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治理;樣板體系;高西溝;黃土高原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 issn.1000-0941. 2025.08.011 引用格式:,,.高西溝——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樣板[J].中國水土保持,2025(8):49-53,62.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孕育了華夏子孫的先賢圣祖,挺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錚錚脊梁。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考察時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高西溝村70多a持之以恒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奇跡的最高褒獎。
1 發展歷程
米脂縣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重點區域。據《米脂縣志》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 98% ,年均徑流深 53.6mm ,土壤侵蝕模數達 20 000t/(km2?a) ,每逢暴雨,山洪裹挾著大量泥沙從山坡溝道沖刷而下,成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高西溝村位于米脂縣城北 20km ,總面積 4km2 ,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據1966年1月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大寨式農業典型:陜西省米脂縣高渠公社高西溝生產大隊》記載,全村83戶348人,男女全/半勞力124個, 131.27hm2 耕地分布在40個山峁和21條溝谷中,平均每平方千米有10個山頭、5條溝壑, 90% 的耕地坡度在 20° 以上。
“山上光禿禿,溝里洪水流,年年遭災害,十年九不收”是20世紀50年代當地的真實寫照[2],“吃不飽肚子”是高西溝人當時最深刻的記憶。為徹底改變“窮山惡水、貧窮落后、靠天吃飯”的局面,自1950年起,高西溝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以“敢叫日月換新天,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決心和魄力[3],歷經四屆支部三代人接力奮斗,一張藍圖繪到底,將荒蕪貧瘠的窮山溝治理成山清水秀的“陜北小江南”,創造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奇跡[4]。高西溝生態治理先后歷經了6個發展階段。
1.1第一階段:起步探索(1950—1958 年)
1950一1955年,因認知局限和經驗不足,故僅開展單純打壩攔泥攔水工作,治理效果不佳;1956—1957年,總結前期教訓,由溝道打壩轉向山坡修建坡式梯田、打捻窩,雖對攔泥增產有一定作用,但受洪水沖刷影響,垮塌嚴重;1958年,開始實施水平梯田修建、壩地淤造,推行坡溝兼治、以治坡為主的措施,這是從治山治溝治水實踐中總結的有效方法,邁出了建設基本農田的第一步[5]
1.2第二階段:實踐提升(1959—1962年)
1959年,高西溝村村民在時任農業技術員林關石(被譽為中國水平梯田“鼻祖”)的指導下進行水平梯田修建、壩地淤造,堅持坡溝兼治、以治坡為主,總結出“連山過焉、保留部分表土、全部深翻平整”的技術方法,實現梯田當年修建、當年增產,掀起水平梯田建設熱潮,成為梯田技術推廣的發源地,糧食單產達750~2250kg/hm2 ,較之前增產1~3倍。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報》以《山區生產的生命線》為題報道了高西溝水土保持治理經驗,提出“在水土保持上開花,農業生產上結果”,并在頭版發表社論《群眾自辦水土保持的范例》,肯定了高西溝群眾改造山河的先進事跡[5]
1.3第三階段:初步治理(1963—1979年)
1963年,在地區水利水保局指導下,編制《高西溝村十年水土保持發展規劃》,為當時全國少見的村級專項規劃。高西溝村按此規劃組建“三結合”規劃小組(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造林與種草結合、修梯田與打壩填溝結合),統籌推進農林牧副業發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堅持治一片成一片、當年治理當年見效[。1965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大寨式先進典型”,獲中共西北局“農業紅旗”稱號。1966一1971年,水土保持工作受影響,糧食減產,牲畜存欄量下降。1972年,經過艱辛治理,完成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形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方法及農林牧業全面發展的“三三制”(農林牧各占三分之一)經驗,并持續鞏固完善,給高西溝的發展帶來質的飛躍和變革[7]。1979年,“三三制”作為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交流,成為陜北黃土高原學習典范。
1.4第四階段:鞏固發展(1980—1994年)
