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對策;防沙治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8.018引用格式:,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防沙治沙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25(8)81-85.
1沙化土地分布現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14個師市、149個團場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4個地(州、市)、96個縣(市、區)嵌入式分布,大多分布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以及國境一線,其123個沙區團場中有88個深入沙漠,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兵團有沙化土地135.35萬 hm2 、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75.66萬 hm2 ,分別占兵團國土總面積的 21.46%.12.00% (數據來自《丘團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 年)》)。兵團沙化土地按沙化類型分為:流動沙地(丘)11.50萬 hm2 ,占沙地土地面積的 8.50% ;半固定沙地(丘)22.23萬 hm2 ,占 16.42% ;固定沙地(丘)35.96萬hm2 ,占 26.57% ;沙化耕地5.09萬 hm2 ,占 3.76% ;非生物治沙工程地0.01萬 hm2 ,占 0.01% ;風蝕殘丘0.20萬 hm2 ,占 0.15% ;戈壁60.36萬 hm2 ,占 44.59% 。按沙化程度分:輕度沙化土地21.45萬 hm2 ,占沙化土地面積的15. 85% ;中度沙化土地53.74萬 hm2 ,占39.70% ;重度沙化土地42.08萬 hm2 ,占 31.09% ;極重度沙化土地18.08萬 hm2 ,占 13.36% 。兵團沙化土地特點為:分布范圍廣,呈現區域性分布特征;重度、極重度沙化土地占比為 44.45% ,自然逆轉能力差,治理任務艱巨;沙源豐富,局部區域一旦成災,受害面較廣;土地沙化擴展趨勢還未得到根本遏制
2 防沙治沙建設總體情況
“十三五\"以來,兵團通過落實防沙治沙“九個著力”(著力加強組織領導、著力強化依法治沙、著力健全政策體系、著力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做好水資源管理、著力落實資金投入保障、著力增強科技支撐能力、著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著力推進兵地共治共享),截至2023年底,累計治理沙化土地42.55萬hm2 ,完成同期國家下達計劃任務的 119.6% ,自天然綠洲向人工綠洲過渡,初步形成了以荒漠天然林和山區天然林、防風固沙基干林、農田防護林和護路林為主體,多林種、多帶式、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沙化土地綜合治理能力和實效“雙提升”,沙區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雙提高”,生態環境呈現穩中向好趨勢,自然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得到遏制,補齊了綠色發展短板,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1建章立制推進依法治沙
兵團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將防沙治沙工作納入“十三五”“十四五”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兵團與各師、各師與所屬團場均簽訂了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壓實了防沙治沙責任。印發《兵團實施〈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gt;細則》《兵團關于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強化生態保護的實施意見》《兵團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兵團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為推進依法治沙提供了有力保障,
2.2綠色資源總量連續增長
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通過全力實施全國“雙重”工程(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三北”工程、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項目等,嚴格執行造林種草“落地上圖\"精細化管理,治理沙化土地實現落地落細。截至2023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15.12%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 41.57% ;加快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重點公路防沙治沙建設,防護里程 401.43km ;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積極發展沙產業,新增高標準果林1.4萬hm2 ,林下經濟規模達到0.78萬 hm2 ,實現了治沙與致富同舉。
2.3生態保護建設持續發力
持續加強64.46萬 hm2 國家級公益林管護,天然荒漠林質量得到提升;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每年實施天然草原禁牧52.61萬 hm2 、草畜平衡109.14萬 hm2 ,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得到轉變;近10a累計造林18.67萬 hm2 ,修復治理退化草原16.16萬hm2 ,國土綠化成效顯著;設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21處(其中國家沙漠公園8處),總面積16.82萬 hm2 ;加強林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森林草原火災源頭治理,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將森林、草原火災受害率分別控制在 0.9‰ 和 2.0‰ 以下,將森林、草原有害生物成災率分別控制在 8.0%o.5.9% 以下。
2.4完善政策激發治沙活力
