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兩山”轉化;治水體系;現代化水治理;數字治理;生態價值轉化;文化活化;中圖分類號:TV213.4;S15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 issn.1000-0941.2025.08.010引用格式:,.“兩山”轉化二十年:“五位一體”治水體系的創新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25(8)43-48.
“兩山”理念自2005年提出以來,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探索邁向系統實踐,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范式。該理念通過揭示自然資本與經濟價值的協同演化規律,為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二元對立提供了理論支撐。省是“兩山”理念的發源地,省市依托長三角生態水網優勢,歷經20a探索,構建了生態筑基-價值轉化-安全韌性-文化活化-數字賦能“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治水體系,在流域治理、生態補償、數字孿生等領域形成標準化解決方案,為全球特大型城市生態治理提供了實踐范本。
既有研究在生態治理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例如:COSTANZAetal.[]通過量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奠定了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COHEN-SHACHAMet al.[2]提出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為生態修復提供了方法論框架。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單一技術或制度創新(如濕地修復、水權交易),缺乏對多維度治理體系整合的探索。同時,數字孿生技術雖在防洪預警中廣泛應用[3],但其與生態價值轉化、文化活化的協同機制仍待深化。
本研究以市20a治水實踐為對象,系統解析其治水體系的技術路徑與制度創新。相較于既有研究,本研究創新點在于:首次將生態修復、經濟轉化、韌性建設、文化活化與數字治理納入統一框架,提出“五位一體”治理模式;通過青山水庫智能感知大壩、新安江-千島湖流域跨省生態補償等國家級試點,驗證數字孿生與市場機制協同增效的可能性;以市控斷面水質連續8a達標率 100% 、水生態健康指數全國領先為實證[4],構建可復制的智慧治水標準。
本研究旨在解碼治水的技術圖譜與制度密碼,揭示其從“工程治水”向“系統興水”的范式躍遷邏輯,為全球城市平衡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經驗。
1“五位一體”現代化治水體系的實踐成效
1.1水生態筑基:全域幸福河湖建設
1.1.1 治理范式轉型
水治理體系實現從單一河道整治向干支流-緩沖帶-濕地三維立體修復的范式躍遷,集成生態護岸、植被緩沖帶、人工濕地、水下森林等12項生態修復技術,累計建成283條生態型美麗河湖(含48條省級示范河道)。如錢塘江生態廊道通過精準栽植苦草、黑藻等本土沉水植物,使水體透明度指標提升 40% ,底棲生物多樣性指數增長 25%[5] 。協同推進40處“水利+ ”復合生態系統建設,有機融合濱水公園、親水棧道、生態科普基地等多元功能,使水土保持率突破94.26% ,穩居全省首位。苕溪流域成功塑造 57km 河道-灘林-圩田生態復合廊道,實現濕地生態空間擴容1.2萬 hm2 。
1. 1.2 技術標準革新
創造性構建市級總河長-區級河長-鎮級湖長-村級塘長四位一體治理架構,戰略性投入5.3億元推進實施“污水零直排區”工程建設,實現全域劣V類水體斷面歷史性清零,跨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連續5a 保持 100% 。依托2300個智能物聯網節點構筑的河湖天眼系統,實現水質參數毫秒級回傳與AI云端診斷,日數據處理能力突破 2TB ,問題響應時效縮短至 15min 內。
1.1.3 價值轉化創新
累計建成71個水美鄉鎮和239個水美鄉村示范單元,濱水綠道總里程達 860km ,年均舉辦龍舟賽競渡、生態垂釣節等親水活動逾120場次。千島湖“保水漁業”模式人選聯合國水源地保護案例;系統實施西湖生態疏浚工程,成功復蘇沉水植物生態群落;科學開展富春江生態調度,暢通錢塘江魚類洄游生命通道,構建形成“一湖一策”精準治理范式。
