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賞析】
許渾是晚唐名家,專工律詩,多有臨別遣興、登高懷古之作,偶對整密,詩律純熟。這首詩的題材亦不出臨別遣興的
范圍。
詩的首聯上句,“紅葉”切標題中的“秋日”,點明時間;下句“長亭”與一瓢話別酒,切“赴闕”(去長安)途中行至“潼關驛樓”的地點與事由。
頷聯寫佇立驛樓前,想象此去長安一路的情形,是一種虛寫:華山高聳,其峰在殘云中隱現;中條山上秋雨瀟瀟,馬上也要行經。這表明作者赴闕的路線:出潼關,經華山、中條山,最終抵達長安。
從潼關出發往西,漸行漸遠,一路上望去,樹木的顏色和景象蘊含著濃郁的秋日氣息;而黃河奔涌,聲響震天,關中雖然離海邊很遠,但大河奔騰的氣勢仿佛令人看到了它入海的壯闊景象。這一聯和頷聯一樣,境界遼遠闊大,使人想見詩人豪邁慷慨的心胸,也側面體現了作者去長安謀取功名的樂觀與憧憬。
是的,尾聯接著就說了:長安明日就可以抵達。仿佛功名也是如此,將唾手可得了。但是,在夢里,詩人卻想做一個不求聞達、閑居度日的漁人或樵夫。這是中國古代文人思想中很典型的一種矛盾心理,即所謂仕隱之間的矛盾。
這首詩中的許渾,赴闕求取功名是真心的;試圖隱居不仕、悠閑度日的情結也是真實的。整首詩先實寫,再虛寫,最后以“夢”作結,在虛與實之間,在出與處之間,是詩人那顆永恒的不安定的心,也是他敏感而脆弱的靈魂。(朱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