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您一個“打卡”目錄
九月的教師節又來到了。此時的你,會不會不自覺地想起孔子。這位來自魯西平原與魯中平原結合部的偉大教育家(同時也是政治家),對后世的影響實在太大。
有朋友講,“好客山東”的說法,就是出自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有朋友說,山東有三處“寶”,即泰山、孔廟、大明湖。另一種說法,是泰山、孔府與青島。
無論哪種說法,擁有孔廟、孔府、孔林的曲阜,都是少不了的。而“三孔”所在的這座千年古城,也理所當然地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單之中。
既然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地區的文物古跡必定不算少。筆者曾經為某次深度探訪,準備過一份需要“打卡”的曲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單:
(1)曲阜孔廟及孔府(時代:金至清;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孔林(時代:東周;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曲阜魯國故城(時代:周至漢;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漢魯王墓(時代:西漢;2001年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顏廟(時代:元至清;2001年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尼山孔廟和書院(時代:明至清;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防山墓群(時代:周、漢;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孟母林墓群(時代:東周至清;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周公廟(時代:明至清;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景靈宮碑(時代:宋;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少昊陵及景靈宮遺址(時代:宋至清;2019年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曲阜師范學校舊址(時代:1905—1931年;2019年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尚有一些位于曲阜轄區內的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如洙泗書院、仙源縣故城、林放墓(含問禮故址)、東顏林、九仙山建筑群、曲阜明故城城樓、四基山觀音廟(含古樹名木)、石門寺建筑群、九龍山摩崖造像石刻、姓氏源流序碑、慎修堂、迎坤橋、曲阜縣衙、四府故址、西五府故址等。游遍這些地方,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
曲阜最早的“公眾人物”,居然是他們
說實在話,盡管孔子如今被視為曲阜的第一塊“金字招牌”,但他絕不是曲阜地區最早的“名人”。生活于此的第一位“公眾人物”,應屬被稱作“華夏祖先”的黃帝;第二位,則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少昊。
繼黃帝、少昊之后,出現在曲阜的第三位名人,便是“制禮作樂”的周公旦了。公元前11世紀后期,周武王大封功臣謀士,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是為魯公。周公旦需留在京城(鎬京)輔佐侄子周成王,于是委派兒子伯禽就封于魯。伯禽臨行前,周公語重心長地告誡他“慎無以國驕人”。伯禽帶了大批禮樂典籍前往魯地,“變其俗,革其禮”,為該地區的文化發展奠定了
基礎。
也有學者認為,“魯公”之名,應得自河南的魯山縣。考慮到周人有以地為名的習俗,自夏商時代便已有名的魯山,或留下了伯禽征伐東夷并取得勝利的歷史記憶。待伯禽派人向周成王報告捷訊后,大喜之余的周成王才會以此為名,封君為“魯”。此后,經歷了兩次遷徙,才最終落腳于如今的曲阜。
據說,周公去世后,伯禽便在國都內建造起祭祀太廟。而今曲阜城區東北的周公廟,則是宋代以后留存下來的,與伯禽時代無關。這座占地七十五畝、擁有三進院落的廟宇,主體建筑為元圣殿。據說,這是因周公歿后被封為“元圣”而得名的。
在周公廟西北處,有一隆起高地,名曰“望父臺”,又稱“伯禽臺”,傳為當年伯禽向西望父祭祀之處。當然,這也純屬民間傳說了。