該治理體系深度踐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核心理念[2],通過激活生態系統自組織機能,實現治理成本降低 30% 與系統穩定性提升的協同效應。典型技術路徑如“清三河”專項行動,采用濕地凈化與生物調控復合技術替代傳統截污納管技術,年節約工程投資逾2億元[4],開辟了生態治理集約化新路徑。
1.2水經濟轉化:綠色共富新范式
市立足親水圈層-水權交易-產業融合三位一體的價值轉化鏈條,構建形成三級水文圈層體系,創新性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該體系依據流域水文特征劃分差異化圈層結構,建立多維水權交易定價模型,搭建“文化旅游 + 健康養生 + 數字經濟”的產業融合平臺,構建輻射23個鄉鎮、覆蓋58萬人口的流域經濟共同體。
1.2.1生態補償與產業協同增值:新安江-千島湖流 域上下游共贏機制創新
新安江-千島湖流域創新性實施跨省階梯生態補償機制,上游安徽省黃山市通過系統化水源涵養工程,累計獲得省生態補償資金12.7億元(年均1.5億元);下游省市依托Ⅱ類以上優質水源資源,成功培育農夫山泉、千島湖啤酒等水飲料產業矩陣,2024年實現年產值逾300億元,僅淳安經開區水飲料特色產業平臺2024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總營收166.7億元[。協同推進水源涵養林等68項生態修復工程,帶動沿線形成127家生態民宿聚落、35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年創造生態旅游綜合收人46億元,綠色農產品市場溢價率突破 30% 。
1.2.2 水權交易驅動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浙皖跨省調配與農業節水增值實踐
構建政府監管-市場交易-數字確權三位一體的水權交易體系,實現跨省水資源優化配置并帶動農業節水增效與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浙皖兩省完成3.2億m3 水權交易,余杭青山村通過“善水基金”模式,將村集體山塘承包權向水權資產轉化,吸引社會資本開發生態旅游,實現村集體年增收超200萬元;同步引導社會資本投入2.8億元建成智能灌溉系統12套、生態型水庫8座,形成每公頃平均增收4500元的農業節水增效示范效應。
1.2.3生態保護與產業協同增值:濱水綠道經濟帶動的親水生活圈共建及就業促進機制創新
在濱水經濟綜合開發進程中,市已建成218km 標準化濱水綠道系統,配套建設45處多功能親水平臺,系統性培育涵蓋皮劃艇專業訓練基地等12類水上運動的產業體系。濱江海塘生態廊道打造的“濱水運動景觀帶”年接待游客量達500萬人次,有效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產業形成超2億元年度消費規模。通過開發“錢塘夜游\"數字光影項目,協同3處國家級垂釣示范基地建設,構建形成“15分鐘便民服務圈全覆蓋、全年齡段市民可參與”的濱水休閑網絡。實施沿岸傳統漁家樂產業升級改造工程后,累計新增水域生態巡護、濱水安全監管等專業崗位3500余個,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協同發展
該實踐驗證了生態經濟學中“資源詛咒”的破解路徑[1],通過制度設計激活“沉睡”的生態資產,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的協同增效。例如,新安江-千島湖流域“生態補償-產業升級”雙輪驅動模式,已被納入國家級政策文件,并在13個流域和18個省份推廣應用,標志著區域經驗已上升為國家生態治理范式。
1.3水安全護航:韌性城市防御體系
以系統工程理論為基石,打造防洪-供水-智控三位一體防御網絡,通過防洪保安工程、供水韌性工程、數字孿生工程的戰略協同,構建全域水安全防護體系。
1.3.1 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累計投人47.6億元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完成錢塘江、運河等流域 307km 干堤防洪加固改造(生態化率62% )。主城區建成23座泵站的“三縱四橫”排澇系統,實現 929m3/s 強排能力,在防御“利奇馬”“煙花”等超強臺風時實現核心城區零受淹。同步完成西部山區46條山洪溝系統治理,為16萬山區居民構筑起生命財產防護屏障。
1.3.2 供水韌性建設工程
