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是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的重要模式。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持續深化。2023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鼓勵民營經濟推進產教融合。在政策驅動下,民營企業已成為產教融合的重要主體。據統計,2021年國家認定的63家產教融合型企業中,民營企業占32家;河北省245家認定企業中,民營企業占226家。本文以亨通集團、吉利控股集團等典型民企為例,分析民營企業產教融合的現狀、問題及優化策略,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參考。
民營企業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
黨建引領,強化組織保障。例如,德龍鋼鐵與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共建思政實踐基地,將“黨建+思政”協同開發融入產教融合場景。
資源融合,搭建合作平臺。資源融合是產教融合的基礎。如亨通集團與濱江職校共建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搭建硬件平臺,同時以人才交流、技術合作等軟投入深化協同。
文化融合,推動共生發展。文化融合是產教融合的內核。民營企業通過理念革新推動校企共生,如吉利控股提出“實際、實踐、實力”的“三實”教育理念,將企業文化深度融入教學各環節。
人才融合,分層培養技能。人才融合是產教融合的關鍵。針對不同需求分層培養,如白云電器通過智能工廠、現代學徒制等定制“致遠之星”體系培養核心技能人才,德龍鋼鐵建設高技能人才基地并強化師資儲備。
制度融合,創新育人機制。制度融合是產教融合的保障。創新協同育人機制,如公牛集團與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共建“公牛學院”,采用“2+2”培養模式;亨通集團與院校在合作中聯合開發課程,并進行動態調整。
產教融合的現存問題與優化策略
盡管民營企業在產教融合的實踐中已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動力不足、機制不暢、資源分配不均等多維度挑戰:部分企業未從戰略層面認識校企合作的長遠價值,導致合作停留在淺層次;校企合作協議缺乏可量化的考核指標,難以科學評估合作成效;資源投入存在“重硬輕軟”傾向,技術、知識等“軟資源”被忽視;文化融合停留在表層,育人效果有限;職業院校受人事制度限制,技術技能人才難引入,企業引才留才困難;等等。
針對民營企業產教融合現存問題,需多維度協同解決。首先,強化黨建引領,探索“黨建+產教融合”模式,通過優化黨組織設置推動理論與實踐結合,以項目制實現校地企對接,支撐融合發展。其次,優化政策供給,放寬中小企業準入標準,側重產教融合投入時長與合作深度,組建跨部門工作組解讀政策,降低企業參與門檻,激發其積極性。同時,整合多方資源,設立專職機構并依托理事會建立監控機制,動態調整專業課程,并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促進校企資源共享。此外,完善人才流動機制,推動校企人才雙向流動,鼓勵企業高技能人才進院校授課,優化“雙師型”師資結構,破解人才短缺難題。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