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審美情感的培育者。教師開展楹聯教學,引導學生品味對仗工整的文字韻律,感受意蘊深遠的文化,可以培養其審美素養,提升其審美趣味,進而使其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楹聯教學能讓學生在發現美、感受美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創造美,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真正達到“‘立美’育人”的教育目標。
一、楹聯故事知多少
楹聯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有上下兩聯,講究對仗工整、格律統一、平仄協調。大部分楹聯在內容上承載著“納福”的美好寓意,傳遞著創作者或贈予者的美好祝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述楹聯背后的文化故事,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楹聯的基礎知識,還能引領他們感受楹聯獨特的語言藝術之美,使他們接受審美教育[]
在講解楹聯知識時,教師要確保課堂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投身課堂學習,進而掌握楹聯知識。以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的“日積月累”的教學為例。在講解“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這副楹聯時,教師可向學生揭示其中蘊含的自然與人文屬性:此聯巧妙地將自然山水的特質與人文藝術聯系起來,既生動展現了自然美,又體現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彰顯了古人對自然與人文融合的崇尚與追求。接著,教師可以引入一副同樣蘊含自然與人文元素的楹聯,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是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所作。明代晚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宦官專權橫行。東林書院是當時重要的學術和政治活動場所,顧憲成等人在這里講學論道,關心國家命運。顧憲成作為東林黨核心人物,主張“經世致用”,試圖通過講學和議政,挽救國家危亡,這副對聯正是他這一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巧妙融合,下聯則流露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志。這副楹聯的總體意思是:在這樣的書院里,無論是自然的風雨聲,還是學子們的讀書聲,都是悅耳的,學生不僅要勤奮讀書,還應跳出書本局限,小到家庭瑣事,大到國家興衰,都應時刻關注。這樣的講解不僅能讓學生理解楹聯的字面意義,還能使其了解楹聯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價值。在學生了解楹聯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師應趁熱打鐵,組織多樣化的互動活動,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誦讀會”,讓學生分組扮演古代東林學子,帶著憂國憂民的情懷誦讀“風聲雨聲”聯,體會學子的精神氣概;準備若干寫有上聯或下聯的卡片,讓學生根據對仗、內容等找出正確的“另一半”,在游戲中鞏固對楹聯結構特點的認識。此外,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借助多媒體設備,生動展示不同場合中使用的特色楹聯圖片及其視頻片段。通過直觀的視覺呈現,學生可真切地感受到楹聯的實際應用價值與社會功能,從而真正領悟楹聯作為生活藝術與精神載體的魅力。
楹聯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楹聯知識,能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楹聯的內容美和文化美,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楹聯分類我先行
“立美”理念強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楹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更折射出中華民族整體的審美情趣和思想風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秉持“立美”理念,引導學生感受楹聯的藝術美、文化美,讓學生領略楹聯的獨特魅力,同時,指導學生掌握楹聯分類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通常情況下,可以從內容、形式及用途等多個維度來對楹聯進行分類。教師在開展楹聯教學時,需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他們運用生活經驗去理解不同類別的楹聯之間的差異。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楹聯的基本類型:從內容上看,楹聯大致可以分為節日楹聯、婚慶楹聯、挽聯等從形式上劃分,則有長聯、短聯。隨后,教師可以展示以下楹聯:“迎春納福,辭舊迎新”“妙手回春醫百病,仁心濟世救蒼生”“百年好合,永結同心”“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棟梁”“佳偶天成,良緣地設”。接著,為學生補充相關背景知識,為其分類楹聯提供堅實的知識支撐[2」。在內容方面,這些楹聯可以分為節日楹聯、行業楹聯、婚慶楹聯。“迎春納福,辭舊迎新”為節日楹聯,生動地展現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許;“妙手回春醫百病,仁心濟世救蒼生”“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棟梁”為行業楹聯,前者體現了醫生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后者彰顯了教師教書育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百年好合,永結同心”“佳偶天成,良緣地設”為婚慶楹聯,飽含著對新人的美好祝福。在形式上,“妙手回春醫百病,仁心濟世救蒼生”“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棟梁”為長聯,其余的為短聯。通過將楹聯分類,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楹聯文化的認識,還能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培養嚴謹認真的求知態度和分類處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不同類型的楹聯的特點,豐富學生對美的認知。例如,節日楹聯往往有歡喜、吉祥、美滿之意;婚慶楹聯蘊含著祝福夫妻恩愛、幸福美滿的寓意,寄托著對新人的美好期許;行業楹聯往往蘊含職業道德內涵,其核心指向在職愛崗的職業操守與周到細致的服務意識,生動展現了從業者安于本職、樂于奉獻的精神風貌。
教師組織楹聯分類活動,能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楹聯分類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水平,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為學生語言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楹聯內涵奧妙深