千島湖配水工程已形成“一源雙備、三路互補”的優質原水供水格局(累計輸水量23.6億 m3 ),服務范圍覆蓋13個縣(區、市)950萬人。通過構建“雙水源+ 應急水源”綜合保障機制,城鄉供水保證率提升至99.97% 。通過實施2.3萬項節水技術改造工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32優化至0.612,年節水效能提升至1.2億 m3 以上。
1.3.3 數字防汛體系建設
構建了“工程防御-數字預演”雙重復合防御系統,其中:青山水庫數字孿生技術實現毫米級壩體監測精度,洪水預報時效由 6h 延至 72h[7] ;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檢等多元數據的錢塘江數字孿生平臺,集成1296個物聯感知終端與87個水文模型,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其智慧中樞可動態模擬20類洪水演進場景,形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等“四預\"閉環管理系統。在2023年“暴力梅”防御中,錢塘江數字孿生平臺精準推演洪水路徑,并提前轉移群眾3.2萬人(避免損失12億元),其多跨協同算法已成為包括太湖流域在內的9省(市)防洪調度的標準模板,推動防洪調度響應速度提升 40% 。該平臺已入選水利部數字孿生建設十大樣板,標志著防洪治理進人數字孿生3.0時代。
“工程防御-數字預演”雙重復合防御系統的工程技術體系布設了127個北斗位移監測站與38臺智能巡檢機器人,實現了全市1027座水庫運行狀態全天候監控的技術突破。該實踐深度契合“韌性城市”理論[8],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城市防洪體系的抗干擾能力與自適應恢復力,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洪澇治理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
1.4水文化鑄魂:千年水脈新生機
市以“宋韻水脈”文化生態活化工程為戰略支點,通過文化遺產的立體化解碼與創新性轉化,實現歷史水系生態功能再生與當代價值重構,讓千年水道綻放時代光彩
1.4.1 遺產救護
系統性實施遺產本體修復工程,完成古橋、古堰壩及水驛道等32處水利設施搶救性、保護性修繕,其中拱宸橋古碼頭、苕溪古堰群等11處關鍵節點已被納入省級文物保護名錄。構建“京杭大運河百年水文聯盟”跨流域保護協同機制,實現12個沿線城市水文檔案數字化,建成涵蓋1.2萬冊(卷)明清至近代文獻的大運河水利遺產數據庫,形成集文獻圖譜、水文數據、遺址影像于一體的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遺產基因庫。
1.4.2 文旅價值轉化
通過“場景重構 + 業態創新”雙核驅動,成功培育壺源溪漂流、西湖龍井茶旅綜合體等71個濱水文化消費新地標。以京杭大運河“夜游經濟帶”為例,2024年全年接待入境過夜游客116.69萬人次,同比增長107.8% ,實現旅游外匯收人8.28億美元,同比增幅138.2%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已衍生茶文化研學基地、茶莊園度假區等12個產業融合項目,年產值突破5億元。濱水文旅區單日最高游客量達6萬人次,形成文化引流一消費增值一生態反哺的可持續發展閉環。
1.4.3 國際傳播
依托承辦亞運會水上賽事契機,建成23個具備國際賽事標準的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吸引32支國家運動隊開展駐訓與技術交流。天目山-千島湖流域水文化保護案例入選《全球生物圈保護區最佳實踐》,其提出的“水利遺產活態保護”方法論為全球水文化遺產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該實踐體系深度契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景觀”保護理念[9,通過解碼水文化基因圖譜強化公眾生態自覺,形成遺產保護—IP開發一國際傳播的內生治理動力,為全球城市水系文化復興輸送了兼具東方哲學底蘊與當代實踐價值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范本。
1.5水智治賦能:數字治水新格局
市依托“天空地水工”多元異構感知網絡,構建了“一屏統覽、多跨協同”的智慧水利決策中樞,實現了流域治理從離散式管理向系統化、精準化治理模式轉型。
1.5.1 智能監測體系優化
