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走上游學之路的第11年。從2015年至今,我走過澳大利亞、新西蘭,自駕過美國66號公路,探訪過神秘的南美大陸,追過挪威的極光,見過赤道的驕陽,路過南極的冰雪,漫游過倫敦的小鎮……足跡遍布七大洲,已數不清去過多少個國家。對我來說,游學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是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工具,讓我的青春得以延續。
換一種方式去生活
我在30歲的時候就有了環球旅行的夢想。只不過,因為工作和生活里的種種羈絆,直到52歲,這個夢想才真正實現。
過去的幾十年,我一直在IT行業工作,生活年復一年,平淡得似乎一眼就可以望得到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迫切地希望能夠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開啟一種新的生活。和身邊的很多同齡人一樣,起初,我也在等待著一個啟程的“合適時機”,但這個“時機”似乎總是遙遙無期。人生不管走到哪個階段,我們總有很多事情要忙。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人生或許根本就沒有所謂“合適的時間”,想做什么,就趕緊去做。我們不能一直活在夢想中,而應該讓夢想照進現實。
于是,我開始說服渴望穩定的妻子,租掉自己家的房子,賣了車子,并補了近一年的英語,終于,在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搭上了從香港飛往悉尼的飛機。從那時起,“在路上”成了我的生活常態。我每年大概會有3個月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學習語言,6個月的時間與妻子一起旅行,剩下的時間會回國辦理簽證、品嘗中餐、與朋友聚會等。
最開始出發時,我沒有想過自己會在路上走這么久。是2016年發生的一件事,堅定了我以游學為生活的想法。那一年,我開著房車在美國旅行,到達黃石公園后,遇到了一對美國老夫妻。他們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中學教師,年齡都已超過70歲。在與他們聊天時我了解到,他們退休后就出售了房子并購買房車,開始游歷美國和加拿大。每年,他們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四處旅行,然后回家鄉居住兩三個月,與老朋友敘舊,之后再與女兒團聚一段時間,看望孫子孫女。他們就這樣生活了15年。從那時開始,我認真思考了很長時間。我應該如何度過日常生活,以讓自己更加輕松、安心,同時不耽誤照顧其他人?最終,我選擇了現在這種方式。
在行走中感知世界
英語中有個詞匯sensitive,意思是“感知”。它告訴我們,生活是需要自己去品味的。當我走上游學這條路、親自去體驗世界后,對這個詞的意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行走中,我真正見識到了這個世界的豐富。當我去了圣托里尼,才知道清晨也能美成童話;當我去了西班牙,才知道新年倒數是從12開始的;當我去了挪威,才知道臉上長了雀斑的女人一般都不舍得打粉底,因為那是她們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同時,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不同。在國內的聚會上,我們總是扭扭捏捏,不敢唱歌、不敢跳舞,還沒上場,各種想法就開始在我們的心中或者腦海中翻滾,我跳舞不好、我體型不佳、我穿著不當、我沒有化妝……但當我來到西班牙后,發現沒有人會在意這些,他們不管在什么場景,一聽到音樂立刻就開始跳舞,沒有內耗,只有享受。正如這個國家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西班牙的靈魂是快樂?;蛟S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西班牙的經濟基礎比我們好,其實不然。據我了解,西班牙家庭的平均月收入僅為3000歐元,而多數家庭都有3個孩子。要用這些錢去支撐一家五口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絲毫影響不到他們快樂,影響不到他們享受生活。在這一點上,非洲留給我同樣的感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非洲非常貧窮并且氣候燥熱。的確,那里食物的品質不好,蔬菜和水果不夠豐富,住宿環境也很艱苦,女性甚至沒有護膚品,只能將泥抹在臉上保濕、防曬。但當地人的快樂與西班牙一樣豐富。
我想,快樂與金錢無關,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受到了限制。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我都爭取像當地人一樣生活,與不同背景的人成為朋友,深入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內核。我想,只有這樣,才能與一個地方建立深度聯結。
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我來說,游學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它讓我可以暫時逃離屬于我的那個喧囂混亂的小天地,去一個遙遠的地方,看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的文化,和與我完全不同的陌生人交談。在真實的世界中,在豐富的經歷中,一個更立體、更完善的我被激活了。
2022年,我在南美旅行,到達阿根廷,看到莫雷諾冰川時,我突然想要使用10個形容詞來描述它。當時,我的腦海中迅速出現了10個英文詞匯。但當我嘗試使用中文描述自己的心境時,卻發現很難。正常來說,我的中文水平是高于英文水平的。那一刻我意識到,在中文的環境中,我們通常內斂含蓄,不習慣表露自己的心境、抒發自己的情感。而當跳出原有的圈子和環境時,我們卻可以脫口而出許多優美的形容詞。正是在這種“抽離”中,我不斷地認識自己、更新自己。當我走了越來越多的地方、體驗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和生活后,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變得更多樣,對于不同觀點的接受態度變得更豁達,心胸和眼界變得更開闊,我越來越喜歡接觸和嘗試新鮮事物。
同時,我一點一點看過的世界,每個溫暖的瞬間,都幫我慢慢找到內心真正的熱愛。出發前,我一度處于寵辱不驚的狀態,無論處境如何,始終保持平靜,一切對我來說似乎都無關緊要。在國內時,我已經有20年未曾流過眼淚。我原以為自己已經“五毒不侵、刀槍不入”,但在旅途中,面對古樸厚重的人文建筑和壯麗雄偉的自然景觀,我數次落淚。我又變得感性了,又能被觸動了。雖然與家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我感覺,與自己的內心越來越近。
6月,我在倫敦漫游七天,在空中花園鳥瞰泰晤士河,走過塔橋,去圣詹姆斯公園觀鳥,前往白金漢宮參觀,欣賞音樂劇《漢密爾頓》和《媽媽咪呀!》……現在,我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每天上午學習西班牙語,下午去游泳、喝咖啡,傍晚則喜歡漫無目的地在街道上散步,去參觀建筑、博物館,去觀看表演、欣賞畢加索的作品。我今年62歲,不少人好奇我何時會結束這種生活方式。我的回答是:迎接每一個朝陽,將身影留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