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旨在將價值觀引導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助力學生在大學教育中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應依據不同專業課程的特性,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以實現隱性教育的目標。當下,全國各地高等院校正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探尋各類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以充分發揮其育人功效。因此,進一步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南昌師范學院是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其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成立時間較短,但學校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積極鼓勵專業教師探索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食品營養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不僅傳授食品營養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知識,還肩負著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科學素養的重要使命。江西擁有豐富的特色食品資源,如贛南臍橙、南豐蜜橘、萬年貢米等,這些特色食品不僅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和風味,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本文主要探索將江西地方特色食品與“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為食品專業其他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 江西特色食品與食品營養學相關的思政點挖掘
1.1 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食品產業作為江西省1269產業體系中的重點發展領域,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推動地方經濟增長、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以贛南臍橙、南豐蜜橘、萬年貢米等為代表的江西特色食品,不僅在市場上享有盛譽,更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亮麗名片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以贛南臍橙為例,它是贛南革命老區的致富果,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在講解食品營養學中水果的營養價值時,引入贛南臍橙的案例,講述當地政府和果農如何通過科學種植、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將小小臍橙發展成百億產業,帶動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這不僅體現了食品產業對地方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也彰顯了新時代食品人應具備的責任與擔當,引導學生關注食品產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強愛國情懷和為食品事業奮斗的決心。
贛南臍橙富含維生素C、類黃酮等營養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等作用。在講解這些營養成分時,可以結合贛南臍橙的種植過程,如當地果農如何采用生態種植模式,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環境,從而體現食品產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食品產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息息相關,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1.2 個人品格與職業道德
江西特色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職業道德教育資源。例如,南豐蜜橘以其色澤金黃、口感甜脆而聞名,這得益于當地果農世代相傳的精湛種植技藝和嚴謹的品質把控。在教學中,通過講述果農們如何精心呵護每一棵蜜橘樹,嚴格遵循傳統工藝和現代標準進行采摘、分級、包裝等環節,強調食品生產中誠信、敬業、負責的個人品格和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活中堅守道德底線、追求卓越品質的職業素養。
在南豐蜜橘的種植過程中,果農們堅持使用有機肥料,不使用催熟劑等化學物質,確保蜜橘的自然成熟和品質安全。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和對消費者的負責態度,正是職業道德的生動體現。在講解食品營養學中食品添加劑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結合南豐蜜橘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食品生產中如何在保證食品品質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責任感。同時,通過分析一些因食品添加劑濫用而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職業道德在食品生產中的重要性,從而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
1.3 科學觀與理性思維
江西特色食品的營養成分研究和安全監管體現了科學觀的重要性。以萬年貢米為例,其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在講解食品營養成分分析方法時,結合萬年貢米的研究案例,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去探究食品的營養特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能力。同時,介紹江西特色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讓學生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及科學監管的必要性,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觀。
在萬年貢米的營養成分分析中,可以詳細介紹如何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等現代分析技術,準確測定其中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含量。通過實際案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科學分析方法在食品營養研究中的應用,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驗操作技能。此外,還可以結合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等問題,分析其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強調科學監管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關鍵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觀,認識到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才能確保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為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1.4 工匠精神與專業技能
江西特色食品的傳統制作工藝蘊含著豐富的工匠精神。如江西的腐乳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工藝,從原料選擇、發酵過程控制到后期調味等環節,都需要工匠們具備精湛的技藝和高度的專注力。在“食品營養學”課程中,當講到發酵食品的營養特點時,引入江西腐乳的制作案例,詳細介紹其傳統工藝流程和現代技術創新,讓學生領略工匠們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和對技藝的不斷探索,激發學生對專業技能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在食品領域的工匠精神,努力成為掌握先進技術和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
江西腐乳制作過程中,發酵環節是關鍵。工匠們需要精確控制發酵溫度、濕度、時間等條件,以確保腐乳的風味和品質。在講解“食品營養學”中發酵食品的營養成分變化時,可以結合腐乳制作的案例,分析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對營養成分的影響。同時,介紹現代生物技術在腐乳制作中的應用,如優良菌種的篩選與培育,引導學生了解食品產業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發酵食品的營養知識,還培養了他們對專業技能的學習興趣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今后在食品領域開展創新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2 基于四大專業角度的思政元素融入路徑
2.1 食勢怎么看?培養學生的宏觀視野和戰略思維