系統部署北斗監測站、智能巡檢機器人等物聯感知終端1270臺套,集成氣象、水文、工程等13類異構數據源,為全流域精準治理提供多維度數據支撐;錢塘江數字孿生平臺構建了全流域水動力學模型與洪澇災害情景推演系統,關鍵斷面洪水預報合格率歷史性提升至 95% ;千島湖配水工程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打造水源-管網-水廠三維可視化智能管理系統,貫穿原水取用、輸配調度到終端服務的全鏈條智能管控,供水調度響應效率同比提升 30% 。
1.5.2 公眾參與機制創新
為構建多元共治格局,市創新設計“綠水幣”
生態信用積分體系,依托區塊鏈技術搭建積分確權與智能合約兌換系統,創新性打造全民治水新模式。該機制吸引逾72.5萬市民參與河道巡查,推動水環境問題處置閉環率實現從 65.0% 至 98.3% 的質效躍升。平臺集成了深度學習圖像識別算法,公眾通過移動終端上傳污染線索后,系統依托卷積神經網絡(CNN)自動完成污染源識別與地理坐標精準解析,實現處置工單的智能分發與自動追蹤。經技術創新優化,污染事件平均響應時效縮至 115min ,較傳統模式縮短68.0% ,成功構建了全民監督一AI診斷一協同治理的全鏈條治理閉環。
1.5.3 跨域協同機制創新突破
市率先應用前沿聯邦學習技術,構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智慧監管系統,破解行政轄區數據壁壘,實現浙皖兩省水質監測指標、水文動態圖譜、生態補償資金等9類核心數據實時全要素互聯。該系統依托聯盟鏈架構部署分布式智能合約集群,構建起防篡改可追溯的跨省水權交易信任體系,2024年度實現3.2億 m3 水資源的全流程數字化確權登記與市場化高效流轉,推動流域綜合效率實現 53.6% 的跨越式躍升。
該治理模式以創新實踐詮釋“數字治理”的理論內核,通過打造數據要素全鏈流通體系與多主體智能決策矩陣,系統破解傳統治水體系存在的制度性碎片化與效能衰減困境。典型案例中,錢塘江數字孿生平臺被列為水利部“數字流域建設十大標桿”,其自主研發的高精度水文耦合算法模型已在長江、珠江等七大流域推廣應用,推動全國主要流域洪水預見期取得關鍵性突破,平均預見時長提升至 12h 以上。
2 挑戰與對策
2.1 問題與挑戰
市現代化治水體系在取得階段性突破的同時,仍須直面生態文明建設縱深推進與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其系統性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維度。
2.1.1城鄉治理效能梯度差異顯著
受城鄉基礎設施投資與政策執行的非均衡性制約[0],鄉村雨污混流及管網滲漏等沉疴持續顯現。監測數據表明,2024年鄉村污水直排率與供水管網漏損率分別攀升至 12.3% 和 18.0%[7] ,分別較城市基準值高8.5和10.0個百分點,已成為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實施的關鍵梗阻。
2.1.2生態產品供給單一性與價值轉化遲滯性并存現有生態產品供給結構單一,濱水文旅業態中傳統觀光模式貢獻率高達 85% ,以親水休閑類的基礎性產品占據主導地位,反觀生態研學、碳匯交易等創新性高附加值產品市場滲透率不足 5%(11] 。水權交易市場發育明顯滯后,年交易規模僅實現潛在價值的30% ,河湖資源資產化定價機制、市場化運行體系尚未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
2.1.3 基礎設施韌性閾值未達理論預期
中小河流防洪設施普遍維持在10~20a一遇防御標準,較國際韌性城市50a一遇的基準閾值存在顯著差距[12]。2023 年梅汛期極端降水事件中,余杭區中小河流潰堤率達 7.2% ,實證數據顯示防洪系統失效,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逾3億元,同期水文模型預測誤差率攀升至 15%~20% 區間[13],暴露出防洪工程體系效能衰減與韌性保障失配的問題。
2.1.4文化賦能機制與品牌建設橫亙代際鴻溝
水利工程文化內涵缺乏系統性縱深挖掘,京杭大運河(段)文化資源開發效能指數僅42/100,顯著低于蘇州(68/100)和揚州(61/100);而段大運河本體遺產點數量(11處)雖為無錫段(4處)的2.75倍,但文化基因密度(單位面積遺產承載量)與產業轉化效能(如文旅營收貢獻率)仍待提升[14-15]。水文化IP國際傳播力能見度不足,形成了既限制遺產活化效能的多維釋放,又壓縮品牌溢價空間的拓展縱深的雙重制約。
2.1.5 數據治理體系呈現系統性疏漏
