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最新修訂,課程內容結構化整合已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舉措。這一改革趨勢旨在通過強化知識的整體性和關聯性,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文將深入探討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核心概念、實踐路徑及具體實施策略。
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核心內涵
課程內容結構化強調將零散的信息進行系統歸類和邏輯整理,使之更加條理分明,從而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在課程內容結構化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對概念和原理進行系統性處理,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并激發其深度思考,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理解課程內容時,不僅要明確教授和學習的內容,還需深入探討教學方法、目的及效果評估。這種全面視角有助于教師更高效地組織課程內容,實現最優教學效果。
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實踐路徑分析
一是自下而上的縱向結構化。此路徑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技能,從辨別開始,逐步深入至概念和規則的學習,最終將所學原理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它強調歸納推理,注重從具體到一般的思維躍遷。以“氧化還原反應”為例,學生從初中階段對得氧、失氧的初步認識,到高中階段發現無氧元素參與的類似反應,形成認知沖突,進而重構概念。
二是自上而下的縱向結構化。此路徑圍繞學科大概念、基本原理組織內容,學生通過掌握抽象內容推演出對具體問題的理解。它強調演繹推理,注重從一般到具體的思維深化。同樣以“氧化還原反應”為例,學生在初中階段僅從得到和失去氧原子的角度認識相關概念,到高中階段則發現無氧元素有同樣反應,這時需要重構概念,從“得失電子”角度重新認識其本質。
三是橫向結構化。橫向結構化以整合論為指導,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和任務,聚焦問題解決過程,實現不同學科知識的結構化組織。例如,通過數學、物理的“向量”“矢量”概念,輔助學生理解化學的“極性”“晶胞中的原子坐標”等。
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具體實施策略
確定組織者。依據不同邏輯確定“組織者”,包括學科大概念、核心概念和跨學科主題。理科課程中,學科大概念如“燃燒與滅火”是重要組織者;跨學科教學中,STEM項目等跨學科主題可成為組織中心。
選擇和呈現內容。深度解讀與重構教材內容,如高中語文“青春情懷”單元,可按青春的不同面貌對課文進行分類,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情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層級教學目標和要求,確保層級間銜接順暢。
總結和反思。以小學數學“分數的加減法”為例,通過有趣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基本原則后,教師應總結反思情境創設、分層教學、合作探究的效果,歸納生長點,提出實施重構點。
此外,學校應鼓勵教師探索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新教學模式,加強教師間合作交流、共享教學資源,不斷反思優化教學策略,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南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