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地區高職院校烹飪類專業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引入本地的傳統民族飲食文化元素,能夠豐富烹飪類專業教育內涵,確保教學工作更具滲透力,為育人工作提供堅實保障。文章研究認為,在廣西民族傳統飲食文化驅動下,廣西高職院校烹飪類專業雙創教育體系的建構,要以課程體系建設、校企合作、課程思政設計、校園文化浸潤為著力點,滲透實踐活動、特色資源開發、課程模式創新等多種舉措,確保雙創教育走向深入,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新時期以來,職業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為高職院創新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規劃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尤其是在“雙創”導向下,高職院校通過構建立體、復合、包容的專業教育機制和體系,能夠賦能人才培養工作轉型發展,確保課程教學取得積極成效。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和資源,高中高職專業教育和育人工作將更具深度、廣度和影響力,廣大學生也將真正從中受益。鑒于此,在高職院校烹飪類專業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要積極引入傳統飲食文化元素,打造以雙創為特色的育人體系,豐富學生的知識體驗,增強教師的工作彈性,確保教學更具輻射力,為專業教育模式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1 課程體系構建——夯實雙創教育實踐根基
高職院校烹飪類專業的教育模式,要突出雙創特色和價值,賦能學生創意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業本領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挖掘廣西民族飲食文化元素和資源,筑牢雙創教育的實踐根基,為專業育人提供支撐。高職院校可以對接廣西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食品產業,充分發揮本地的地緣優勢,在烹飪專業中精心開設廣西民族特色飲食文化課程,豐富課程內涵;學校也可以深入研究和挖掘廣西各民族的飲食傳統,制定出一套科學、系統的廣西民族特色飲食制作工藝標準,構建和運行課程質量改進模型,建立自我約束的課程整改機制,從而確保廣西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可從如下方向入手,協同開發課程資源和素材,為烹飪類專業雙創教育體系建設筑牢根基。
一是打造特色課程模塊。學校可以基于傳統飲食文化特點,開發“廣西民族飲食文化概論”“民族特色食材與加工”等特色課程,系統講解飲食文化歷史、地域分布及傳統技藝。例如,學校以壯族五色糯米飯為例,在特色課程中解析其天然染色工藝與節慶文化的關聯,增強學生理解能力。再如,學校可以巧妙設計“民族風味菜肴制作”“傳統小吃創新開發”等實踐類課程,引導學生在實操中掌握侗族酸肉腌制、瑤族油茶制作等技能,并結合現代烹飪技術改良傳統菜品,形成“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遷移。
二是編制特色校本教材。學校可以定期聯合本地的非遺傳承人、民俗與飲食行業專家等,共同編寫《廣西民族飲食文化教程》,收錄經典菜譜、文化典故及創新案例。例如,學校可以將柳州螺螄粉的工業化生產流程與家庭手工制作對比,融入教材實踐章節,強化學生民族飲食文化認知與實操能力。
三是開發教學課程資源。學校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人工智能、5G+等技術和載體,建設“廣西民族飲食文化思政資源平臺”,整合視頻(如非遺傳承人訪談)、圖文(如民族飲食典籍摘錄)、VR場景等,與線下教材、課程形成銜接。同時,學校可以在《民族風味菜肴制作》教材中設置“思政小貼士”“傳統飲食文化探秘”等欄目,標注每道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或價值觀。
綜合來看,高職院校借助廣西傳統民俗飲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利用,能夠切實提升烹飪類專業雙創教育體系建構質量,賦能課程教學的協同發展,確保學生形成創意思維與創新能力,為高階學習奠定基礎。
2 校企合作聯動——完善實踐教學常態模式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推進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將助力高職院校烹飪類專業雙創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實施。同樣,在挖掘和融入廣西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進程中,校企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對高職院校而言,建立健全學校教學與民族小吃創新創業相交融的機制,能夠凸顯烹飪專業建設的獨特魅力,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為此,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廣西烹飪餐飲行業協會以及當地知名企業的深度合作,能夠共同創建廣西民族特色飲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提供從創意到創業的全鏈條支持,也助力“學校教育→全場景育人”的進化,為實踐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如表1所示,高職院校通過與本地相關企業的深度合作,能夠打造高水平的雙創實踐活動,確保廣西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完整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專業能力、職業素養和雙創素質的提升。當然,除了上述舉措外,高職院校還可以與相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定期聘請廣西民族飲食非遺傳承人、餐飲企業高管擔任兼職教師,開展“民族飲食文化大師課”,賦能雙創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化。例如,學校邀請壯族五色糯米飯制作技藝傳承人現場演示染色工藝,并指導學生參與傳統節慶美食制作,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3 課程思政助力——強化飲食文化動態滲透