1980年,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后,“三三制”模式面臨沖擊,分林砍草思潮出現。村黨支部堅持“林不分、樹不砍、草不毀”,保住 44hm2 松樹林和67hm2 檸條林,堅定地捍衛了青山綠水,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8]。1988 年,第三任村支書高增德上任后,針對村民民主意識與傳統管理模式、致富需求與封閉生產方式的矛盾,聚焦基本農田建設和糧食生產,按“保留林地、封山禁牧、集體管護”原則,實行\"七統一\"包干到戶生產責任制(統一經營土地、統一水壩地作物布局、統一農機具及加工機械使用、統一水利設施利用、統一大家畜調配、統一基本農田建設、統一造林護林),實現聯產承包過渡平穩。同時,開展經濟林規模化試點,新修水地 0.9hm2 ,種植蘋果、核桃、葡萄 10.9hm2 ,配套修建水窖2座,苗木成活率從 60% 提升至 85% 。建立陜北首個村級封山禁牧制度,將“護林護草”納入村規民約,組建黨員義務巡邏隊管護集體生態林,將林草覆蓋率從 45% 提高到55% 。推行“集體育苗 + 農戶管護”機制,開展技術培訓,使村民掌握修剪嫁接、病蟲害防治等技能,為后續發展千畝(15畝 =1hm2 ,下同)果園奠定技術基礎。期間實施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2744”項目,探索形成的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模式為全球水土保持提供了中國經驗。通過系列舉措,鞏固了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形成“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的良性生態鏈,保障了村民溫飽,為后續產業發展筑牢了生態基礎。
1.5第五階段:改革創新(1995—2020年)
1995年起,姜良彪擔任第四屆村支書,高西溝進入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階段。順應時代發展,將“三三制”創新為“三二一”新模式(生態型林業、主導經濟型牧業、補充型農業)[4],通過林地提質、草地優化、耕地向經濟林聚焦,實現“生態空間穩量、生產空間提質”,林草覆蓋率提升至70% 。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機遇,深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將農、林、牧、旅游、勞務輸出作為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實現了從農牧型向多元化發展的轉變,完成“五通五改\"(通路、通電、通信、通有線電視、通寬帶網絡,改圈、改廁、改灶、改水、改不良習慣),配套建設“五站一室”(村民事務服務站、農技站、文化站、村級醫療站、畜牧站、計劃生育服務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03年的2300元增至2011年的13600元。2012—2020 年,在鞏固之前生態治理成果的基礎上,持續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打造以小米、山地蘋果為地理標志的特色農業,建成“三園三基地”(蘋果采摘園與山地蘋果基地、小來園區與有機旱作谷子標準化基地、谷子觀光園與航天谷種選育基地),果業收入占比達 65%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14600元增至2020年的18851元。
1.6第六階段:高質量發展(2021年至今)
2021年,依據米脂縣委《深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意見》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域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意見》,編制完成《米脂縣高西溝村實用性村莊規劃(2021—2035年)》,按“村集體 + 旅游研學 + 產業示范”模式,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文旅產業,打造大型實景劇《陜北有個高西溝》,成為區域文旅標桿。加強與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引入“四位一體”節水灌溉技術(溝道蓄水 + 光伏發電提水 + 軟體水窖高位儲水 + 膜下滴灌),推廣實施水肥一體化,糧食單產提升至 9 000kg/hm2 以上。按榆林市委、市政府部署,總結推廣“高西溝經驗”,帶動周邊29個村復制治理模式,提升了知名度和影響力。2025年1月7日,全國首單淤地壩碳匯交易落地高西溝,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2 主要成效
高西溝在70余a征山治水實踐中,探索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路徑,走出了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路子,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樣板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先進典型。自1965年以來,先后獲得“全國大寨式先進典型”“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等19項“國字號”榮譽。
2.1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改善
從20世紀50年代起,高西溝在水土流失源頭、綜合、系統治理中,始終堅持山水田林草路壩統一規劃、梁昴孤溝坡堰全面治理,實現了從“窮山惡水”到“綠水青山”的轉變。據統計,累計治理山峁40座、溝岔21條,建成淤地壩126座(以小型為主)水庫2座、抽水站2座,建成高標準農田 52hm2 、經濟林 66hm2 水保林 153hm2 、草地 100hm2 ,累計攔截泥沙超200萬t。“三跑田”變為“三保田”[2],年均減少流失有機質500t, 全氮 12.5t. 全磷 37.5t, 全鉀 500t ;水澆梯田單產約 4500kg/hm2 ,壩地單產約 7500kg/hm2 。此舉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減少了環境污染,同時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推動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2.2農業生產條件全面優化,筑牢致富增收基礎