數智平臺深陷“數據孤島”與“淺層分析”雙重困局。技術文檔顯示,錢塘江數字孿生系統的多源數據融合率僅達 65% 基準值,動態風險評估模型存在洪澇演進實時參數缺失問題,致使2024年梅汛期應急響應滯后 1.5h[16-17] ,暴露出跨域協同機制的實質性缺陷。
2.2 對策建議
2.2.1 深化全域治理:破解城鄉二元治理困境
通過建立跨部門聯席決策機制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系統整合城鄉水環境治理體系。創新性借鑒新加坡公共事業局(PUB)管理模式,將農村污水治理效能納入區(縣、市)黨政核心考核范疇。省市臨安區試點工作實證表明,對完成管網改造的行政村實施每戶2000元財政補貼的“以獎代補”激勵機制,有效推動農村污水直排率2024年下降至 5.1% 。在技術實施層面,推廣分布式生態濕地系統(含人工快滲、生態濾床等模塊化處理單元),經實證檢驗可使污水處理綜合運營成本降低 40%[18] 。系統性構建河湖生態健康動態監測評估體系與物聯網感知技術支持下的“一河一策”智能決策支持平臺,建立監測-評估-診斷-治理四位一體的全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閉環管理機制,并依托平臺實現流域生態環境感知一分析一決策一執行全鏈條閉環治理框架
2.2.2創新生態經濟:激活“兩山”轉化動能
全面深化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系統構建水權-碳匯-生物多樣性協同交易市場體系,系統化借鑒美國可轉移發展權制度(TDR),力爭實現千島湖水權交易規模突破5億 m3 量級。實施業態品質化升級戰略,匠心打造“三江兩岸”黃金旅游廊道,高標準建設千島湖“零碳研學示范基地”,創新應用環境DNA(eDNA)技術開發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產品矩陣,預計帶動年產值提升2億元[19]。著力打造國家級水上運動訓練基地,重點承接國際皮劃艇聯合會(ICF)錦標賽等國際A類賽事。深度開展自然資本核算與價值轉化機制研究,精準對標歐盟自然資本核算(NCA)體系技術規范,創新性開展河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GDP核算試點,科學構建生態產品溢價生成與實現模型,提升區域生態產品溢價率量化水平。
2.2.3 強化韌性基建:構建多尺度氣候適應性防御網絡
首重工程防護體系優化升級。依據100a一遇防洪基準,實施中小河流堤防生態化改造,采用雷諾護墊-柳樁護坡生態格網工藝,協同草本植物根系固土系統,經并行算法優化結構設計,使堤防抗沖刷強度較傳統漿砌石結構提升 50%[20] ;完成1027座病險水庫動態除險加固工程,使綜合整治達標率實現 100% ,集成尺寸優化技術降低材料成本 18% 。次推智能監測技術迭代。構建WRF-Hydro與機器學習耦合模型,開發非穩態水文預測云平臺,通過可靠度優化法將洪水過程預報誤差率降至 7.6% ;同步建成天基衛星-空域無人機-地表傳感三維監測網絡,部署北斗毫米級位移監測站127處及智能巡檢機器人集群38組。終成風險共擔保障閉環。建立市級巨災風險共擔基金,覆蓋流域內 80% 市場主體,形成“風險預分散-災損共承擔”雙重保障機制,實現防洪體系全鏈條閉環管理。
2.2.4厚植文化基因:打造國際級水文化IP
首先,活化利用文化遺產價值。系統整合大運河、良渚兩大水文化遺產資源,構建“宋韻水文化基因庫\"數字資源庫,運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VR/AR)技術精準復原古水利工程運行機理及復現歷史場景,并申報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評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其次,戰略輸出國際品牌。聯合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等國際漢學權威機構,編纂出版《水利文明史》,并將其納人國家“新漢學計劃”國際教材體系;創新研發大運河主題數字藏品,通過區塊鏈技術支持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實現文化遺產的全球化傳播與價值轉化。最后,構建教育功能體系。整合古代水利智慧(如船閘、減水壩),高標準建設國家級水情教育基地(工程設施類),系統提升遺產活化效率與文旅融合水平,推動京杭大運河(段)文化資源開發效能指數由42/100提升至75/100,全面對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核心目標。
2.2.5迭代智慧水利:數據驅動的精準治理
