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國,學校教室的木制課桌被疊成防洪平臺,墻壁上的水痕記錄了十年間七次洪水的最高水位。這個國家正面臨著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災害頻繁的嚴重威脅,其教育系統也因此而受到了巨大沖擊。自2025年3月起,筆者受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資助,前往孟加拉國達卡大學現代語言學院交換學習。在這片被稱為“氣候實驗室”的土地上,筆者目睹了人們如何與教育的脆弱性抗爭。
氣候危機:沖擊孟加拉國教育體系
孟加拉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上,長期受到洪水、熱浪、颶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這些災害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對該國的基礎教育體系造成了嚴重影響。2024年,約有3500萬名孟加拉國兒童的教育受到氣候災害的干擾,教育活動頻繁中斷。例如,2024年4月至5月的熱浪導致孟加拉國所有學校關閉,打亂了學生的學習進度。高溫下學生容易中暑,導致學習效率大幅下降,教育質量嚴重受損。在氣候災害頻發(fā)地區(qū),女學生面臨更大的教育中斷風險。由于家庭經濟壓力和文化因素,許多女孩在災后被迫輟學或早婚,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就目前來看,孟加拉國的教育體系尚未做好應對自然災害的充分準備,學校對災害和氣候變化風險的認知有限,缺乏防災和應對能力。
漂浮學校:應對洪災的教育創(chuàng)新
在孟加拉國錫爾赫特區(qū)的查蘭比爾濕地區(qū),“漂浮學校”已投入使用。每年七月季風來襲,渾黃的河水漫過堤岸、淹沒房屋,漂浮學校卻能安全停靠在避風港。這些學校實際上由一艘艘船只組成,它們負責接送學生、提供基礎教育,并整合了圖書館和健康診所等功能。學校配備了太陽能設備,可以確保電力供應,其課程涵蓋孟加拉語、英語、數學等學科,同時強調環(huán)境教育和氣候變化應對的實踐教學。通過優(yōu)先服務女童和貧困家庭兒童、開展成人農業(yè)培訓,漂浮學校不僅降低了輟學率,還提升了社區(qū)整體韌性,為全球面臨自然災害的地區(qū)提供了靈活維持教育公平的范例,證明教育在危機中可通過創(chuàng)新與合作持續(xù)發(fā)揮變革性力量。
靈活應變:按季風節(jié)奏調整教學時間
氣候變化加劇了孟加拉國的區(qū)域災害風險,迫使基礎教育體系探索靈活的時間管理機制。2024年3月,孟加拉國國家課程與教材委員會提出了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基于地區(qū)劃分的學年與假期調整機制”,通過差異化課時安排來緩解氣候災害對教學秩序的沖擊。
在東北部濕地地區(qū),學校面臨季節(jié)性洪水的威脅。為了避開暴雨集中時段,當地小學在4月至6月普遍實行“早授課、早放學”的臨時機制。而在南部沿海地區(qū),如庫爾納和巴里薩爾,因頻繁遭遇熱浪和氣旋,學校逐步試行“學季前移”與“中斷—補償”式雙軌課程制度。這些地區(qū)的教學日歷不再遵循統一模板,而是根據氣候數據、歷史災害記錄和地方基礎設施條件進行動態(tài)調整。
這種“去中心化”的靈活的時間管理策略,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出勤率,體現了教育治理對氣候變化的制度性回應,標志著孟加拉國正在構建一套更具彈性和復原力的教育時空架構。
多方協作:國家戰(zhàn)略與國際合作的雙重支撐
面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zhàn),孟加拉國已將教育系統納入國家氣候適應與災害風險管理戰(zhàn)略。國家教育政策明確提出,將氣候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災害風險教育融入基礎課程體系,以增強下一代對環(huán)境風險的認知和應對能力。例如,在沿海受災頻繁的地區(qū),學校已開設針對氣候災害的常識課程,內容包括海嘯逃生演練、洪水期間的生活技能等。
2022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孟加拉國提供了技術援助,開發(fā)并傳播了大規(guī)模、多模式的數字內容。這些內容覆蓋了從學前班到十年級的所有核心科目。此外,基金會還根據經過簡化的教學大綱,為學前班至五年級的學生編制了由作業(yè)本、游戲和卡片組成的成套教材。學習材料被印刷并分發(fā)給842所學校的150933名來自最邊緣化群體的兒童,以支持他們的學習。這些印刷材料在洪水或颶風等災害期間尤為重要,因為許多兒童缺乏數字接入設備。在這一過程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幫助400多名專家和教師提升了編寫教材和課程的能力。
在財政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世界銀行啟動的“南亞氣候適應與韌性建設”項目正在資助孟加拉國推進防災型學校建設,提升教育基礎設施對洪水和風暴的承受能力,并配合地方政府完善災害應急響應機制。這些措施表明,孟加拉國正在逐步構建一個跨部門、多方參與的氣候與教育融合治理體系,以增強教育系統的整體韌性。
攜手共進:中孟教育合作的南南實踐
近年來,中國與孟加拉國在教育韌性建設領域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為提升災害環(huán)境下的教育連續(xù)性與適應能力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對孟加拉國多所學校的災后重建與防災改造項目給予了援助。以2022年中國政府援建的“國家應急行動中心”項目為例,該項目特別設置了針對教育系統的培訓模塊,涵蓋教師的防災教學技能提升以及教育應急管理能力的增強。這一合作致力于將減災理念系統性地融入教育治理架構,從源頭上提高面對極端災害的應變能力。
在職業(yè)教育與高等教育領域,中孟兩國攜手共建“魯班工坊”及其他教育合作項目。通過引入新能源、綠色建筑、信息通信技術等前沿技術培訓課程,助力青年一代掌握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所必需的新技能。與此同時,中國企業(yè)如華為,在孟加拉國積極推行“智慧校園”項目,為邊遠地區(qū)及洪水易發(fā)區(qū)域提供遠程教學設備和數字教育平臺,顯著增強了教育在災害環(huán)境下的可持續(xù)性。
總結與展望
站在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堤岸上,眼前是一幅動人的畫面:孩子們劃著小船,穿過被洪水淹沒的稻田,前往漂浮的教室。校舍被洪水淹沒,知識卻在船上得以延續(xù);季風擾亂了教學的節(jié)奏,學業(yè)安排卻更加靈活。在極端環(huán)境下,教育創(chuàng)新的本質在于重新定義“教”與“學”的邊界。它可以是漂浮的教室、動態(tài)的課表,也可以是跨國界的智慧共享。當中國援建的智慧校園在孟加拉國洪泛區(qū)點亮屏幕,當中國的洪水預警系統接入達卡的課堂,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種新的教育哲學:它不追求永恒的安穩(wěn),而是在與災難的對話中,教會人類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孟加拉國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在氣候危機中展現出的韌性與創(chuàng)造力,不僅是對自然災害的抗爭,更飽含對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教育的力量在于適應變化、擁抱創(chuàng)新,并在最艱難的環(huán)境中為下一代點亮前行的燈塔。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