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兩岸,全市國土面積 10 106km2 ,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 1602.80km2 (不含西咸新區咸陽部分),占國土總面積的 15.86% ,主要分布于秦嶺沿山洪(沖)積扇區、驪山低山丘陵溝壑區、黃土臺塬區。受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水土流失已成為嚴重制約西安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瓶頸。
近年來,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水土保持工作作為踐行“國之大者”的重要抓手,強化政治擔當,加快構建“山、水、塬、田、林、崗、池、城”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全力打造“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宜居家園。
藍田縣蕎麥嶺生態清潔小流域
“十四五”以來,西安市水土保持率由 83.45% 提高到 84.14%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475.73km2 ,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全市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保方案3305個,批復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報告19件,催繳水土保持補償費4.19億元,查處水土保持違法違規案件42起。
一、強化政治引領,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安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將
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貫徹落實視為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實際行動,積極推進“三個水保”(紅色水保、綠色水保、美麗水保)建設,持續傳承紅色文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美麗西安建設插上水土保持“翅膀”
灞渭生態灘區
陜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園渭河西安城市段
二、厚植項目優勢,精準打造西安水土保持示范標桿
西安市統籌“一屏一帶、八水七田、雙心六片、軸線傳承”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推進水土保持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城市規劃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形成“量質轉化,治防轉變,協同治理,全域推進,精準施策,高質發展”的治理新格局。打造漢城湖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構建“科技引領、生態修復、文化傳承、科普教育”四位一體的示范平臺,建成展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與科普宣傳的精品基地。建設藍田縣鳧峪溝、蕎麥嶺及周至縣西南塬區、鄂邑區金龍峽等生態清潔小流域,探索“生態保護系統化、產業發展特色化、鄉村建設生態化”的新路徑,推進秦嶺北麓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帶建設,創建秦嶺“兩山論”實踐基地。同時,積極開展西安市護城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城市水保治理,全力打造河湖通暢、水系連通、生態健康、清潔美麗、人水和諧的城市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樣板。
漢城湖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西安水土保持科普體驗館
護城河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城市水土保持)
漢城湖人工降雨模擬徑流小區
西安市周至縣西南塬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成效
驪山丘陵溝壑區臨潼龍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
三、創新監管機制,夯實西安水土保持制度根基
為提升審批效率與規范性,在全市由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全面實行水土保持承諾制管理,積極落實“標準地 + 承諾制”改革,全市未開工項目全面實行承諾制,實現“形式要件即來即辦”,審批制項目辦理時限從法定10個工作日壓縮為3個工作日。建立與發展改革部門的立項基礎信息共享機制,強化與稅務部門的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協作,完善與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聯動機制,指導區縣開發區創新“審批監管一體化”模式,打破信息壁壘,形成“業務互促、信息互動、優勢互補”的工作合力,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格局。
水土保持林魚鱗坑
臨潼最美環山路(灞臨路)
印發《西安市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監管工作清單》《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等10余項指導性文件,規范審批流程,明確審批標準與時限,確保審批工作公正、高效和透明。同時,持續釋放信用監管效能,在全省率先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水土保持“重點關注名單”,對存在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和個人實施信用懲戒,有效提高違法違規成本,為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礎。
西安市將始終以系統治理為根基,以監管創新為抓手,筑牢秦嶺北麓生態屏障,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制度落實,在新征程上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美麗西安新篇章貢獻水土保持力量!
(責任編輯翟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