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主學習是指幼兒進行主動探索、自主管理的學習模式,其以興趣探索、好奇心滿足、勝任感獲得為內在動力。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齊莫曼(Zimmerman)提出了自主學習的理論模型。該模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自我、行為、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此外,腦科學研究也證實,幼兒前額葉皮層在自主探索中能夠建立更高效的神經連接。在該理論框架下,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幼兒發展自主性,建構自主學習能力。
創設支持性的環境。可供幼兒自由探索的環境、豐富的游戲材料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還能促使幼兒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在本組文章中,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實驗幼兒園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區域,在與材料和同伴的互動中探索未知;上海市閔行區秀文幼兒園為不同繪畫水平的幼兒選擇適宜的游戲類型,驅動幼兒自主提升繪畫表現力;福建省廈門市蓮龍幼兒園與兒童共創環境,將“種子博物館”轉型為動態學習生態,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機關第一幼兒園通過構建真實的生活場景,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以培養穩定的行為習慣。
構建以幼兒為主體的課程。在幼小銜接的關鍵階段,山東省濟南市禮樂佳苑幼兒園積極創設以幼兒為主體的課程,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以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幼兒園教育集團設計了西施文化主題課程,以西施文化為暗線,注重幼兒直接參與、親身體驗和實際感知,讓幼兒建立與世界的真實聯結,從內在激發他們對世界的興趣和探索欲。
改善評價體系。幼兒園可以以發展性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以激發幼兒的內在自主性。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楓橋中心幼兒園致力于開發師幼互動評估量表,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在應用優化后的評估量表后,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模式從“指令性互動”轉向“支持性互動”,顯著提升了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家校共育。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第一課堂,其環境氛圍與教育導向對幼兒的自主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家校協同,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幼兒的自主性。重慶市九龍坡鐵路幼兒園打通了幼兒園、家庭、社會三大場域,使幼兒認識內化、品德外化、行為細化、習慣強化。威海市教育實驗幼兒園鼓勵家長為幼兒創造勞動的機會,比如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能力水平設立家務清單,讓幼兒承擔相應的家務勞動,以幫助他們提升生活技能,激勵他們主動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