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孔子之外,很多古圣先賢對教育都有過精辟的論述和見解。孟子曾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君子“三樂”之一,朱熹提出“心到、眼到、口到”的讀書專注法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曾國藩強調“為人之道,莫先于修身”等等,這些教育思想各有側重,互相碰撞,能夠從不同層面啟發和拓展當代人對于教育的認知。
■ 能自得師者王①,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②,自用則小③。—《尚書·仲虺之誥》
①自得師:當指湯得伊尹?!睹献印す珜O丑下》:“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p>
②問:猶言“問字”“問學”,謂請教。裕:豐富,豐厚。
③自用:自以為是,不接受別人意見。
能夠自尋賢者為師的,便可以為王,說別人都趕不上自己的,一定會滅亡。喜歡請教的,收獲就豐厚;自以為是的,便必然渺小。
■ 教者必以正①,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
矣②?!胺蜃咏涛乙哉?,夫子未出于正也?!眲t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離婁上》
①正:正道。
②夷:傷。
③夫子:指父親。
教育一定要教正道,正道行不通,接著就會發怒。一旦發怒就會傷感情?!澳谜澜虒?,您自己卻不按照正道做。”這樣就父子互相傷害。父子互相傷害,這樣就不好了。古代君子交換子女來教導,父子之間便能不因向善而互相責備。因向善而互相責備,父子間就會產生隔閡,沒有比這更不好的了。
■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①。 —《道德經》四十三章
①希:少。及:至,到達。
不言的教誨,無為的好處,天下很少能夠認識到、做得到。
■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①?!盾髯印ご舐浴?/p>
①亟(jí):疾速。
君子專心致志地教,學生一心一意地學,就能迅速成功。
■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①,人有快則法度壞。
—《荀子·大略》
①快:放肆,縱情。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尊敬老師而重視師傅,尊敬老師而重視師傅那么法度就能存在;國家將要衰亡時,一定鄙視老師而輕視師傅,鄙視老師而輕視師傅那么人就會放縱,人放縱那么法度就會被破壞。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抖Y記·學記》
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發覺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夠反省自己;發覺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①,強而弗抑②,開而弗達。 —《禮記·學記》
①道(dǎo):導引。牽:牽制。
②強(qiǎnɡ):勸勉。
君子教育學生時,引導而不牽制,勸勉而不壓抑,啟發思考而不說盡。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啤ろn愈《師說》
老師,是用來傳授真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