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蟲”這個字以及蟲子這類小動物,你知道些什么?是否有一些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小知識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今天這種寫法的“蟲”,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字形,都像一條頭部突出、身體彎曲的蛇的樣子。它最初是指一種毒蛇,讀音是huǐ?!渡胶=洝つ仙浇洝罚骸埃ㄓ鹕剑┢湎露嗨渖隙嘤?,無草木,多蝮蟲?!薄膀笙x”就是今天通常所說的蝮蛇。后來,這個意思主要由“虺(huǐ)”字來表示?!膀场边€另有讀音和意思。
而今天表示“蟲子”的“蟲”,其最初來源是由三個“蟲”呈“品”字形狀排列構成的“蟲”,讀音是chóng。由于“蟲”的寫法比較復雜,所以在很早以前,民間就出現了用“蟲”代替它的情況。漢字簡化的時候,確定“蟲”為“蟲”的簡化字。
從早期文獻的用例來看,“蟲”的意義非常廣泛,絕不限于昆蟲這一類小動物。有學者認為,它最初表示包括人在內的一切有足的動物。許慎《說文解字》:“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蟲(蟲)為象?!币馑际钦f,關于行走的、長毛或不長毛的、長甲或長鱗的各類鳥獸魚蟲的文字,都可以取義于“蟲”。換句話說,也就是都可以用“蟲(蟲)”來表示。
我國古代有“五蟲(蟲)”之說。這種說法源自早期儒學典籍《大戴禮記》。書中將動物歸為五類:一是以麒麟為杰出代表的長毛的動物,稱為“毛蟲”;二是以鳳凰為杰出代表的長羽毛的動物,稱為“羽蟲”;三是以烏龜為杰出代表的有甲殼的動物,稱為“介蟲”;四是以龍為杰出代表的有鱗片的動物,稱為“鱗蟲”;五是以圣人為杰出代表的沒有皮毛、鱗片和甲殼的動物,稱為“倮(luǒ)蟲”。可見,包括人在內的世間所有動物都被歸入“蟲(蟲)”的范疇。
再看一例。《莊子·應帝王》:“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鳥兒尚且知道高飛來躲避弓箭的傷害,小老鼠尚且知道在神壇下深挖洞來躲避被煙熏、被挖掘的災禍。難道人類還不如這兩種小動物有智慧嗎?這里的“二蟲(蟲)”指鳥類和老鼠。
后來,“蟲”的意義范圍縮小,主要表示昆蟲以及與昆蟲相似的小動物。《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外骨、內骨,卻行、仄行、連行、紆(yū)行,以脰(dòu)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胸鳴者,謂之小蟲(蟲)之屬。”那些長著外骨、內骨的,倒著爬行、斜著爬行、連在一起爬行、曲折前行,靠脖子發聲的、靠嘴發聲的、靠身體側面發聲的,靠翅膀、大腿、胸腔等發聲的小動物,都屬于小蟲子一類。這段文字按照昆蟲的行為特征對其進行歸納,體現了古人對事物的細微觀察和認知。
在《水滸傳》里,被武松打死的老虎叫做“大蟲”。并且至今,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仍然把“蛇”叫做“長蟲”。這些都是沿襲了“蟲(蟲)”在古代的用法。
現在,我們知道,一只“蟲”是huǐ,后來寫成“虺”;三只“蟲”是“蟲(chóng)”,也簡寫成“蟲”。那么,你或許在某些場合見過兩只“蟲”的“?”。這又是什么字呢?它的讀音是kūn,表示蟲類的總稱?!墩f文解字·?部》:“?,蟲之總名也?!惫糯墨I中的“?蟲”就是今天的“昆蟲”。
總而言之,“蟲、?、蟲”這三個字在表示昆蟲的意義上并沒有太大區別。古代由“蟲”構成表示意思的形聲字,大多省作“蟲”。因此,今天來看,屬于“蟲”這個部首的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表示蛇類或類似蛇的東西,源于“蟲(huǐ)”,比如“蛇、蛟、蟒、虬、蜥蜴”等;一類表示昆蟲或類似昆蟲的小動物,源于“蟲”和“?”,比如“蛙、蜂、蝦、蟹、蚤、蠹、蚯蚓”等;還有一類表示跟蟲、蛇有關的行為動作,比如“蛻、蜷、蟄、蠢、蜿蜒”等。
最后,再說說《詩經·大雅·云漢》中的這句話:“旱既大甚,蘊隆蟲蟲?!焙登橐呀浄浅乐?,暑氣郁結,大地熏蒸。這里的“蟲蟲”是形容熱氣熏蒸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