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健青少年體魄,是事關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系統工程,迫切需要打造“家庭夯基、學校主抓、社會助力”的聯動共育新樣態。但從現實來看,很多父母認為體育就是“玩耍”,沒有意識到其對大腦發育、意志鍛煉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綜合價值,難以擺脫傳統“重智輕體”思想的影響;對于體質健康的概念認知不清,偏重于對體重、身高等數值的關注,而忽略了心肺、肌力、柔韌性、協調性等方面的發展。正因為如此,家庭體育面臨支持匱乏的問題。首先是時間投入不足,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擠壓了親子運動時間,家庭體育活動缺乏規律性和持續性;其次是缺少專業指導,家長由于缺少運動生理學、訓練學等方面科學、系統的專業知識,在運動中指導孩子規避風險的能力明顯不足;最后是內容和形式單一,家庭體育活動往往局限于散步、簡單游戲等范疇,缺乏足夠的趣味性、系統性和挑戰性,難以長久地吸引孩子。與此同時,家校之間在學生體質信息、運動處方及實施反饋等方面的溝通機制不夠完善,雙方資源未能有效整合,難以形成育人合力。為此,學校作為專業引領者,必須有所為,依托數據創新學校管理機制、推動家校資源整合、聚力培育家長力量;家長作為重要實操者,必須有所悟,轉變育兒觀念,將運動作為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身體力行,耐心陪伴,點燃興趣。在具體實踐中,江蘇省鹽城市騰飛路初中進行了以下探索——
打造高效協同的運行樞紐
數據驅動的精準干預機制。家校體育協作機制,是將學校體育與家庭教育緊密聯系起來的橋梁。學校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每學年都會組織學生進行體檢,對學生的身體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等重要的生理數據,確保學生的形體、生理機能、身體機能等能夠保持在健康水平。在此基礎上,學校會根據學生的體質數據、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等,與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家庭鍛煉處方,確定運動項目、強度、頻率、時長、安全注意事項等。同時,學校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家校體質健康聯席會,學校領導、體育教師、班主任、家長代表、高年級學生代表共同參加,解讀數據報告、評價家庭鍛煉處方執行效果,商討改進事宜。
賦能共享的資源互通平臺。學校開設“家長體育工作坊”,借助家長學校、家長會、體育節等載體,展示學校體育成果、呈現家庭運動優秀案例、分享家長們的家庭教育經驗和體會,做到互促互鑒。同時,在“家校共育”微信小程序上開設體育版塊,推送學校體育資訊、健康知識、競賽活動等內容,并上傳健身指導視頻,供家長及學生在家自主鍛煉。從家長端登錄可以查看子女的體測成績、運動處方、數據趨勢等。
深度參與的融合共建模式。學校鼓勵家長以志愿者、活動組織者、技能教練等多種角色參與到校園體育大活動(運動會、體藝節、單項比賽、社團節目秀等)中,以此增強家長對學校的理解與信任,使家校之間形成緊密聯系,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培養浸潤式家庭運動文化
共締“家庭運動契約”。濃厚熱烈的家庭體育運動氛圍,是建立家庭體育指導服務體系最堅實的土壤。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商量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家庭運動計劃,一起投身到豐富多彩的家庭體育活動中去。例如,制定簡單、明確、可量化的《家庭體育運動承諾書》,每周確定一個固定的運動時間,完成一個固定的運動項目,如室內自行車、呼啦圈挑戰、仰臥起坐、平板支撐、親子瑜伽、體能操、家庭羽毛球等。
創設“成長可視化”檔案。為促進更科學的家庭體育教育,學校要與家庭聯手為學生建立體育發展檔案。例如,可以借助運動手環、運動手表和運動App等設備自動記錄運動時間、卡路里、心跳頻率、跑步里程、跳的次數等。每月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填寫《家庭體育成長手冊》,記錄“我的突破”“技能突破”“耐力突破”等內容。這些點點滴滴的進步,會成為孩子堅持鍛煉的動力之源。
深化運動中的情感聯結。家庭運動時,家長應心無旁騖,多注視孩子,給予語言贊許及肢體動作的肯定。共同克服難關、完成運動項目的經歷,會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運動完畢后,家庭成員可以簡單分享自己的心情,并把運動照片、視頻、感悟等發在平臺社區的專屬運動空間內,讓運動成為與家人心靈交流的通道。
構建多元融合的供給體系
家長認知革新工程。學校定期邀請運動醫學專家、心理學教授、優秀運動員、資深教練等,入校開展“科學運動大講堂”專題講座,深入剖析體育鍛煉影響青少年大腦神經和認知能力的生物學機制,分享運動對于培養毅力、責任感、規則意識、團隊協作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闡釋科學運動對緩解學業壓力和焦慮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的價值。
學校課程技能賦能。加強學校系統化體育課程建設,不僅需要增加體育課的課時、豐富課程種類,更關鍵的是要全面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和趣味性。學校通過體育課程創新,如采用互動教學和游戲化教學手段,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讓運動真正成為青少年們熱衷的生活方式。同時,可以開設基礎健康知識類(青少年生長發育規律、運動安全防護、家庭簡易體能測試方法等)、體育技能實操類(快速跑技巧、籃球基礎運傳投、趣味體能游戲設計)、主題賽事類“家庭三項全能”(跳繩+仰臥起坐+平板支撐)、“傳統文化體育”傳承類(武術基本技巧、舞龍舞獅基礎、毽球技藝)等體育課程,為家庭體育賦能。
體教融合與心智共育。對于背負著學習重擔的學生來說,體育運動無異于一片心靈的樂土,可以讓他們釋放壓力、享受快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嘗試快跑、間歇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等運動,把煩惱甩出去。在運動中,家長要教育孩子認識緊張、失誤、懊惱等消極情緒,并通過呼吸調整、短暫休息、自我打氣等方式調適情緒,引導孩子重視努力的過程,找到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不斷嘗試,幫助其形成“我可以提升”的心理思維,增強克服現實障礙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騰飛路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