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職業教育得以快速發展。但就現實來看,社會上針對職業教育的成見依然不少。如何打破偏見,增強辦學吸引力,是職業學校在發展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現在相親市場比較流行兩個詞:眼緣和內涵。“眼緣”是外在形象、第一印象,“內涵”則指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和精神風貌。“眼緣”能夠幫助雙方迅速建立起初步的好感和交流意愿,“內涵”則決定了雙方能否在深入了解后依然相互吸引,并建立起穩定和諧的關系。對于職業學校的發展來說,這兩個詞同樣適用。筆者認為,職業學校要增強吸引力,一方面,要提升“眼緣”,改善學校的基礎辦學條件,讓學生愿意來;另一方面,要提升“內涵”,增強學校辦學的硬實力,讓學生留得住。近些年,四川省大邑縣職業高級中學在這兩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積極改善學校基礎辦學條件
更新設施設備,滿足需求。老百姓對高質量教育的向往包括對優質教育環境和教育設施的追求。近年來,學校積極爭取各級資金,努力改善基礎辦學條件,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根據行業和產業發展情況不斷更新教學設施設備,并建立了專門的實訓基地,充分滿足了學生的教育需求。
沉淀辦學文化,凝心聚力。學校融合大邑縣地方文化、子龍文化和工匠文化,確立了“修業為幸、積善成福”的辦學理念,以“為教師精彩人生增色,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成為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引擎”為發展愿景,以“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為核心價值理念,努力實現“教育體系立交橋化、專業發展產業化、德育內涵特色化、社會服務中心化”。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沉淀,“幸福職教”已逐步成為師生精神的引領和奮斗的導航。
升級辦學專業,服務產業。學校以大邑縣智能制造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旅游服務業為軸心,鎖定這兩個方向的就業服務群體,整合八大專業資源,實施課程融合、人員整合、設備互通。在具體實踐中,學校構建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的專業動態建設機制,不斷優化各專業結構與布局,并對數控、電子、汽車專業進行了數字化改造,設立了數控CAXA、數控3D打印、電子PLC、汽車仿真軟件等改造項目。
不斷增強學校辦學內生動力
實施“幸福三師”隊伍建設,強化內核保障力。教師是辦學質量的保障。學校提出涵蓋“青年教師、未來名師、領航名師”三階段和“講師、培訓師、工程師”三類型的“三師素養”教師發展建設意見,以省市各級名師為“頭雁”,以縣級學科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名優骨干教師為“鴻雁”,積極建設領航名師主力軍和未來名師生力軍。目前,學校共有正高級教師3人,另有省級名師工作室1個、市級名師工作室5個、縣級名師工作室2個,帶動了一大批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迅速成長。學校“雙師型”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80%,在研市級課題20余項,教學成果獲省級獎勵3項。
實施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強化內核驅動力。學校依托四川省“三名工程”項目建設契機,遵循“雙元”適配原則(即專業與產業適配、崗位技能與課程適配),對數控技術專業和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14門課程進行了全面建設。與此同時,學校將企業崗位(群)職業技術技能規范、崗位人員技能等級認證標準、專業知識技能大賽賽項規范等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中,實現了崗、課、賽、證“四融合”。在教學中,推行“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等,實施技能“五遞進”(認知實習—基礎實訓—綜合實訓—生產實訓—頂崗實習),確保實踐性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50%以上。此外,學校圍繞“課堂革命”,展開學生學習力提升研究,在全校推行“激情早讀”、在語文學科推行“三環六步”教學、在數學學科實施“前置知識點教學”等,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強化內核輔助力。學校積極構建“政—行—企—校”四位一體產教聯盟,與企業共同開展專業賽事及產業研討活動,并選派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技術革新和改良等。同時,不斷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與望錦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25個,建立“中職+高職+企業”現代學徒制班2個、校企現代學徒制班1個,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斷推進學生的基礎實訓、綜合實訓、生產實訓、定崗實習,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助力學生多元成才,強化內核關鍵力。學校與縣內安仁中學、實驗中學聯合開設“融通班”,實現職普“橫向融通”;與省內6所高職院校合作,實現中高職“縱向貫通”;建立“中職+高職+企業”合作(數控專業與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和成都交大普爾實業有限公司合作、酒店專業與西南航空職業學院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中高職貫通培養。此外,學校還探索設立了綜合高中實驗班及“國內中職+國外本科”實驗班等,為學生搭建了多元成長的橋梁。對于中職畢業即選擇就業的學生,學校會在最后一學期,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再次強化其動手技能,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
有效服務社會,強化內核影響力。學校依托“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四川省鄉村振興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大邑縣再就業人員培訓平臺”等多個平臺,打造了霧山禪茶、雪山鄉廚、西嶺邑人MCN三個培訓品牌,每年培訓農村建筑工匠、茶藝師、中式烹調師、計算機操作員、幼兒保育、汽車維修等多種緊缺型專業人才,以及特種作業從業人員、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等2萬多人次。此外,學校依托大邑縣職業學校、大邑縣技工學校和大邑縣社區教育學院“一校三牌”的優勢,整合資源,開展“三教共同體建設”,通過教育與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創建全民終身學習新模式,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的能力、擴大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大邑縣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