印發《兵團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兵團人工防護林承包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兵團草原承包管理辦法(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防護林建設管理的通知》等,通過厘定治沙責任主體、強化部門協作、承包權益保障等,制定實施防沙治沙優惠政策,為11.60萬 hm2 人工防護林、156.13萬 hm2 草原落實了承包管理。將防沙治沙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和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沙區聚集,形成了多元共治新格局。
3 存在的問題
3.1生態基礎脆弱,治理任務艱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是我國西部沙塵暴的重要沙源區和路徑區,是“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重點,是打好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減輕西部沙塵影響的關鍵[1]。兵團團場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瑪干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周邊、邊境一線及河流尾閭等“風頭水尾”。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成果數據,兵團有 42.8% 的國土面積、 40% 的團場、 65.9% 的沙化土地、 87.1% 的流動沙地(丘)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片區,這些區域生態基礎脆弱,防沙治沙任務艱巨。2023年,兵團發生沙塵暴12次,受災人口4.1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23萬 hm2 ,直接經濟損失1.91億元[2]。兵團現有林草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森林綜合效能較低,退化草原占比過半,土地沙化擴展趨勢還未根本扭轉,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果鞏固壓力較大。
3.2生態用水緊缺,供需矛盾突出
西北干旱區以山盆相間的地貌格局、山地-綠洲-荒漠復合生態系統為基本特點,水是連接山地-綠洲一荒漠三大生態系統的紐帶。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的形成、轉化及水循環過程獨特,水資源形成區與消耗利用區相互分離,水資源形成于山區,消耗于綠洲及荒漠區[3]。兵團各師市屬典型的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區,為干旱半干旱典型灌溉農業區,降雨稀少且區域分布、時空分布不均,蒸發強烈,降雨量與蒸發量反差巨大。2023年,兵團轄區平均年降水量 133.9mm ,北疆師市 176.6mm 、南疆師市 39.0mm[2] ,水資源匱乏,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用水”結構性矛盾突出,生態用水緊缺。而喬木造林管護基本需水量為5250~6000m3/(?hm2?a) ,灌木造林管護基本需水量為 2550~ 3000m3/(hm2?a) ,人工種草基本需水量為 3000~ 3450m3/(hm2?a) ,因此防沙治沙建設必須將以水定綠、以水定林草放在首要位置
3.3治理難度加大,治理成本增加
兵團主要依靠中央財政投入開展防沙治沙建設,新植喬木林(生態林)單位成本平均為4.53萬元 ?hm2 ,老林帶更新造林達到5.38萬元 ?hm2 ,新植灌木林2.66萬元 ′hm2 ,封沙育林育草2.67萬元 ?hm2 ,修復退化人工防護林1.62萬元 ?hm2 ,退化草原免耕補播改良種草0.26萬元 ?hm2 ,節水灌溉設施(以滴灌為例)2.25萬元 ?hm2 ,工程固沙(蘆葦草方格沙障)3.38萬元 ?hm2 ,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中央預算內單位投資、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造林種草現行補助標準相差較大。受財力所限,要在沙漠邊緣“風沙口”“沙源地”等關鍵區域加快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在人工綠洲內部加快優化防護林體系結構、提升生態功能,資金投人難以足額保障,特別是老林帶更新滯后、日趨衰退,新植林增量小,人工防護林保存量、擴增量、提質量難以協調并進
3.4監測體系薄弱,科技轉化滯后
兵團沙區生態環境動態評價和預警機制尚未有效建立,沙化土地監測和評估體系建設薄弱,沙化監測網絡還不健全,監測站點布設還需優化,自主監測能力不強。防沙治沙相關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薄弱,可借鑒、可落地的成熟治沙技術和模式推廣應用不足,防沙治沙植物品種選擇和培育方面存在短板,關鍵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亟待加強。
4對策與建議
4.1 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健全完善防沙治沙政策保障
完善防沙治沙考核評價指標和督查制度,嚴格落實各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和林長制督查考核,持續壓實各級林長及相關部門責任,不斷鞏固林有人護、事有人做、責有人擔的局面;健全完善人工防護林承包管理、草原承包經營制度,進一步厘清防風固沙林和連隊范圍內農田防護林營造和管護的責任主體,保障職工等經營主體的承包權益;探索兵團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森林資源產權制度,
