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短視頻創(chuàng)作、在線學習、虛擬社交等已成為高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隱私保護、負能量信息和網絡侵權等問題,不斷沖擊著高中生尚未成熟的道德認知體系。如何幫助高中生在數智浪潮中筑牢道德根基,成長為具有責任意識與批判能力的道德主體,成為學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數智時代對高中生道德主體養(yǎng)成的特殊挑戰(zhàn)
認知發(fā)展與技術復雜性的矛盾。一是邏輯思維與技術原理理解的矛盾。高中生雖處于形式運算階段,邏輯思維有所發(fā)展,但數智技術涉及高等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復雜的原理,遠超高中生現有的知識儲備與理解能力。因此,他們往往只能感知推送結果,卻難以理解算法如何采集、分析數據,以至于在面對算法推薦的不良信息時,缺乏識別和抵御能力。二是信息辨別能力與網絡信息復雜性的矛盾。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維尚在發(fā)展過程中,難以全面、深入地辨別網絡信息的真?zhèn)闻c價值。正因如此,由深度偽造技術生成的虛假圖像和視頻、經過精心包裝的網絡謠言和利用情感煽動的不實信息等,憑借復雜的制作手段和傳播策略,極易誤導高中生。三是自主意識與技術責任認知的矛盾。高中生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期,渴望在網絡空間中展現個性、行使自主權。然而,他們對數智技術應用涉及的復雜責任鏈條和倫理規(guī)范往往認知不足,從而會在社交平臺上發(fā)表不當言論等。四是情感調節(jié)與網絡環(huán)境復雜性的矛盾。高中生情緒豐富但不穩(wěn)定,情感調節(jié)能力較弱,而網絡環(huán)境的匿名性、開放性與情緒化特征相互交織,會形成復雜的情感刺激源,容易對高中生造成情感沖擊。例如,一些高中生在社交平臺遭遇言語攻擊后,無法有效調節(jié)情緒,從而被卷入網絡糾紛。
情感承受力與網絡環(huán)境的沖突。一是網絡隱匿性的沖擊。網絡空間的匿名特性削減了用戶對自身言行的責任感,導致網絡暴力事件頻發(fā)。高中生遭遇匿名者的侮辱、誹謗或惡意攻擊時,往往難以承受這種沖擊,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理創(chuàng)傷。二是社交需求的落差。高中生正處于渴望社交與認同的階段,但網絡虛擬社交具有淺層次、碎片化的特點,難以滿足他們對深度情感交流的需求。雖然在網絡上可以輕松結識大量好友,但這些關系往往缺乏現實基礎,容易給高中生帶來情感上的不真實感和孤獨感。例如,有些高中生在網絡上看似活躍,擁有眾多“好友”,但在遇到困難時,卻發(fā)現無人可以傾訴,進而陷入更深的孤獨和迷茫之中。三是價值觀的碰撞。網絡環(huán)境中充斥著多元、復雜的文化和價值觀,其中不乏一些消極、扭曲的內容。高中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缺乏足夠的辨別力和抵抗力,容易受到這些不良價值觀的影響。比如,網絡上宣揚的“不勞而獲”言論,可能會使部分高中生對自己一直以來所接受的努力奮斗、注重精神追求的價值觀產生動搖。
行為自主性與責任意識的失衡。一是網絡言論方面。一些高中生在網絡上隨意發(fā)表言論,不假思索地對他人和社會事件進行評價,甚至使用攻擊性、侮辱性語言,卻不考慮由此引發(fā)的后果和應承擔的責任。部分學生在網絡討論中為了吸引關注或凸顯個性,故意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或虛假信息,由此帶來不可控的惡果。二是網絡社交方面。有的高中生在社交平臺上頻繁更換身份或使用虛假身份,以不恰當的方式與網友互動,如欺騙、戲弄對方,或者盲目跟隨群體行為,參與不良討論或行為,如傳播低俗內容、進行網絡欺凌等,而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道德責任。三是網絡消費方面。有些高中生缺乏理性消費意識,盲目跟風購買不必要的商品或過度充值游戲、打賞主播等,不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和自己的消費責任,甚至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網絡消費資金,如欺騙家長、盜用他人賬號等。數智技術賦予高中生高度的行為自主性,但部分學生尚未建立與之匹配的責任意識,從而直接或間接引發(fā)道德沖突甚至違法問題。
數智時代高中生道德主體的核心素養(yǎng)構建
數智倫理認知能力。數智倫理認知能力是高中生在數字時代需具備的關鍵素養(yǎng),包括理解、判斷和遵循數智技術應用倫理規(guī)范與道德準則的能力。一是數據與隱私保護認知。高中生需明晰個人數據(如姓名、身份證號、生物特征信息等)的敏感性,理解數據收集、存儲、使用與共享的合理邊界,能夠意識到隨意填寫個人信息可能導致隱私泄露,進而引發(fā)詐騙、騷擾等風險,同時,尊重他人數據隱私,不私自傳播、竊取他人信息。二是知識產權與內容創(chuàng)作倫理。高中生要認識到未經授權使用他人的文字、音樂、圖像等素材屬于侵權行為,并理解“引用需注明出處”“二次創(chuàng)作需獲得授權”等基本規(guī)則。同時,還應自覺抵制抄襲、洗稿等學術不端行為,樹立原創(chuàng)意識。三是網絡行為與社會責任認知。高中生須明確在虛擬網絡空間的行為與在現實社會中一樣,要遵循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不參與網絡暴力、不傳播謠言、不煽動網絡對立;積極參與網絡空間治理,主動舉報不良信息,以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環(huán)境。