在分析食品產業發展趨勢時,結合江西特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機遇挑戰,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看待食品行業的發展動態。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功能性食品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江西的一些特色農產品如葛根、芡實等具有開發功能性食品的潛力。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市場調研、案例分析等活動,讓學生了解行業前沿信息,把握食品產業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宏觀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準確判斷形勢,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2.2 食安怎么辦?強化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
針對食品安全問題,以江西特色食品為例,講述江西在保障特色食品質量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同時,組織學生參與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模擬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等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和責任意識,引導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確保食品產品的安全可靠。
2.3 食踐怎么干?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結合江西特色食品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例如,安排學生到江西的食品企業實習,參與特色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食品加工的實際操作技能,了解食品生產中的工藝流程、質量控制等關鍵環節。同時,鼓勵學生以江西特色食品為研究對象,開展創新性實驗項目,如開發新的特色食品配方、改進加工工藝以提高營養價值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使他們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為食品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
2.4 食匠怎么成?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
通過講述江西特色食品行業中工匠們的事跡和成長經歷,如資深的腐乳制作工匠如何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傳統工藝并不斷傳承創新,讓學生明白成為一名優秀的食品工匠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在課程教學中,設置相關的技能競賽、工藝設計等環節,激勵學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引導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努力成為行業的佼佼者,為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3 教學實施過程
3.1 前場線:優化思政教學設計,建立思政數字資源庫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深入研究課程內容和思政教學目標,優化思政教學設計。通過收集與江西特色食品相關的資料,建立思政數字資源庫,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支持。這一階段的工作是課程思政的基礎,為后續教學實施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教師可以收集江西特色食品的產業發展報告、企業案例、人物事跡、科研成果等資料,將其分類整理并存儲在數字資源庫中。例如,收集贛南臍橙產業發展歷程中的政策文件、市場數據、科技創新成果等;南豐蜜橘種植技藝傳承人的采訪視頻、工藝流程圖等;萬年貢米的營養價值研究論文、質量安全監管案例等。這些豐富的素材能夠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實際案例,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說服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對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整理和分析,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思政元素,為教學設計提供更精準的參考。
3.2 中場線:混合式課堂教學,開展支撐式課程思政教學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線上,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發布與江西特色食品和思政元素相關的預習資料;線下,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講解專業知識,結合江西特色食品的案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認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江西特色食品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增強學生對實際案例的感性認識。例如,在講解食品營養成分時,展示萬年貢米的營養成分分析圖表,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其營養價值;在講解食品加工工藝時,播放江西腐乳制作的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傳統工藝流程。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針對江西特色食品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如何應對市場競爭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出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的互動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3.3 后場線:課外活動,開展補充式課程思政教學
課外活動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延伸。通過線上思政案例閱讀、小組任務等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政教育。例如,教師在教學平臺發布與江西特色食品相關的思政案例,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和思考,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江西的食品企業等,讓學生親身感受食品產業的發展和思政元素在實際工作中的體現,使課程思政教育更加深入、持久。
教師可以定期在教學平臺上發布一些與江西特色食品相關的思政案例,如食品企業在保障產品質量方面的先進事跡、科研團隊在特色食品營養成分研究中的創新成果等。學生在課后閱讀這些案例,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專業知識,撰寫心得體會或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學生可以分享彼此的觀點,拓寬思維視野,進一步深化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認同。此外,組織學生參觀江西的食品企業,如贛南臍橙加工廠、南豐蜜橘生產基地等,讓學生親眼目睹食品生產的場景,了解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何貫徹食品安全法規、如何傳承工匠精神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思政教育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使課程思政教育更加深入、持久,為他們的職業發展和人格塑造產生積極而長遠的影響。
結論
通過在“食品營養學”課程中深入挖掘江西特色食品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從“家國情懷”“個人品格”“科學觀”和“工匠精神”四大課程思政內涵出發,以“食勢怎么看”“食安怎么辦”“食踐怎么干”和“食匠怎么成”四大專業角度為切入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構建完善的課程資源庫,實現了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這種教學改革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食品專業的學習興趣和認同感,更能培養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強烈社會責任感、扎實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食品專業人才,為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基金項目
江西省高校教改研究重點項目“新時代背景下《食品營養學》課程“智慧+思政”雙軌并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XJG-23-23-4);江西省教學改革一般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分析化學》“三維四面五平臺三階段”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XJG-23-23-26)。
第一作者
帥良,男,主要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科研工作。
*通信作者
徐小玲,女,副教授,主要從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