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強調構建以學校為圓心、區域為主體、資源為紐帶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有針對性地推動解決學生成長中的突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現狀剖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困境與挑戰
責任邊界模糊。當前,家庭、學校、社會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推責”與“越界”并存的現象。在家庭層面,一些家長將教育完全視為學校的責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關鍵作用;在學校層面,部分學校因專業支持體系滯后導致功能超載,從而引發家校沖突,比如,在學校心理健康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既需要應對復雜的個案,還需要承受家長過高期待所帶來的問責壓力;在社會層面,一些社會機構雖具備豐富的教育資源,但缺乏與家校合作的相關機制,導致社會力量投入有限。
資源分布不均。優質資源高度集中在部分學校,而城鄉接合部、老舊小區及新建小區的社會資源相對薄弱。這種區域落差容易導致教育分層,形成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溝通機制低效。家校溝通存在“單向傳導”困境,家委會多由少數積極主動的家長主導,非家委會成員參與學校活動的渠道受限。同時,教師家訪的流程化現象嚴重,部分教師為了完成家訪量化指標而忽視深度交流,形成“打卡式家訪”現象。
實施路徑:學校主導下的協同育人策略
學校應在“教聯體”建設中發揮核心樞紐作用,通過構建“責任聯動、資源共享、空間共建”三維協同機制,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格局。
聯結責任:厘清權責邊界,共筑育人目標。學校應制定清晰的“家校社協同育人責任清單”,明確各方職責:學校主導課程設計,組織家長培訓,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家長積極參與家庭教育課程,反饋學生的成長動態;社會提供實踐基地、專家資源和專業技術支持。同時,家校社三方應建立問題導向的聯席會議機制,針對學生心理健康、學習方法、課后服務需求等突出主題,定期召開由教師、家長代表、社區工作者、各部門專家參與的聯席會,共同探索策略和方法。
聯通資源:匯聚多元力量,達成優勢互補。學校可以依托地區發展戰略,整合各方教育資源。一方面,學校可以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入專家資源,建設科普、思政特色課程;另一方面,聯合社區開設“社區家長學校”,開發各類社會實踐課程,鼓勵家長與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數字化平臺,從而實現家校社信息互通、課程共享、數據聯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聯動空間:拓寬育人場域,激發社會參與活力。一方面,拓展校內空間。學校開放圖書館、體育場等設施,舉辦親子活動日、家長心理沙龍等活動,增強家校互動。另一方面,融合校外空間。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基地,開展思政教育;與中學生實踐基地合作開展勞動教育、環保公益活動;等等。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以“主動擔當、開放融合、創新突破”的姿態與家庭和社會建立協同機制,共筑教育新生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護航。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