在周公廟內,還有一處“問禮堂”的遺址。據說,這座“問禮堂”,原是為紀念孔子拜謁太廟而建。孔子生前,曾多次去廟里拜謁。在《論語》中,就有“子入太廟,每事問”的記載。孔子一生勤學好問,他每次進廟,都要詳細詢問有關祭祀的禮儀。某日,孔子見到周公發明的“欹器”,便問守廟人:“此為何器?”守廟人回答說:“蓋為宥座之器”。孔子言道:“吾聞宥座之器,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讓子路取水試驗,果如所言。為此,孔子大發感慨,對周公贊頌一番:“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尋找孔子的風,早已吹遍曲阜
身為殷商后裔、卻繼承了周公衣缽的孔子,是曲阜的“名片”。幾乎所有外埠游客前來,都是慕孔子之名,所謂“天下衣冠仰圣門”。畢竟,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就出生在這里。
也是在曲阜,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其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曲阜也因此成為當時的文化教育中心。
由于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漢武帝之后的中國社會,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自漢代起,歷代王朝無不對孔子追謚加封、頂禮膜拜。此風延續近兩千年。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劉邦曾在路過魯地時,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此乃帝王親臨曲阜祭祀孔子的開端,儒生們對此大肆宣揚,認為“漢家四百年命脈全在于此”。后來,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五年(29)過闕里,命大司空宋弘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72),東漢明帝劉莊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并親御講堂,讓皇太子講經。再往后,漢章帝劉炟、漢安帝劉祜、北魏孝文帝元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后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趙恒等,都曾駕臨曲阜祭孔。到了清朝,康熙帝來曲阜時,更是行三跪九叩大禮以祭孔;而乾隆帝則八次到曲阜,以極其虔誠的態度來祭祀孔子。上行下效,廣大民眾膜拜曲阜“三孔”的熱潮至今未減。而規模巨大的孔廟,自然成為膜拜、祭祀的核心場所。
作為曲阜“三孔”核心的孔廟,是孔子歿后第二年(即前478)由魯哀公下令將孔子故宅改建而成的。一開始,這里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經過了兩千多年的不斷重修、擴建,這里最終形成占地二十一萬平方米、南北長達二點五千米、前后九進院落、共四百六十間房屋的龐大建筑群。其中,有五座大殿、五十三座門坊、十三座碑亭及若干祠、壇、閣、堂等。
孔廟的主體建筑,是被視作“中國古代三大殿”之一的大成殿(與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齊名)。殿下筑有巨型須彌座石臺基,高二米多。殿宇九間,東西長五十四米,進深三十四米,高度為三十二米,重九脊,斗交錯,黃瓦朱甍,巍峨宏麗,氣象莊嚴。檐下巨型石柱二十八根,均墊以覆盆蓮花寶座柱礎。兩山廊檐及后檐下水磨八棱石柱十八根,淺雕團龍祥云。前檐下十根,深浮雕雙龍戲珠,下托山海波濤,上綴朵朵浮云。殿前露臺寬敞,舊時祭孔“八佾舞于庭”即在此。
探訪“三孔”,當然是來曲阜游覽的首要目的。但“三孔”的源頭,卻是一處鮮為人知的所在。這,便是尼山“夫子故里”了。
這座距離曲阜城區并不算遠、名曰“尼山”的小丘,其海拔只有三百四十米。相較于北鄰泰山的洙沂之地,簡直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然而,這里卻誕生了孔子。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的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這段文字倒也不必過多解釋,然而或許正是因為孔子出生于野,從而未能及時獲得公眾所認可的貴族身份。此事繼而成為孔子有教無類,給予君子(貴族)、小人(平民)同等受教育權利的情感淵源。
根據《孔子家語》中的記載:叔梁紇迎娶施氏,連生九女;叔梁紇之妾,倒是為叔梁紇生下一子。然此子卻足部有殘,這便是孔家老大了。求子心切的叔梁紇,于垂暮之年邂逅了妙齡女顏氏,哪怕是名不正言不順,也定要為自己留下個健康的男性子嗣。于是,孔家二爺便應運而生。這一年是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那座小山,在經歷了千余年的風霜之后,最終在后周的顯德年間(954—960),開始起廟供奉孔子,這便是尼山孔廟之由來。及至北宋慶歷三年(1043),尼山書院亦拔地而起,成為曲阜地區人文薈萃之所。在元代至元四年(1338)、明永樂十五年(1417),尼山孔廟、書院均被重修,遂形成現今的規模。尼山孔廟有院落五進:大門名“欞星門”;主體建筑大成殿黃瓦飛檐,八角石柱精雕云龍花卉;殿西為毓圣侯祠,祀尼山神;再西為啟圣殿及寢殿,分別祀孔子父母;殿東有講堂、后土祠等。尼山書院在孔廟之北,是一座獨院。而尼山山麓有石室,名“坤靈洞”,相傳為孔子降生處。洞內原有孔子石像及石幾、石床、石桌、石凳等。在孔廟東南的沂河之濱,據說是孔子觀川,慨嘆“逝者如斯夫”的地方。后人為此建造觀川亭。此外,尼山一帶還留有孔母井、孔母祠等古跡。
