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高校教學改革明確提出,教師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需將“課程思政 的理念和方法全面融入所有課程的教學中。這一舉措旨在要求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同時實現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的引領,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作為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對于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科學研究人員和創新創業人才具有必要性,也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因此,在研究生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對于培養具有正確價值導向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卓越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艾F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是國內各大高校為食品、化學、環境和制藥等學科研究生專業開設的一門兼具理論、技術和實踐性的應用性課程,主要向學生傳授不同現代儀器的基本知識、工作原理、儀器構造和應用范圍,讓學生對現代儀器分析和波譜解析等相關領域有較全面的認識。該課程的內容是學生將來從事科研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知識,同時隨著社會各領域對于高精尖儀器分析人才需求的擴增,“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課程在研究生的專業教育方面受到極大關注。為積極響應高等教育關于“課程思政”入課堂的要求,培養 “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國內部分學者也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文結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探討“課程思政”大背景下該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設計思路與具體舉措。
1“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
1.1 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基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重要理念的指導,以我校食品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對研究生“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進行了修訂,將原有的教學大綱中的兩層次課程目標修改為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三層次。通過多次探索和實踐,最終將“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課程的“思政育人”目標確定為:強化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科學、辯證統一認識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養成客觀嚴謹、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弘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則依據教學內容有機融入到具體的知識點學習過程中。
1.2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內容
(1)修訂了“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原課程教學大綱,引入“雨課堂”和“超星學習通”智慧教學平臺,并將在線平臺學習過程和“課程思政”納入考核范圍。
“雨課堂”是一款由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研發的免費智慧教學工具,具有方便易用、成本低廉、應用面廣等優點。它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賦予全新的體驗,為教學過程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推動教學改革。本文從廣東海洋大學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出發,主要采用 “雨課堂”輔助課堂授課。課前,教師按照教學內容安排,制作完成“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雨課堂課件,包括課前預習課件和上課課件。課前,預習課件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主;上課課件則以隨堂小測為主,針對所學知識點多以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等形式進行隨堂考察,以便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坝暾n堂”智慧平臺涉及的課程活動包括課堂考勤、學生自主學習情況檢測、隨堂小測、彈幕互動、PPT匯報等。此部分內容主要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一部分。鑒于此,平時成績比例由原來的40%增加到60%。具體比例設置為:
平時成績60%=考勤(10%)+平時作業(20%)+課堂討論(10%)+PPT匯報(20%)
同時,教師還利用雨課堂開展了學情問卷調查。以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的2022級和2023級研究生為調研對象,開展了學情問卷調查(見圖1A),主要調查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情況和學習目的;同時調查學生對“雨課堂”智慧學習平臺的認識(見圖1B);以期為教師順利開展該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2)優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并明確了課程思政的融入點以及融入方式方法?!艾F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它主要是介紹不同儀器的原理、構造和應用,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但由于各種儀器設備及分析方法具有相對獨立的原理和理論基礎,造成本門課程內容繁雜、各章節內容不成體系。雖然大部分學生在本科階段都已接觸過儀器分析等相關課程,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但是本科生教育主要側重學生對儀器基本原理和儀器構造的學習為主;而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側重點在于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課題具體需求的滿足。綜合分析我校研究生課程“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課程可知:該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量卻相對不足。因此,在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食品專業特色!”因此,本次改革結合食品學科專業特色,重新審定了教學內容和知識點,對其進行整合和優化,使之重點突出,食品特色鮮明(見圖2)。
1.3 思政元素的挖掘
“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課程內容蘊含諸多思政元素,如科學精神、愛國情懷、敬業精神、人文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團隊協作等。它的相關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融合在不同知識和能力目標中,力爭提高課程思政的親和性和有效性。本課程教師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從中挖掘出相關思政元素,形成了一套體現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果的課程教學方案;并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明確了課程思政的融入點、融入方式方法和成效評價等。目前,已梳理出了11個課程思政切入點(見表1)。
1.4 課程思政實施成效與反思
課程思政實施的成效主要是通過“超星學習通”線上學習數據和“雨課堂報告”獲得。以廣東海洋大學2023級食品專業研究生為調查對象,對其在超星學習通和雨課堂線上平臺的學習數據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51位同學在本學期“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課程采取的超星學習通線上自主任務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占總人數的82.2%。這表明大部分同學獨立自主學習能力較好,且學習主動性強。雨課堂課后學習數據分析表明,本學期學生的出勤率高達97.3%。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具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師生互動次數為616次,表明同學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氛圍活躍。
對本學期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教學效果評估顯示,98.4%的學生表示經常能在老師授課過程中感受到教師思想上的引領及為人處世經驗的分享;且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政教學內容與相應的知識點匹配度高,思政教育引入不突兀。96.7%的學生認為“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課程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入對學生個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有較好的引領作用。最后,調查了學生對整門課的教學評價,87.1%的學生對本課程的整體學習效果表示“很滿意”。100%的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方法表示認可;且大部分同學表示借助“雨課堂”輔助授課對更好地學習本門課程有幫助;這表明合理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并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的達成。
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切實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為國家全面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是我國高校研究生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亟待探討和實踐的重要課題。本文在“立德樹人”大思政背景下針對食品類專業研究生課程“現代儀器分析與波譜解析”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并依托“超星學習通”和“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優化整合了課程教學內容,明確了課程思政的融入點以及融入方式方法,力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科學、辯證統一認識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養成客觀嚴謹、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弘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最終實現立德樹人、育人育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