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發(fā)展進程中,借助紅色地域資源培養(yǎng)青少年的信仰,是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南通的紅色資源極為豐富,包含77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蘇中七戰(zhàn)七捷紀念館等,這不僅是寶貴的歷史財富,也是鮮活的教科書。在新時代,深入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能推動“四個自信”,還能為傳承紅色基因提供有力支撐。南通市竹行小學積極探索,構建“五共”活動格局,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為青少年成長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五共”格局構建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融合了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多學科理論,涵蓋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分享五個方面。在“五共”格局下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能為青少年營造豐富多彩的成長環(huán)境,幫助他們學習合作、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集體意識,培養(yǎng)自主性、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進而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
紅色文化融入課程,傳初心
學校思政教師團隊秉持“五共”理念,積極構建治學新模式,打造教師進步共同體、青少年成長共同體、學校發(fā)展共同體,營造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賦能紅色教育發(fā)展。在共同學習時,教師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成立學習小組開展主題學習,并借助本地紅色資源,組織紅色尋訪活動,將地方紅色故事融入教學。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如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對紅色文化遺址等進行數字重建。學生可以使用VR設備線上參觀南通革命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讓紅色成為成長的鮮明底色。
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有行動
學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場館里的思政課”,使思政課由扁平化課堂轉變?yōu)槎嘣Ⅲw化、社會協同化課堂。學校定期開展“紅色基因永駐”研學活動,帶領學生探訪毛澤東塑像收藏館和劉瑞龍同志故居等紅色基地。此外,學校也組織相關公益活動,鼓勵學生擔任小小紅領巾講解員,通過宣講紅色故事,抒發(fā)愛國之志,增強“強國有我”的責任感,厚植家國情懷。
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生活,潤精神
學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指示精神,融入“五共”理念促進學生發(fā)展。學校積極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三場域”教育融合,充分利用南通市紅色教育資源,構建全環(huán)境立德樹人新格局。首先,教師通過講述紅色故事,如南通海門第一個中共支部成立等,激發(fā)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其次,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英烈事跡、紅色家書等紅色文化的力量,以更活潑、更生動的方式增強學生對紅色精神的文化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最后,學校還組織學生觀看黨史展板、愛國影片等,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紅色文化融入主題活動,筑信念
學校把握課堂育人的主渠道,開好“行走課堂”“實景課堂”“南通系列”三類課程,以南通紅色主題資源為基礎,開展各類線上線下主題活動,如“四史”閱讀、黨史學習等專題活動,包括講述紅色故事、吟誦經典詩文、展演課本劇等,同時,建立分享機制,開展分享活動,激發(fā)學生以小見大,從細微處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竹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