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教育正經歷從“知識本位”向“素養生長”的范式轉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課程建設需立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這意味著傳統的以學科知識傳遞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亟待變革。基于此,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教育小學以“五育融合”為課程建構的邏輯主線,立足學校實際、挖掘區域資源、打破學科壁壘,依托“五大中心”(“藍海豚”閱讀中心、“綠孔雀”藝術中心、“野斑馬”體育中心、“大黃蜂”科創中心、“紅蜻蜓”生活中心),構建了以真實問題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創設了豐富多樣的課程。
繽紛節日課程。學校依托“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整體構建節日課程體系。一是學科融通課程群——以學科實踐為軸心,聯動閱讀節、體育節、科創節等校園節日,通過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拓展認知邊界,形成“學科節課程資源包”。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學生不僅是課程活動的參與者,還是節日課程的設計者。他們合力創作閱讀節節徽和節歌、制作定格動畫、創編游戲項目……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素養與能力的協同生長。二是家校協同課程群——按年級設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六大傳統節日課程包,融合非遺體驗、民俗實踐等特色項目。同時,開設“家長導師課堂”,邀請具有專業特長的家長參與課程實施,形成“學校搭臺—家庭實踐—社會聯動”的協同育人生態。三是慶典儀式課程群——在保留開學典禮、入學儀式、入隊儀式、期末慶典、散學典禮、十歲成長禮、畢業典禮七大儀式傳統內核的基礎上,創新性融入數字化展演、公益實踐等時代元素,著力培育文化修養與禮儀風范,打造“傳統底蘊+現代活力”的育人場景,形成可持續更新的課程生態。
定制社團課程。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實現全面而個性地發展,學校分年段、分時段實施選課走班制度。全校教師圍繞“五大中心”設置了文學、藝術、科創、運動、勞動等領域的100多個社團,允許學生打破班級的界限,自選課程、自選導師、自選教室,每周至少參加2項社團活動,真正實現了個性化學習方案的精準定制。
特色班本課程。學校以“五大中心”為課程開發基點,聚焦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構建了“一班一品·五育融合”班本課程體系,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與班級特色課程創新的雙向賦能。一是班級文化課程——以“玉蘭花課程圖譜”為依托。各班圍繞五大核心素養,結合班級特色開發主題課程。二是學科拓展課程——基于真實問題的深度學習。教師立足教材延伸開發跨學科項目,形成“1+X”課程群。三是項目式成長課程——動態生成的班級微生態。師生采用“問題發現—方案設計—實踐驗證—成果展評”四步循環模式,進行項目式課程實踐。
在此基礎上,為促進校本課程提質增效,學校緊扣新課標要求,構建了“三維動態”評價矩陣,形成了“學生發展—教師成長—課程優化”的閉環管理體系,實現了課程質量持續精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教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