通過持續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農田水利建設,高西溝實現了人均近 0.13hm2 高標準農田。采取村集體經濟投人與群眾自籌相結合的方式,購置旋耕機、播種機、覆膜機等機械設備,推行農業機械化作業;引進大成1號、大明綠豆、脫毒種薯“紫花白”等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地膜覆蓋、壟溝種植等旱作農業栽培技術,建成“三園三基地”,加之滴灌、噴灌設施覆蓋率達 90% ,水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農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糧食單產從治理前不足 15~20kg 提升至500~600kg ,增長達30倍,實現了從“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到“精耕細作、科技興農”的歷史性跨越。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達25511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7648元,較2021年增長 35% 。
2.3 產業發展結構適時調整,持續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通過“單純打壩,攔泥淤地”—“三結合”工程措施—“三三制”形成與完善—“三二一”新模式—產業多元化發展的演進,土地利用結構持續優化。2020年,農、林、牧、其他用地比例調整為 42.51:25.91: 26.92:4.66 ,依托方畝谷子高標準基地、千畝蘋果高標準基地和畜牧業養殖高標準基地,將米脂小米、山地蘋果等綠色有機品牌持續做強做大。同時,生態環境改善使生物多樣性增加,植物種類增多,野生動物數量增加。蘋果年產量超 500t ,年產值達800萬元;建成農產品加工廠,開發蘋果、小米等深加工產品。引進光伏發電項目,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產業鏈附加值提升3倍。建成水土保持生態展覽館等10余處景點,2015年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和“國家水利風景區”。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打造“生態旅游 + 農事體驗”特色品牌,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民俗”的全季旅游模式。
2.4防災減災能力全面提升,筑牢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防線
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布設淤地壩壩系和水平梯田,構建“攔、蓄、滯”三位一體防災體系。淤地壩壩系削峰滯洪能力突出,大幅減輕了洪水對下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及對農田、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沖擊破壞。水平梯田通過有效調控地形和水流,在預防減輕水旱災害、地質災害及保障農業抗旱增產中發揮關鍵作用。陜北歷次暴雨災害中,“淤地壩壩系 + 水平梯田\"模式成效顯著,使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風險降低 70% 以上,累計減少經濟損失超千億元。如1965年陜北特大旱災中,米脂縣山區生產隊均需救濟糧,唯獨高西溝村未領用國家救濟糧,還向國家上交公糧6.0萬 kg ,為應交公糧0.5萬 kg 的12倍
2.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效轉化,多元路徑激發內生動力
淤地壩通過攔沙固土,深埋并封存了大量土壤有機碳,減少了侵蝕搬運中的礦化分解,帶動植被碳匯提升,實現了“攔截封存 + 生物增匯”雙重減碳效益。經測算,1977—2024年,高西溝淤地壩壩系保碳增匯總量達 27620.16tCO2ec 。2025年1月,5座淤地壩成功進行碳江交易,總保土保碳量 20459.38tCO2e ,水土保持減蝕減排量 7160.78tCO2e ,交易碳匯量2萬t,金額150萬元,成為淤地壩碳匯納入CCER的典型范例,“碳票\"變“鈔票”,使村民再次享受到水土流失治理成果轉化的經濟收益。此外,注冊“高西溝”地理標志產品后,打造的米脂小米、山地蘋果等農產品價格較同類產品溢價 30%~50% ,拓寬了生態產品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路徑。
3 樣板經驗
高西溝在70多a水土保持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形成“從峁頂到溝底,三道系統防線”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科學體系,涵蓋坡耕地綜合治理、林草植被防護、溝道壩系攔蓄、產業開發及科技支撐五大技術體系。截至目前,高西溝村水土保持率達到 72% ,林草覆蓋率為 70% ,溝道壩系相對穩定系數為0.06,人均基本農田面積達到 0.27hm2 ,生產用地占比 58% ,生態用地占比 39% ,節水灌溉面積比例 90% ,農業用水經濟效益140.5元 χm′ ,人均年經濟收人25511元,蓄水保土率達 80% 以上。
3.1 坡耕地綜合治理體系
在峁邊線以上的梁峁區域,通過修建高標準農田52hm2 、堰窩102個,營造水保林 100hm2 ,新建蓄水池7個、水窖86個、截排水溝 8km 、生產路 23km 等,構建完整的坡耕地綜合治理體系,有效削減坡面徑流,增加土壤下滲,保護表層土壤,控制面蝕、溝蝕等,減小暴雨沖刷強度,降低水流速度,從源頭減少入溝泥沙和洪水,構建起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線,為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2 林草植被防護體系
在員邊線以下、溝沿線以上坡度較大的陡坡地帶,以人工整地造林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采用魚鱗坑、水平階等整地措施,將陡坡區域宜林宜草用地全部種植林草。其中,陰坡種植油松、側柏、刺槐等耐旱樹種 44hm2 ,累計造林超 200hm2 ;陽坡發展蘋果、杏等經濟林果,種植蘋果 53hm2 、大扁杏 13hm2 :在15條溝的陡坡險孤種植檸條等灌木 20hm2 以上,在劣質坡地種植牧草 67hm2 ,以發展家畜養殖。通過喬灌草混交、立體配置,穩定溝坡,防止坡面沖刷,增加林草覆蓋率,構建起水土流失第二道防線,有效防止土壤侵蝕,改善生態環境。
3.3溝道壩系攔蓄體系
在溝沿線以下的溝邊地帶,從溝掌到溝口,層層布設各種淤地壩,形成相對完善的壩系,遏制溝壑擴張,攔截泥沙,開發壩地,構建起水土流失第三道防線。高西溝累計治理40架山和21條溝,按梯次建設淤地壩126座、水庫2座,形成“骨干壩、中型壩、小型壩”三級壩系網絡,壩系穩定系數達標,初步實現相對穩定。目前,全村淤地壩淤地上百畝,淤地效果顯著,年攔蓄泥沙量占流域產沙量的 90% 以上,實現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不向黃河輸送泥沙的目標,成為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典型[5] 。
