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素質提升不僅依賴于系統化的校園教育,而且離不開多方協作的成長支持網絡。構筑以家庭為根基、校園為核心、社會為拓展空間的發展體系,是實現育人資源有機整合與功能協同的關鍵路徑。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根據政策指導,鄭州市二七區長江東路小學教育集團明確以學校為主導,通過課程和活動有效推進資源整合,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
活動聯結家校社。學生一年中大概有6個月在學校、6個月在家庭和社會中度過。為形成三全育人閉環,我們首創了“6+6”育人模式,與學校所在區域的機構、場館等深度合作,開設假期社區成長課程及活動,以破解“5+2≤0”教育問題。例如,定期帶領學生前往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陪伴患兒,成為他們的陽光伙伴,此舉獲得了家長和社會的廣泛支持。
課程整合全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政育人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模式和內容被賦予新的內涵。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為整合全資源建設“教聯體”、拓寬育人維度、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質量提供了契機。在此背景下,我集團創新“大思政課”社會化實踐育人模式,積極鏈接家校社資源,深入挖掘本區、本市乃至本省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組織學子走出校園,進行體驗式教育。學生們自己動手制作二七區紅色打卡地沙盤,繪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外實踐地圖,并運用系統化思維將多個校外實踐基地連點成線,精心打造了“黃紅藍金綠”五色路線。其中,綠色線路中的“櫻桃溝綠色‘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是家校社攜手共育的典型案例。這一開放性的實踐教學基地,包括森林帳篷營地、光伏發電工程、綠色健康步道、郭家嘴水利提灌站遺址、老奶奶廟遺址、御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瞻園等七個點位,生動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在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四史”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特色。在實踐過程中,家長不僅給予學校諸多物資支持,還深度參與到“大思政課”教學中,協助講解及安保工作。與此同時,“大思政課”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宣傳效益,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的歡迎與支持。
“櫻桃溝綠色‘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成功經驗,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整合社會資源參與教聯體建設,關鍵在于構建互惠共贏的合作框架與激勵機制,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置換,提升社會資源的參與感與獲得感,激發其參與教育的熱情,共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