批判性思維與媒介素養(yǎng)。在數智時代浪潮中,批判性思維與媒介素養(yǎng)已成為高中生應對復雜信息環(huán)境的核心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筑起青少年抵御信息干擾、建立理性認知的重要防線。首先,面對海量網絡信息,高中生需具備主動質疑的意識,能夠對信息來源、發(fā)布動機、數據真實性提出疑問,不局限于從單一視角解讀信息,而是嘗試從不同立場、學科角度分析問題。比如在討論網絡熱點事件時,不僅從個人情感出發(fā),還能從社會學、心理學、法律等維度進行思考,綜合權衡各方觀點,形成相對客觀、全面的判斷,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簡單化認知。同時,還要具備快速識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Γ炀氝\用交叉驗證、溯源查證等方法。例如,面對一條突發(fā)新聞,能通過多方權威渠道核實信息來源,判斷是否存在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等情況。其次,高中生要學會篩選優(yōu)質信息資源,優(yōu)先關注官方媒體、專業(yè)學術平臺發(fā)布的內容,提高信息獲取的質量以及甄別與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正確、高效地使用各類數字媒介工具,不僅能用于娛樂消遣,更能服務于學習與知識拓展,如利用慕課平臺自主學習、借助文獻數據庫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等。此外,在進行媒介內容創(chuàng)作(如短視頻、圖文分享)時,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注重內容的價值導向,不傳播低俗、暴力、虛假信息,樹立積極健康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利用好媒介與創(chuàng)作規(guī)則。
數字責任擔當意識。數字責任擔當意識是指青少年在數字智能時代,對自身網絡行為、技術應用后果及數字社會發(fā)展所應承擔的責任的認知與行動自覺。首先,高中生需明確在虛擬網絡空間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現實影響力,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與法律法規(guī)。例如,在社交平臺發(fā)言時使用文明用語,不參與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傷害他人的行為;在網絡消費、游戲娛樂中,抵制賬號共享、作弊外掛等違規(guī)操作,維護網絡環(huán)境的公平與秩序;理性管理個人網絡形象,謹慎發(fā)布內容,避免因沖動言論或不當行為損害自身及他人聲譽;尊重他人在數字世界的合法權益,包括數據隱私、知識產權等,不隨意傳播、泄露他人的個人信息,如聊天記錄、照片等,并在引用或借鑒他人數字作品(如文章、視頻、代碼等)時,主動標注來源、獲取授權,杜絕抄襲、盜用等侵權行為。其次,當發(fā)現身邊同學或網友遭遇網絡欺凌、侵權等情況時,主動提供幫助,通過合理渠道制止不良行為,成為網絡正義的維護者,以“數字公民”的身份積極參與網絡空間治理,主動傳播正能量。例如,在社交媒體上轉發(fā)權威、有益的資訊,參與公益性質的線上活動(如網絡環(huán)保倡議、知識科普宣傳);對網絡謠言、虛假信息及時辟謠,并向平臺舉報,為營造清朗網絡環(huán)境貢獻力量。最后,認識到數智技術的雙重性,關注數字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如算法歧視、數字鴻溝等,通過線上建言、線下實踐等方式推動問題解決,并積極探索技術的正向應用,展現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思考如何利用數字工具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創(chuàng)新實踐;參與校園或社區(qū)組織的科技倫理討論活動,為技術發(fā)展建言獻策,倡導“技術服務于人”的理念。
數智時代高中生道德主體養(yǎng)成的實踐路徑
通過學校教育,構建系統(tǒng)化數智倫理課程體系。學校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增設“算法倫理”“數據安全”模塊,在語文、政治等課程中融入網絡輿情分析和數字時代價值觀討論等內容,例如通過分析“某社交平臺數據泄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數據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做好學科融合教學;開展“網絡文明宣傳短視頻創(chuàng)作”“校園算法倫理辯論賽”等活動,通過組織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道德認知。
利用家庭教育,營造健康的數字生活環(huán)境。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制定家庭數字使用公約,約定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內容篩選標準等;關注孩子在網絡社交中的情緒變化,及時疏導網絡欺凌等負面事件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影響;通過正向案例引導,培養(yǎng)孩子的網絡公德心,比如鼓勵參與線上公益活動,給予孩子情感支持與行為引導。
加強社會協(xié)同,優(yōu)化數智生態(tài)治理。推動教育部門制定《青少年網絡行為規(guī)范指南》,明確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細則;督促互聯網企業(yè)落實青少年模式,限制不良信息推送,加強政策法規(guī)引導作用;整合社會資源,聯合科技館、博物館等機構開展“數智倫理科普展”;邀請科技企業(yè)工程師、倫理專家進校園,舉辦“技術與責任”主題講座,拓寬學生視野。
數智時代高中生道德主體的養(yǎng)成,既是應對技術挑戰(zhàn)的現實需求,也是培育未來社會建設者的戰(zhàn)略任務。唯有通過學校教育的價值引領、家庭教育的情感支撐與社會環(huán)境的協(xié)同治理,方能幫助青少年在數智浪潮中堅守道德底線,成長為兼具技術能力與人文關懷的新時代公民。這一過程不僅關乎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更關乎數智社會倫理秩序的構建與人類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文系2024年度麗水市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規(guī)劃課題“基于活動育人理念的普通高中自信德育實踐研究”(編號:2024SD06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