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背景下,校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課程領導力,以課程變革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深入理解“雙減”內涵,樹立核心素養觀。一是精準解讀政策:校長須逐字逐句研讀“雙減”政策文件,把握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具體要求,及其與學生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為課程變革找準方向。二是組織學習研討:定期組織教師開展“雙減”政策專題研討活動,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加深教師對政策的理解,確保全體教師在課程變革中思想統一。三是強化課程整合意識:認識到課程整合的重要性,打破學科壁壘,推動跨學科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優化課程實施。一是優化基礎課程:對國家規定的基礎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避免過度教學和機械訓練。二是變革教學方式:推動教師采用素養導向的教學方法。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北路實驗小學近年來嘗試引入“學為中心”理念,構建了“情境探問題—自主探新知—互動探疑點—操作探應用—評價探提升”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型,初步積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經驗。三是豐富拓展課程:基于學校的辦學理念、資源優勢和學生特點,開發多樣化的校本拓展課程,如藝術鑒賞、科技創新、體育競技等,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四是加強實踐課程:增加實踐課程比重,如社區服務、田野調查、手工制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構建課程文化。一是開展專業培訓:針對“雙減”背景下的課程變革需求,為教師提供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并邀請專家進校指導,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二是鼓勵教學創新:設立教學創新專項基金,鼓勵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如分層教學、個性化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加強課程管理,完善課程評價。一是建立課程管理制度:制定課程開發、實施、評價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和教師的職責,確保課程變革有序推進。二是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建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的課程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興趣培養、能力提升等方面,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考試、作業、課堂表現、實踐活動等,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整合多方資源,推動課程創新。一是挖掘校內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器材等硬件資源,以及教師的專業特長、教學經驗等軟件資源,打破學科界限,設計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外資源:積極與社區、高校、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引入校外的專家、學者、志愿者等人才資源,以及博物館、科技館、工廠等實踐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探索融合式課程模式,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三是強化家校協同: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加強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傳遞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北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