從高職院校烹飪類專業雙創教育體系構建的角度入手,學校要注重廣西本地民族傳統飲食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確保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其中,學校通過打造課程思政模式,能夠提升飲食文化滲透效能,助力學生綜合發展。換言之,在烹飪專業課教學中,學校通過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家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烹飪專業教師角度入手,可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實踐課程思政化的設計與實施。圍繞雙創教育需求,教師可以設計思政課程項目:一是傳統民族飲食技藝的傳承,要求學生分組復原瀕臨失傳的民族菜品。比如,毛南族花竹帽飯,培養學生對少數民族飲食的認知和理解。二是飲食的創新開發,教師以“民族風味預制菜”為題,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設計中融入“適老化”“低糖低鹽”等健康理念,打造專供老年人的餐品。三是在實訓基地設置“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安排學生參與制作時需遵守傳統禮儀。比如,向傳承人行敬茶禮,強化學生的飲食禮儀與職業敬畏感。
二是沉浸式民族飲食文化體驗。教師基于雙創要求,在引入廣西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可以打造沉浸式場域,增強學生體驗,促進其雙創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基于節慶實踐要求,教師在“三月三”期間舉辦“民族美食文化節”,引導學生扮演“文化使者”,向師生以及參觀者講解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壯族“五色”象征五行學說等。二是打造虛擬仿真模式,教師利用AI與VR技術還原民族廚房的部分場景,要求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學習傳統烹飪技藝,感受廣西民族飲食文化的氛圍,并積累烹飪經驗。
三是雙創基礎上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在引入傳統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教學模式。例如,教師通過與“民族學”課程教師的合作,分析飲食習俗中的性別分工,如瑤族女性主導油茶制作,探討性別平等議題,拓展學生的視野。再如,教師可以在雙創課程中融入“市場營銷”課程,以“民族餐飲品牌出海”為案例,安排學生討論文化差異對商業策略的影響,滲透“文化包容”理念,在學生豐富跨學科認知基礎上,增強他們的飲食與烹飪情懷,賦能其創新創造精神的養成。
4 校園文化浸潤——培養學生飲食文化情懷
高職學校在引入廣西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要著力打造校園文化浸潤模式,確保雙創教育體系的建構更具滲透力和影響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依托。首先,學校要打造全方位、多角度、高覆蓋的“三餐”育人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在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其次,學校要積極打造“行業+企業+校園+校友”四位一體的創業導師智庫,基于優質的校園文化,進一步突出導師團隊的引導力,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建設校園創新文化,激發學生的創新動能,為學生飲食文化情懷和人文素養的發展提供正向助益。
從校園文化浸潤的角度入手,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民族飲食文化節”,在校園內設置非遺技藝展示區、民族美食市集等,為學生一展身手提供支持。例如,學校可以邀請廣西侗族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百家宴”擺桌禮儀,并讓學生扮演“文化使者”,向師生與游客們講解菜品背后的故事,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提高飲食文化傳播意識。再如,學校可以積極打造社團與第二課堂,由師生協同成立“民族飲食文化研究社”,定期安排學生開展田野調查、技藝傳承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飲食文化情懷。例如,社團與研究社成員可以赴靖西市調研繡球粑制作工藝,形成調研報告并納入課程資源庫,同時開展校園文化展示和宣講,確保傳統飲食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成為浸潤學生身心的“正向滋養”。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教育模式的改進和創新,以雙創教育體系構建為起點,通過有效融入廣西地區的傳統民族飲食文化元素,將極大豐富雙創教育體系和內涵,為“立德樹人”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并促進教學工作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要創新雙創教育組織模式,引入傳統的廣西民族飲食文化元素,充實課程體系、更新教學策略,優化學生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確保雙創教育取得積極成效。
基金項目
1. 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課題名稱:基于廣西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烹飪類專業雙創教育體系構建探究(2023ZJY1579)。
2. 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名稱:廣西地方傳統飲食文化融入食品類專業教學的路徑探索與實踐(GXGZJG2023A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