在推進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中展現三明作為。
(責任編輯翟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