在楹聯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耐心地指導學生掌握對仗知識,讓學生學會在有限的文字中挖掘無限的哲思,進而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將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投影在白板上,詳細講解其中的數詞、量詞等的對仗關系。隨后,教師可投影楹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副楹聯的異同。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這副楹聯。教師可以圈畫“四壁”與“半潭”這兩個詞,著重指出它們的巧妙對仗,并向學生提問:“這副楹聯有什么特別之處?”當有學生發現上下聯中的數詞相互呼應,且楹聯中既有對實景的描繪,又有虛指之意時,教師可適時點明,這副楹聯其實蘊含著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知識,通過虛實相生的手法,構建充滿詩意的園林空間。在探究“柳”與“山”的呼應關系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解“柳”與“山”所蘊含的剛柔相濟的中庸之美,使學生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與哲思。隨著課堂的深入,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房山”一詞的釋義,提問學生:“此處的‘房山’是指地名嗎?還是另有深意?”當學生意識到其并非地名,而是將“房”與“山”巧妙并置時,教師可進一步啟發:其描繪的是眼前房舍與遠處山巒在特定視角下的巧妙融合一一山形仿佛成了屋宇的延展,或是建筑巧妙地嵌入山體,形成一幅渾然天成的畫面。教師可板書“建筑與自然的交融”這一要點,并點明這正是中國古典園林“巧于因借”的造景智慧:通過精心設計的框景,將園外之“山”引入園內之“房”的意境之中,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無限的自然意趣,體現虛實相生、以小見大的審美哲學。至此,學生便能更深刻地理解這副楹聯不僅詞句對仗精妙,更通過意象的精心選擇和空間的詩意建構,在方寸文字間濃縮了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髓,令人回味無窮。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展示蘇州拙政園的實景圖,讓文字在實景圖中得以具象化呈現,使學生能夠直觀理解楹聯所描繪的景象。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楹聯平仄的變化,鼓勵學生吟誦楹聯,從而使其真切體會楹聯的音韻之美。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楹聯的豐富內涵,指導學生掌握楹聯的對仗技巧,不僅能讓學生充分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其文化自信,還能助力學生學會鑒賞楹聯,體會楹聯的韻律美、語言美,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楹聯創作顯神通
基于“立美”理念,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楹聯創作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化學生的審美主體性意識,并激發學生的文化創造力。教師應將楹聯的形式美與意境美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可感、可領悟的審美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解一構一創”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習經典楹聯的格律,使學生扎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和楹聯創作技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助力學生實現個性化創作,幫助學生完成從關注楹聯的“外在形式”到深入領悟其“審美內核”的進階,從而為楹聯教學提供可借鑒的范式[3]。
教師應鼓勵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個人情感創作獨具特色的楹聯,實現與傳統文化的跨時空對話,深化學生對漢字美學邏輯的認知,推動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與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楹聯“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朝朝暮暮”,引導學生探究其平仄規律。此聯平仄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教師可借此向學生傳授基礎平仄知識,讓學生初步感受楹聯的音韻之美。隨后,教師可展示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并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分析其形式美。學生經過分析不難發現,該聯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遵循此格律,替換“清風”“明月”“近水”“遠山”等詞。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替換意象、重組詞句以符合既定格律的創作方法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超越簡單的詞語置換,向更深層次的“對仗”藝術探索。此時,教師可講解“反對優于正對”的傳統創作理念,鼓勵學生嘗試在上下聯間構建意義相對、情感相生或意境相映的巧妙關聯。例如,以“青山綠水”對“濁浪黃沙”,不僅在形式上工整,更在內涵上形成鮮明對照。教師可提供更多經典范例供學生揣摩,并組織討論,讓學生體會優秀楹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通過精妙的對仗表達豐富的意蘊與深刻的思想。在進階訓練環節,教師可以布置“為校園銀杏長廊創作楹聯”的創作任務,帶領學生實地欣賞校園銀杏長廊的景色。在學生創作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為其提供平仄格律模板進行填空創作,如針對“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給出示例“金蝶漫舞書聲外”;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鼓勵其自主創作,同時向其強調楹聯需符合“仄起平收”的規范,確保其創作的嚴謹性。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掌握楹聯的形式規范,更能理解其作為“詩中之詩”的核心魅力一在工整對稱的框架內追求意義的張力與情感的共鳴,從而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深度創作,讓古老的楹聯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創作楹聯,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并使其將對美的感悟轉化為具象化表達,進而培育其審美自覺意識。此外,這有助于學生擺脫知識學習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應用的“紙上談兵”困境,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發展,并能從側面有力地印證傳統文化教育向審美素養培育方向轉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以“立美”理念為指引的小學語文楹聯教學實踐中,教師闡述楹聯背后的故事、介紹不同類型的楹聯、剖析楹聯的豐富內涵與文化價值以及講解楹聯的平仄對仗,能讓學生領略到楹聯的魅力,進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楹聯知識的強烈欲望。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切實有效地落實“立美”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韓英,萬曉蘭.楹聯文化的創新發展之路[J].文化產業,2024(32):112-114.
[2]林佳佳.小學語文教學中楹聯運用的探析[J].新智慧,2022(9):68-69.
[3]許思祥.傳統文化視域下對聯文化在拓展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課外語文,2019(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