3.4水土保持產業開發體系
高西溝村依托生態治理成果,緊跟時代形勢,發展多元化綠色經濟,提升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服務功能。采取“公司 + 基地 + 農戶”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山地蘋果、谷子種植等特色農業,“三園三基地”成效突出,33hm2 示范田帶動全村農業產值年均增長 15% ;利用67hm2 人工草場發展白絨山羊養殖,年出欄肉羊超2000只,通過畜糞還田改良土壤、提升肥力、減少面源污染。以生態旅游為突破口,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建成蘋果采摘園、盤山梯田觀光點等10余處景點,新建龍頭山觀景臺、荷塘魚趣池;引進3家獨立經營主體,圍繞農耕文化、農事體驗、餐飲服務、休閑娛樂等主題,升級文旅產品,打造多元化產業鏈與品牌鏈;創辦48家民宿,開辟 8km 環山生態觀光路線,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旅游收入占村集體收入的 30% ,成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新動能和村民增收致富新途徑。
3.5 科技推廣支撐體系
通過科技創新、示范引領、產學研融合,助力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服務功能提升。高西溝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換路徑,實現“綠色家產”變現。2018年,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在 122hm2 核心農業區全面推廣四位一體節水灌溉技術,將其與水肥一體化深度融合,構建了從水源調配到田間的精準農業體系[9],實現“秋雨春用、豐雨旱用”,年節約灌溉用水7.5萬 m3 ,節水率達 30% ,節勞 30% ,每公頃節約成本超1.5萬元,成功打造榆林市“四位一體”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發揮已修建的7座蓄水池、2個抽水站的作用,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引入生物防治技術,降低果樹病蟲害發生率。選派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到高職院校學習農業生物技術,共建實踐基地,培育“土專家”團隊。發揮高西溝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作用,宣傳推廣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成果。2025年1月,完成全國首單淤地壩碳匯交易,150萬元收益反哺于水土流失重點治理與水土保持措施管護、淤地壩等重點水利工程管護等,推動水土保持提質增效和村民致富增收。
五大水土保持技術體系通過空間耦合與功能互補形成有機整體:梯田和壩系減少泥沙入黃,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業生產,為植被恢復創造條件,有效防災減災;林草植被涵養水源,保護農田,延長壩系使用壽命;產業體系反哺生態建設,科技支撐貫穿技術體系全鏈條。這種“工程固基、生物修復、產業富民、科技賦能”的模式,形成了“立體防護、綜合布設、系統治理、良性循環”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4做法啟示
75a風雨歷程,75a奮斗拼搏。高西溝人創造了英雄的業績,孕育形成的高西溝樣板經驗是寶貴的財富,在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中值得繼承發揚,為實踐工作提供思想與行動啟示[10] 。
4.1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筑牢堅強領導核心黨的領導和組織建設是地方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需以選優配強班子為目標,重點抓好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選拔任用,尤其村支部書記作為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執行者、聯系服務群眾的前沿力量和鄉村振興“一線指揮員”,直接關系振興成效與群眾利益。要將黨性強、視野寬、能力突出、能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優秀人才選入村“兩委”班子,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引領鄉村振興的堅強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
4.2 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立場,夯實社會和諧穩定基礎
聚焦生態振興引領全面振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恪守生態優先原則,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培育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盤活存量資產,結合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封育保護、生態修復等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產業,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與附加值。通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反哺水土流失治理,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與生態環境,扎實推進公益事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3 傳承艱苦奮斗優良傳統,弘揚擔當作為實干精神
