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嚴重割裂、當校園圍墻阻隔了學生真實的生產生活時,教育究竟該以何種姿態存在?基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級中學積極打破傳統教育邊界,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起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平臺,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新路。
在協同過程中,學校始終遵循“三不原則”——“不追求轟動效應,要關注持續浸潤;不迷信高端資源,要善用身邊素材;不強調單向索取,要構建價值循環,形成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努力把社會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一是空間轉化,將工廠車間、博物館展廳轉化為教學場景;二是知識轉化,將產業技術、文化記憶轉化為課程模塊;三是人力轉化,將科學家、企業技師、非遺傳承人轉化為教師共同體;四是成果轉化,將學生作品、研究報告轉化為社會服務產品。
紅色基因“固”下來。攀枝花作為一座因三線建設而興起的城市,有著豐富的工業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這些都是教育的寶貴財富。學校與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深度合作,把城市的資源變成現成的教材,通過沉浸式體驗帶領學生追尋歷史足跡,讓三線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觸的鮮活記憶,以此在學生心中播下奮斗精神的種子。
工業文明“新”起來。攀枝花鋼鐵研究院釩鈦材料實驗室的墻上,鐫刻著攀鋼第一代工程師李振東的寄語:“礦石百煉方成鋼,少年千錘始成才。”這種精神傳承滲透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學生們用掃描電鏡分析礦石成分時,會同步研究20世紀70年代的手工檢測報告;在鈦合金3D打印課上,工程師帶著泛黃的筆記本,講述當年用算盤計算冶煉參數的往事。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工業文明不再是冰冷的鋼鐵洪流,讓知識有了溫度和重量。
科學家精神“傳”下來。攀鋼研究院作為我國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的領軍機構,擁有國際領先的釩鈦研發技術、先進的科研設備和雄厚的技術實力。在研學活動中,學生們走進研究院的現代化實驗室,深入了解釩鈦磁鐵礦的選礦流程、釩鈦新材料的制備工藝,及科學家艱苦奮斗、嚴謹治學的故事,深刻感受到了尖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激發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在此之外,學校還帶領學生走入農科院,參與農業種植技術研學實踐活動,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認識現代農業的窗口;與攀枝花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身心健康教育領域深度合作,通過邀請醫院專家定期到校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青春期健康科普、常見病預防、急救技能等課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與攀枝花市融媒體中心攜手,將新聞傳播教育融入普通高中育人體系,通過資源共享、實踐聯動與課程共建共享,為學生打開了觀察社會、提升媒介素養的新窗口,推動協同育人向縱深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當教育真正走出圍墻,當學習發生在火熱的生活現場,我們終將培養出這樣的一代新人:他們既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也能用腳步丈量家鄉的熱土;他們既懂得量子力學的深邃,也珍視三線精神的厚重;他們既有改變世界的科技素養,也有守護文明的精神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