首先,重構系統架構。依托聯邦學習框架構建跨部門協同的“水利超腦”系統,實現多源異構數據融合率 ?90% ,將異常工況響應時效壓縮至 2h 以內,提升全域治水協同決策能力。其次,優化算法模型。集成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Learning,RL)算法,構建動態調度模型,推動水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25% [21];同步拓展數字孿生技術在34項重點工程的全要素映射,建立“無人值守閘站”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實現年度人力成本節約1.2億元。最后,革新人機交互范式。部署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ProcessAutomation,RPA)技術,替代 60% 的標準化運維作業,構建狀態感知—智能決策一精準執行的閉環管理機制。
3 結束語
市以“兩山\"理念為根本遵循,歷經20a治水實踐探索,系統建構起“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治水體系,實現從“被動治水”到“主動興水”的范式躍遷。該體系既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地方性實踐樣本,又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創新方案,其范式價值可提煉為如下三重演進邏輯。
3.1理論邏輯:生態優先的系統治理觀
模式印證了“生態資本-經濟資本”動態平衡理論[1],通過跨省生態補償、水權交易等制度創新,構建了“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的市場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驅動生態資源向經濟動能的高效轉化。新安江流域“協議保護 + 市場激勵”模式被世界銀行譽為發展中國家生態治理典范,10a試點推動水質提升、生態增值與民生改善協同并進[22],印證了生態優先與高質量發展的系統辯證關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復制的制度公共品,
3.2技術邏輯:數字孿生驅動的韌性體系演進
從青山水庫毫米級位移實時監測體系到錢塘江全流域數字孿生平臺,通過潮汐河口洪潮浪一體化預報、視頻AI風險識別等核心技術突破,實現了治水范式革新。 72h 洪澇災害模擬預演機制與全民共治的“綠水幣\"生態平臺協同驅動,既實證了數據一算法—響應閉環決策效能,又深層次實現了監測一預警一共治人本導向的技術倫理實踐,為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貢獻了可配置、可擴展的標準化智慧治理范式。
3.3文化邏輯:遺產活化的內生動力
以京杭大運河夜游IP開發、西湖龍井茶文旅融合項目為代表的水利遺產創新實踐,構建了文化認同—生態修復一產業增值的三螺旋模型。據市文旅局監測數據(2019—2024年),運河文化遺產開發效能年均提升 12.3% ,揭示了文化遺產不僅有延續漕運文化基因、承載歷史記憶的賡續功能,還具備推動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屬性。
經驗表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絕非技術、生態或文化的單兵突進,而是自然修復、經濟活化和人文滋養的系統重構。展望未來,還需在深化探索中聚焦三大方向:通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等國際平臺,推動治水標準全球共享;融合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優化水文模擬,構建碳中和導向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完善“水權到戶”等水權區塊鏈生態收益共享機制,縮小城鄉發展差距[23],促進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253-260.
[2] COHEN-SHACHAM E, WALTERS G,JANZEN C,et al. Na-ture-based Solutions to Address Global Societal Challenges[M].Gland,Switzerland:IUCN,2016:20-29.
