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與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以抽象化、符號化學習為主導的“離身教育”模式,雖然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跨學科融合及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路徑,但也面臨著兒童身體參與不足、情感體驗弱化等挑戰。AI時代的教育目標,不僅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需重視學生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及情感素養的全面發展。
具身認知驅動兒童情緒感知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感知與環境在認知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在傳統的書畫展覽中,兒童常因技能產生自卑情緒,難以全身心投入觀展體驗,與作品產生共鳴。為此,展覽設計應弱化技術評判標準,轉而聚焦兒童的真實表達與情感體驗。
教育家朱永新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強調將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與情感需求。例如,設置“我眼中的朋友”“我眼中的父母”等主題專區,展示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朋友及家庭的觀察與感受,以平等的視角激發兒童的情感反應,促進同理心的發展,引發情感共鳴。同時,在畫展中融入多感官體驗元素,如動態視聽材料,進一步深化具身認知過程,幫助兒童將抽象認知轉化為具象的感官體驗,實現藝術教育的深層價值。
心流體驗賦能藝術教育
面對技術快速迭代帶來的心理適應挑戰,現代人普遍存在自我認知鈍化、情緒調控失序等問題。這既源于技術對心理適應能力的挑戰,也反映了成長過程中自我審視的缺失——我們缺少與內心深度對話的機會,更缺乏對心流體驗的主動培育?!靶牧黧w驗”作為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由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即個體完全沉浸于當前活動時產生的忘我投入狀態,并從中獲得愉悅與成就感的心理體驗。
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流體驗能夠幫助兒童獲得高度的專注力和目標感,從而提升藝術表現力與內心的幸福感。通過展示兒童情緒主題作品,引導觀者專注于情感敘事,可有效降低兒童的焦慮感與壓力,增強其自我效能感。繪畫的“加密性”為兒童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而藝術共鳴的珍貴性則在于情感觸動的瞬間。因此,兒童藝術教育應構建“情緒—認知”雙軌系統,以情緒表達為起點,借助心流狀態的自然生成機制,引導兒童在色彩與筆觸的流動中實現情緒的具身化呈現。
書畫展覽關照兒童心理成長
現代心理學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書畫展覽不僅是兒童作品的展示平臺,更應成為兒童情緒釋放與自我認同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在展覽中設置鏡子互動區,鼓勵兒童在該區域內觀察自我并書寫感受。他們可以通過身體感知增強自信,促進對自我與他人的理解。兒童在鏡子前的自我對話,如“媽媽總說我很調皮,但鏡子里的我也沒那么糟糕呀”,不僅可以增強兒童的自我認同感,也能夠促進他們情感的真實表達。尊重與認可兒童的話語權和需求,遠比物質獎勵更能提升其歸屬感與認同感。
【作者單位: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實驗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