4.2 加大依法治沙力度,著力提升防沙治沙治理能力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生態保護紅線、沙區開發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作為全國最大的高效節水灌溉區,持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加強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和水資源用途管制,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以此為基礎厘清水資源剛性約束下生態用水控制指標體系,落實水量分配制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加快推進農業水價改革、節水機制建設,統籌調配生活、生產、生態用水,促進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均衡和匹配[4],加強再生水、農田排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用于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比例,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實施生態基流補水,加強地下水開采區地下水水位重點監測,保障河湖水系生態功能;加大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復合種植,促進用地養地結合,防止耕地沙化;加強沙化土地開發建設活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破壞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造成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等違法行為。
4.3 持續強化系統治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要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兵團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等級偏低,長期受人類活動干擾,部分區域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問題依然突出,需要更加注重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修復需要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從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出發,統籌兼顧、整體施策[5]。兵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的“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要深入實施《兵團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 年)》《兵團關于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 筑牢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的實施方案》《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兵團片區實施方案》,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因地因時因害、分區分類施策,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和政策銜接,統籌林草、農業、水利等多種防治措施,強化治沙、用水、用地、用電、資金、勞動力、技術、管理等全要素協調和管理,夯實防沙治沙要素保障,持續鞏固提升防沙治沙成果,確保沙源不擴散、綠洲不縮減。
4.4科學植綠增綠擴綠,統籌推進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
跳出“改造自然”的思維慣性,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堅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綠、綠水平衡,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以荒漠化防治和綠洲防護為根本,以風沙口和沙源地治理為重點,科學實施造林、種草、封禁、壓沙、節水等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嚴格落實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綠化規劃水資源論證,科學配置林草,加快節水林草建設。考慮地下水在動植物生存生長中的重要地位,將地下水水位、地下水補給條件作為控制植樹造林規模的重要限定因素,防止盲目大規模植樹造林加劇對地下水資源的消耗,避免超量用水的生態治理和綠化破壞生態[4-7]。在天然綠洲持續加強封沙育林育草、沙化封禁保護、引洪灌溉等自然修復措施,合理利用河流汛期來水,相機增加生態補水量,引導洪水對平原區荒漠河岸林實施人工漫溢和洪泛,促進荒漠林草的自然更新、自我修復和自然擴綠[3]。在生態最為脆弱的塔里木盆地南緣荒漠-綠洲過渡帶,胡楊優勢群落地下潛水埋深應穩定在 6.0m 以上,檉柳優勢群落地下潛水埋深應穩定在6.3m 以上[8]。在準噶爾盆地南緣荒漠-綠洲過渡帶,不同地方人工建植梭梭優勢群落地下潛水埋深宜穩定在 4~12m 以上,天然梭梭優勢群落地下潛水埋深宜穩定在 15m 以上[9-10]。沙漠邊緣因地制宜實施工程 + 生物固沙,喬灌草結合,注重營造低覆蓋度行帶式固沙林,充分發揮其生物沙障作用[1」,筑牢鎖邊林草帶。加強人工綠洲內部人工防護林建設,選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風沙的鄉土樹草種,科學開展農田林網修復改造,提高農田林網控制率。科學利用草原,持續實施草原禁休牧,落實草畜平衡,促進草原休養生息。健全完善草原分區治理體系,加快恢復退化草原,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草地植被多樣性和草地生產力。深入推進連隊綠化行動,見縫插綠,改善連隊人居環境,建設和美連隊。
4.5 適度利用沙區資源,高效發展壯大綠色生態產業
堅持“生態、產業、民生”共贏理念,將沙漠化防治與沙漠資源開發緊密結合,建立“沙漠治理、生態恢復、旅游產業、設施農業”等多元沙漠生態經濟[12]科學利用沙區光、熱、水、土、氣、生、風、景觀等資源,適度有序地發展節水、低碳、環保型特色沙產業。積極培育生態經濟兼用林,興建大果沙棗等木本糧食、文冠果等木本油料基地,加大檉柳、梭梭接種肉灰蓉、間作羅布麻等中草藥基地建設,支持林草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參與林草產業發展,提升林草全產業鏈水平。在光伏適建區域,在嚴格保護生態和規范用地、用水的前提下,集中連片布局“光伏 + 治沙”項目,光伏設施周圍依據立地條件、氣象條件等因害設防,科學營建以灌草型為主的防風固沙林或鋪設工程沙障,板下因地制宜種植林草植被,形成“光伏 + ”立體治沙模式。充分挖潛林下空間,有序發展藥類、花類、菌類、畜類、禽類、蜂類等林下種植養殖產業,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合理利用自然和人為景觀資源,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4.6加強科技創新支撐,拉長防災減災與監測能力短板