[3]水利部.水利部制定印發2022年水資源管理工作要點[EB/OL].(2022-02-08)[2025-05-03].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2/08/content_5672546.htm.
[4]市生態環境局.市生態環境局2024年部門預算[EB/OL]. (2024-03-08)[2025-05-03].https://epb.hangzhou. gov. cn/art/2024/3/8/art_1229354842_4244696.html.
[5]市水利局.市水網建設規劃(2023—2035)[R].:市水利局,2023:1-25.
[6]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淳安經開區水飲料特色產業平臺:高端水業,智匯千島[EB/OL].(2025-04-08)[2025-05-03]. http://drc.hangzhou.gov. cn/art/2025/4/8/art_1568700_58908937.html.
[7]市林業水利局.市林業水利局關于印發市林水局2024年工作總結的通知[EB/OL].(2025-04-16)[2025-05-03]. http://ls. hangzhou. gov. cn/art/2025/4/16/art _1229307668_4346711.html.
[8]全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N/OL].經濟日報,2025-04-27(06)[2025 -05-03]. htp://paper. ce.cn/pc/content/202504/27/content_312902. html.
[9]中國政府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EB/OL].(2006-05-23)[2025-05-03]. https://www. gov. cn/guo-
[10]石自忠,劉潔,常倩,等.城鄉一體化:農村基礎設施發展演變與戰略選擇[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3):25-34.
[11]杜嬋.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成邏輯、現實困境與機制設計[J].經濟體制改革,2025(1):147-155.
[12]王凱豐,力剛,張誠,等.城市洪澇韌性的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J].中國防汛抗旱,2024,34(4):66-71.
[13]IPCC. Climate Change 2O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 1129 -1210,1315-1392,1923-2018.
[14]周丙鋒,孟永泰,李小娟,等.大運河文化帶(江浙段)聚落文化遺產空間分異及影響因素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4,33(9):1942-1952.
[15]黃楊,李曉,韓旭,等.文化基因視角下北塘段大運河綜合價值評價體系研究[J].設計,2023,8(4):3466-3475.
[16]UNESCO.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23[R]. Par-is:UNESCO,2023:173-177.
[17]省水利廳.省水利廳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梅汛中暴露出的水利問題[EB/OL].(2024-07-02)[2025-05-03]. htp://slt. zj. gov. cn/art/2024/7/2/art_1513107 _59043229. html.
[18]市城鄉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市農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設評估報告(2024)[R].:市建委,2025:15-18.
[19]中國青年網.踐行高質量發展,千島湖華美勝地籌建全國示范性研學旅行目的地![EB/OL].(2025-04-15)[2025-05-03]. https://t. m. youth.cn/transfer/index/url/tour.youth. cn/xw/202504/t20250415_15943344.htm?subscene =317 :
[20]王義成.百年一遇洪水內涵及易于引起誤解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中英文),2022,20(2) :89-94.
[21]MA Haixiang,WANG Xuechun, WANG Dongsheng. Pumpscheduling optimization in urban water supply stations:Aphysics-informed multiagent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2024(1) :1-16.
[22]PAGIOLA S.第七屆生態補償國際研討會特刊第二期:《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國際趨勢與進展》[EB/OL].(2018-12-11)[2025-05 - 03]. htps://mp. weixin.qq.com/s?__ biz σ=σ MzA3MjA0ODc3Mg ε=ε=ε amp;mid τ=τ 2650217106amp;idx Σ=Σ 1amp;sn =319c3fc12307f938e813b9849ff7fe08amp;chksm τ1=τ2 86d92c01ac1b4b0d985b82a737a2d7e4f53fa02227d1a6d6c48af7c5102c263b636fcb55c6a0#rd.
[23]市農業農村局.以“千萬工程\"牽引縮小“三大差距”六個“三農之間\"加何簽題「FR/OI](2025-01-26)[2025 -05-03]. http://agri. hangzhou.gov. cn/art/2025/1/26/art_1229708901_58930496.html.
(責任編輯 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