高西溝四屆黨支部帶領群眾立足實際、探索實踐,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愚公精神,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靠實干創造業績。這種誓與命運相抗爭的堅守和拼搏,是延安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革命老區人民對黨的優良傳統的傳承和再現。當前,面對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等任務,需從高西溝艱苦奮斗的歷程中汲取前進的力量,以“釘釘子”精神攻克技術難關、化解深層矛盾,以創新思維和務實行動全面推進新時代生態建設,讓艱苦奮斗精神在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中煥發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動能。
4.4 堅持系統治理理念,提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效能
立足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要求,走生態與經濟協調、人與自然和諧之路,遵循自然生態系統規律[1],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從人口、土地、資源等多維度統籌,科學劃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構建合理空間格局。圍繞小流域特征,從生態、空間、實施三方面制定治理策略,整合縣域部門治理項目,協同推進“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深化淤地壩壩系平衡理論研究,突出“坡面截流-溝道攔沙-壩地增產-生態增值”建設,強化水資源管理與高效利用。推動遙感、大數據等現代技術與水土保持融合,完善監管監測體系,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為治理績效評價提供支撐,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4.5 聚焦致富增收目標,構建產業多元融合發展格局
致富增收是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民生改善的關鍵。在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治理、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基礎上,探索引進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技術,實現水、能、糧、碳、生多元融合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綠色發展-技術賦能-多元融合-循環經濟”協同機制。依托黃土高原特有的生態風貌與文旅資源,在夯實生態修復成果,盤活古村窯洞、民俗風情等文旅基底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農林牧體驗式旅游,讓“綠水青山”既成為生態屏障,又成為群眾的“致富靠山”。
4.6深化改革創新實踐,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針對國家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對工業開發的限制,堅持生態立縣,推動行業專項規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銜接,謀劃生態治理重點項目。統籌流域水系整治與生態產業發展,以防治水土流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提升綜合治理水平。堅持“四水四定”,優化用水結構,實施“四位一體”旱作農業[9],利用水庫、蓄水池等設施構建多源互補水資源調控體系,實現跨季節調配。推廣精量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用生物防治病蟲害、可降解農膜及安全適用的垃圾處置技術,控制面源污染。結合水源涵養、生態修復等措施發展生態農業、休閑康養等產業,打造“小流域 + ”“淤地壩壩系 +- ”特色產業綜合體,延伸產業鏈條,構建“生態產業 + 農旅體驗 + 黃土文化 + 價值轉化”循環模式,全力推動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10):9-10.
[2]高西溝大隊實現農林牧用地“三三制”的調查[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76(3):1-2.
[3]張雁冰.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面旗幟:米脂縣高西溝村生態環境建設的調查[J].陜西水利,2003(5):24-25,29.
[4]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委組織部高西溝村黨建工作調研報告:黃土高原上薪火相傳的戰斗堡壘[R].西安:陜西省委辦公廳,2011:1-2.
[5]劉野.山區生產的生命線:米脂縣高廟山公社高西溝生產大隊水土保持工作調查[N].人民日報,1962-01-18(05).
[6]農業部經濟結構調查組.在農林牧全面發展的道路上前進:高西溝農業生產建設經驗調查報告[J].農業經濟問題,1980(4) :22-24.
[7]榆林市委政研室,米脂縣委農工部聯合調研組.生態建設的旗幟:米脂縣高西溝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調查[N].榆林日報,2007-01-18(01,04).
[8]榆林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調研組.延安精神在高西溝發揚光大[N].榆林日報,2013-12-19(05).
[9]秦峰.榆林:做好“節水”大文章走出生態富民路[N].中國日報,2024-06-27(01).
[10]榆林日報評論員.發揚高西溝精神[N].榆林日報,2001-12-18(01).
[11]趙樂際:始終堅持統籌協調推動又好又快發展[N].日報,2011-08-06(01).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