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博物館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學習空間。然而,當前幼兒園在創設博物館時存在成人主導、功能固化等問題。一是兒童參與的表層化與形式化,體現為兒童話語權缺失、年齡適配性缺失等問題;二是環境創設的靜態化與功能局限,體現為一次性創設傾向、教育功能單一化等問題;三是資源整合與協同機制缺失,體現為課程與環境割裂、家園社協同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削弱了博物館的教育效果,影響了幼兒的學習體驗。場館教育資源與幼兒園課程怎樣才能碰撞出生命的火花?福建省廈門市蓮龍幼兒園在創設“種子博物館”的過程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賦權兒童:從被動參與者到環境共創者
一是基于敏感期的階梯式賦權。在創設博物館的過程中,園所積極捕捉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敏感期,并基于其階段性發展特征進行賦權,為其設計不同難度的任務。例如,5—6歲是規則認知敏感期,園所鼓勵此階段的幼兒參與制定“種子博物館公約”。又如,大班幼兒的探究欲望較強,園所鼓勵他們參與到定期更換展品的活動中。通過階梯式賦權,幼兒在參與中逐漸形成了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二是可視化工具支持兒童表達。園所借鑒“馬賽克方法”,通過提供繪畫、圖示、錄音等工具,幫助幼兒清晰表達想法,傾聽幼兒的聲音。例如,引導幼兒用畫筆描繪理想展區,用圖示規劃互動環節,記錄他們在博物館的探究發現,使幼兒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創造者,激發其內在潛能。通過記錄與展示,幼兒不僅能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還能互相學習,形成積極互動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引導幼兒將記錄內容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形成系統化的學習路徑,促進跨學科整合。
三是開放多元材料支持兒童創想。在“種子博物館”創建過程中,園所為幼兒提供了開放、多元的材料,如搭建類的積木、積塑、紙卷、木棒,放置類的容器、小框、滴膠,支持探究類的顯微鏡、工具刀、石臼、放大鏡,助力幼兒自主學習的繪本、平板、互動式資源庫等,支持幼兒操作、探索、創想。在此基礎上,構建五感探索館,設計獨特的展區布局。
四是兒童議事廳激發主人翁情感。博物館是幼兒園的公共領域,幼兒有權得到與之有關的信息,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創設“種子博物館”的過程中,園所為幼兒搭建了“兒童議事廳”平臺,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討論展品更新、互動規則、工作任務分配等事宜,以此培養幼兒的協商與合作能力。通過這些具體事務的分配與執行,幼兒不僅促進了與同伴的深度互動,還提升了綜合素養,萌發了“我是幼兒園小主人”的情感。
賦能教師:從環境主導者到幼兒支持者
一是教師角色轉型。在“種子博物館”創設過程中,教師從“主導者”轉變為“支持者”與“資源提供者”。例如,提供各種種子樣本、觀察日志等工具,鼓勵幼兒自主探究、記錄發現。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深入觀察幼兒行為,挖掘出眾多課程生長點。
二是教師專業社群建設。園所建立園本教研網絡,鼓勵教師們共享博物館課程設計與環境重構經驗。例如,在“種子博物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研組成員共同研討制定結構化的探究活動框架——齊搜集、廣探究、通體驗、群策展、勁表達,以此引導教師在活動的每個環節都立足于幼兒發展需求,讓他們全程參與。
三是反思性審議課程機制構建。園所建立了審議課程機制,通過定期召開反思會議,分析和評估幼兒在“種子博物館”參與全過程中的問題與需求,努力優化課程方向,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活動環境。例如,在“種子萬花筒”課程中,通過“問題墻”記錄幼兒疑問,動態調整活動方向,最終將預設課程轉化為生成性項目。
賦活環境:從靜態空間到動態學習生態
一是留白區激發自主探索。環境不再只是陳列物品的場所,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學習場域。例如:園所在創建“種子博物館”時,在低處幼兒夠得到的位置留白,允許幼兒隨時添加新收集的種子;設置“種子問題墻”,鼓勵幼兒留下自己的疑惑;設置“種子觀察角”,引導幼兒把自己的探究發現記錄大膽呈現在墻上。通過這些可互動的留白區,讓環境成為幼兒自主學習的催化劑。
二是無邊界空間聯通學習場域。園所將位于室內的“種子博物館”與戶外種植園地、班級科學區、自然角、園所綠植空間等聯通聯動,引導幼兒將發芽的種子移植至戶外,形成完整探究鏈。在戶外種植區,園所也放置了種子、繪本、操作工具,供幼兒隨時觀察、操作、探索。空間聯通的學習場域,讓環境與課程深度融合,讓幼兒在每個角落悄然成長。
三是動態迭代生成探究內容。隨著幼兒興趣的深入,博物館逐漸豐富。一是增加了種子生長過程圖和實驗記錄區。二是增加了互動展示區,讓幼兒可以更直觀地了解種子知識;其中增設了觸摸屏,讓幼兒可自主查閱種子信息。三是生長實驗區增添了測量工具,方便幼兒記錄種子生長的數據;引入了顯微鏡和微型攝像頭,便于幼兒實時觀察種子變化。
四是構建全域探究學習生態。園所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建立了“社會資源—家庭資源—自然資源”三位一體的資源網絡。例如,開展“種子博物館日”活動,不同班級的幼兒合作策劃展覽,家長擔任志愿者,營造開放包容的社區文化。又如,將社區自然生態作為園區教育資源庫的延展,開辟“城市野趣帶”,請有相關專長的家長,帶領親子假日組的幼兒成員觀察建筑縫隙中自然生長的蕨類植物。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掌握了資源檢索技能,更建立起跨場域學習的思維模式。
五是數字化工具賦能探究新態。園所開發了系列兒童友好的數字化工具,如種子生長互動裝置、創意光影觸摸傳感區、手持平板AR植物科普儀、線下延時攝影儀、種子靈犀對話App等,以此支持探究過程可視化,增強幼兒深度探究的趣味性。
通過賦權兒童、賦能教師與賦活環境的協同推進,“種子博物館”得以從靜態陳列空間轉型為動態學習生態。這一過程中,兒童不僅是環境的“使用者”更是“創造者”,教師從“控制者”蛻變為“支持者”,環境則從“背景”升華為“課程”。“與兒童共創環境”不僅是空間形態的變革,更是教育哲學的轉向。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兒童視野下種子博物館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xczx23-3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蓮龍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