參觀過尼山的“孔子出生地”,再回到曲阜城區內繼續看“三孔”。其實,如今的“三孔”,除了孔林內的孔子墓,已經找尋不到太多孔子本人的遺跡。比如,與孔廟毗鄰的孔府,舊稱“衍圣公府”。這里是孔子的后裔們,也就是歷代衍圣公們的官署與私邸。北宋至和二年(1055),朝廷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世孫孔宗愿為衍圣公,徽宗時又加封為世襲衍圣公。孔子嫡長子原住闕里故宅,被稱為“襲封宅”。北宋寶元年間(1038—1040)另建的新第,自被封為“衍圣公”之后,亦被改作“衍圣公府”。待明洪武十年(1377)敕命于故宅東重建府邸,再經明清時期歷次維修、擴建,最終形成今天的規模。這樣一座占地面積二百四十余畝、樓房廳堂四百多間、院落九進、分為三路布局(東路為家廟所在地,有報本堂、桃廟、一貫堂、慕恩堂,有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蘭堂、九如堂、御書樓及酒坊等作坊;西路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為舊時衍圣公讀書和學詩學禮、燕居吟詠之所,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孔府主體部分是前衙后宅,最后是孔府花園)的龐大建筑群,與孔子本人的關系已經十分有限了。
孔府是圣人之家,又是公爵之府,號稱“天下第一家”,其尊貴榮華世代承襲歷經兩千多年,甚至連皇帝也無法與之相比。隨著孔家地位扶搖直上,孔府家宅也漸具規模。
位于曲阜市城北的孔林,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大家族墓葬群落。根據文獻記載,“孔子葬魯城北泗上”。當初占地不過一頃,然孔子后裔、孔氏族人陸陸續續埋葬于此,再加上歷代帝王不斷賜給墓田,墓區的面積逐漸擴大,至清代已達三千多畝,墓園圍墻周長七千米余。進入墓園,你會發覺:這里簡直就像個巨大的植物園,一座“天然氧吧”,各色樹種,各式各樣的植被,但凡能成活的,都在此地栽種。這座“植物園”的出現,或得益于孔子徒弟們的努力:為祭奠恩師,這些弟子們各持自己家鄉的樹種來植,且代代不絕。結果,留存下古樹兩萬余株,四時不凋。林內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儀成群。洙水呈東西向流淌其間,水上有座洙水橋。橋前立有石坊,橋后則有享殿五間。享殿之后,便是孔子、孔鯉、子思祖孫三代陵墓。孔氏家族的墓地,自孔子以下,已歷七十七代,形成了以三代墓為主體的墓區。由于年代久遠、墓冢數量龐大,所以只有孔子祖孫三代的墓,因常年祭祀,還能保持完整的墓碑、祠壇、神道、石儀。自第四至第七代的墓,就只能根據《闕里志》中的“孔林圖”推測其大致方位;而第七至第四十一代,則干脆無跡可尋。再往后,隨著年代的愈發晚近,墓冢保存得也越發完好。
孔門的徒子徒孫,也為曲阜留下記憶
繼孔子之后的曲阜名人,便要說到顏回了。在曲阜城區的陋巷街,矗立著一座顏回廟,用來祭祀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根據史料記載:當初漢高祖劉邦過魯祭孔時,開始為顏回修建廟宇。在元朝至順元年(1330)追封顏回為“兗國復圣公”后,這里便有了“復圣廟”之稱。在復圣門內,相傳是“陋巷”故址,有口名曰“陋巷井”的古井。明嘉靖三十年(1551),在此立“陋巷井”石碑一座,以表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
在顏回廟內,還有一座祭祀顏回父親的“杞國公殿”,被古建筑學者認為是元代建筑,頗有文物價值。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繼承者,應該是孟子了。孟子的降生地,就在曲阜郊外小雪鄉的鳧村。鳧村內,有孟子故里、孟母井等古跡。孟母教子有方,“三遷”“斷機”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后來孟母被葬在鳧村一帶。且于二千多年時間內,被政府與民間共同打造出一塊占地近六百畝、松柏茂密的大型墓地,這便是著名的“孟母林”。
孟母林內,有享殿、文昌閣、望峰亭等古建筑。享殿是祭祀孟母的地方,殿后立清碑一通,上刻“啟圣邾國公端范宣獻夫人神位”。殿西六十米處為孟母墓,封土高約四米,周長約六十五米,墓前有元代元貞二年(1296)立的“孟母墓碑”一通,另有“大明邾國端范宣獻夫人之墓”碑一通。據說,孟母是在孟子四十五歲時離世的。于是,孟子將四十五歲視作自己一生中最不幸的年歲。孟子后裔們,也跟著諱言“四十五”歲,到了這個年紀,或對別人稱“四十四”歲,或“四十六”歲,且成為代代相傳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