積極依靠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攻關,推進防沙治沙領域兵團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大防沙治沙科研投入,重點加強基于水資源承載力的系統治理、技術模式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和實用技術推廣。持續推進林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撲救和保障三大體系,完善林草有害生物防控體系,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建立國家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框架下的兵團沙化土地監測預警與觀測研究網絡體系,開展以宏觀調查監測、年度趨勢監測、專題監測和定位監測為內容的沙化土地監測,建立完善土地沙化預測預警網絡。以國家級監測為中心、兵團級監測為主干,以兵團已建的“新疆尉犁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和國家林草生態綜合監測體系下的兵團森林、濕地、荒漠化監測樣地為依托,形成“觀測—科研—示范—推廣”四位一體的長期觀測與研究網絡體系。
4.7 兵地防沙治沙共治,推進生態保護建設融合發展
堅持“兵地一盤棋”,建立兵地區域協同聯動機制,打破行政區域界線,統籌謀劃實施沙漠邊緣和腹地、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聯防聯治,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生態防護網絡。將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東緣綠洲沙漠過渡帶的風沙通道作為首要攻堅共治區域,重點在民豐縣以東一第二師38團以西戈壁及天然綠洲覆蓋區、第二師37團以西戈壁區、第二師34團以南218國道沿線天然綠洲分布區,以及臺特瑪湖一第二師36團的214省道沿線沙質地表、流動沙丘分布區[13],兵地共同謀劃實施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重點項目,共同打好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強化信息共享,充分利用農、林、牧、水等行業有關技術推廣途徑,建立荒漠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技術及信息共享平臺[14]。開展荒漠生物資源保護利用研究,健全完善沙區環境監測、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和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協同聯動機制,推進生態建設融合發展,實現防沙治沙共治共享。
5 結束語
兵團地處干旱半干旱荒漠區,土地沙化是國土生態安全的主要威脅。防沙治沙需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堅持系統觀念、分類施策,堅持量水而行、科學防治,堅持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力做好荒漠化防治和綠洲防護,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加快退化林修復改造、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努力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有效遏制風沙危害,實現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看新疆如何打好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EB/OL].(2024-10-22)[2025-03-07].https://www.forestry. gov. cn/c/www/dfdt/589794. jhtml.
[2]兵團生態環境局.2023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狀況公報[R/OL].(2024-06-05)[2025-03-07].http://sthjj.xjbt. g0v. cn/c/2024-06-05/8344448. shtml.
[3]陳亞寧,李忠勤,徐建華,等.中國西北干旱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變化及保護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3):385-393.
[4]鄭國楠.“以水定綠”的內涵、實踐探索和實施路徑[J].中國水利,2024(9):45-50.
[5]俞海,張蒙.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J].瞭望,2024(38) :4-7.
[6]魯晨曦,曹世雄,石小亮.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人工造林對地下水位變化影響的模擬研究[J].生態學報,2017,37(3) :715-725.
[7]胡元輝,翟洪波.中國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林草政策研究,2023,3(2):27-32.
[8]曾凡江,張文軍,劉國軍,等.中國典型沙漠區主要優勢植被的穩定修復途徑與可持續經營技術[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6) :709-716.
[9]朱美菲,韓政偉,雷春英,等.準噶爾盆地荒漠綠洲過渡帶地下水埋深對人工梭梭林年齡結構及動態特征的影響[J].生態學報,2024,44(19):8688-8698.
[10]劉深思,徐貴青,陳圖強,等.地下水埋深對幼齡梭梭功能性狀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22,33(3):733-741.
[11]楊文斌,王濤,馮偉,等.低覆蓋度治沙的理論與沙漠科技進步[J].中國沙漠,2017,37(1):1-6.
[12]趙吉,錢貴霞,劉東偉,等.沙區生態產業技術推廣與商業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140-156.
[13]雷加強,高鑫,趙永成,等.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風沙形勢與防治任務[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7) :966-977.
[14]崔桂鵬,肖春蕾,雷加強,等.大國治理: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戰略選擇與未來愿景[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7) :943-955.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