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我國積極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監督工作呈現專業化、精細化趨勢。在食品檢測板塊,針對性的檢測技術、工作機制逐步升級。食品監督抽樣檢測作為有效的監管技術手段,可對市場上流通食品進行隨機抽查或重點檢驗,及時發現問題,避免食品安全事件。但隨著食品種類、工藝越來越多樣化,加上原材料、制作加工等全產業鏈的復雜化,食品安全監管面臨巨大挑戰。所以,需要對食品監督抽樣檢測技術方法進行深入探究,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
1 食品監督抽樣檢測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價值體現
1.1 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科學依據
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科學、真實的數據信息作為依據,而食品監督抽樣檢測則是用先進的技術方法,明確相關食品的質量狀況,讓監管單位的判斷更精準、更有效。食品監督抽樣主要是對市場上流通的食品進行隨機抽樣,了解食品質量狀況,為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提供數據基礎。顯然,食品監督抽樣檢測是基于實證的數據分析,可更細致地識別風險點,支持相關部門做好食品安全管理。比如,當抽樣檢測中發現某類或某渠道食品頻繁出現不合格情況時,監管機構可針對性加大該類產品的監督力度。同時,科學的抽樣檢測方法可以提高監管工作的透明度,即公眾了解監管部門通過抽樣檢測獲得的數據和結果,會增強對監管工作的信任感。
1.2 助力構建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
食品安全問題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特征,及時發現和處置風險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前提。而通過食品監督抽樣檢測,可以支持建立更完善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比如,當監測數據顯示某類食品安全風險有上升趨勢,監管部門可以迅速采取措施,提高該類食品的抽查頻率,向社會公示相關風險,防止問題進一步擴大。并且,基于歷史數據分析,也可找到食品安全問題與時間、區域等因素之間的關系,方便做好預警與應急管理。具體到應急響應方面,抽樣檢測獲得的數據可以為決策提供依據。當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可快速獲取相關產品的檢測結果,幫助監管部門迅速判斷事件性質,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顯然,基于數據驅動的應急響應機制可提高處理效率,降低危害。
2 食品監督抽樣檢測的基本流程與常用方法
2.1 基本流程
2.1.1 抽樣計劃
抽樣計劃是食品監督抽樣檢測的前期性工作,主要是針對食品風險評估目標,結合所采取的檢測方法,制定抽樣的計劃、步驟方案。首先要明確檢測目標,了解所檢測食品的種類,評估預期發現的問題,明確所需達到的檢驗標準。在此基礎上,應根據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相關法規,確定抽樣數量。比如,針對生鮮肉類或乳制品等高風險食品,需增加抽樣數量、頻率,而干貨、罐頭等低風險產品,可以適當減少。一定時期內的抽樣計劃還應考慮到市場流通情況、生產企業規模,同時參考相關企業或產品的歷史不合格記錄。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指導原則,制定抽樣計劃時要基于“代表性”原則,保證所選樣本應真實反映整個批次產品的質量狀況。
2.1.2 樣本采集與標記
在食品監督抽樣檢測中,樣本采集過程的規范性、科學性,直接影響所采樣品的代表性,因此整個過程必須遵循嚴格的操作規程,嚴格避免樣品污染,保證數據準確。技術人員在采集過程中需佩戴防護裝備,使用經過消毒處理的采樣工具。并且,針對不同類型的食品所采用的采集方法也存在差異。針對液體產品的采樣,可直接取出一定量液體進行檢測;針對固體產品,則需從多個點位均勻取樣。在采集完成后,要對樣本進行標記,明確采樣日期、地點、批次號、采集人員信息等。
2.2 常用抽樣方法與技術
2.2.1 抽樣方法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隨機抽樣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該方法是在消除各種主觀因素影響的基礎上,在目標檢測物中選取最具客觀性和代表性的樣品。實際操作中可采用系統隨機法。比如,在一批1000件商品中,通過計算機軟件隨機數生成器選擇100件進行檢驗,該方法簡單易行。分層抽樣是在隨機抽樣的基礎上,在總體中將目標對象按某種特征劃分為若干子組,然后從每個子組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樣本。比如,在對某企業某款食品進行檢測時,可以根據其不同批次、不同生產線選取樣品,在提高小組內樣品一致性的同時,保證整個樣品群的代表性。在食品監管中,針對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一般優先考慮使用分層抽樣方法。
2.2.2 檢測技術
在食品安全的檢測板塊,化學分析是食品監督抽樣檢測中最為基礎和廣泛應用的方法,在多數場景下可有效檢測評估食品品質。目前比較常用的化學分析技術包括色譜法、光譜法、滴定法,其主要是對食品樣本化學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對照安全標準評估食品是否達到要求。其中,氣相色譜法(GC)和液相色譜法(HPLC)主要用于檢測食品中的農藥殘留、添加劑。
隨著技術發展,近年來食品安全監督抽樣檢測中會用到快速檢測技術,該類技術的核心特點是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檢測,提供準確的檢測結果。目前,在食品監督抽樣檢測領域中,免疫分析、便攜式傳感器法都是比較先進的快速檢測技術。其中,免疫分析法主要是利用抗體與相關抗原之間的結合反應,快速篩查食品中的致病菌、過敏原。如今,先進的快速檢測技術極大提高了食品監督抽樣檢測的效率,可以幫助監管部門快速了解食品安全狀況。
3 食品安全監管中食品監督抽樣檢測升級要點
3.1 建立健全抽樣檢測標準與流程
開展食品監督抽樣檢測過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抽樣標準和檢測流程。具體來講,監管部門要制定明確的抽樣標準,明確抽樣方法、樣本量、檢驗頻率,保證樣品質量。制定抽樣標準時,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等國家、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結合食品特性和風險評估結果,明確抽樣對象、抽樣方法及抽樣數量。在實踐中,可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根據食品類別、生產批次、流通環節開展分層抽樣。與此同時,制定詳細的抽樣計劃,明確抽樣時間、地點、人員及設備要求。根據其生產工藝、保存條件、流通環節,對各批次食品設定合理的抽樣頻率和數量。
另外,在抽樣流程的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循標準操作程序。抽樣人員接受專業培訓,掌握相關技術參數,明確采樣器具的選擇標準,掌握具體的采樣深度、取樣量?,F場操作時,嚴格注意環境衛生,避免交叉污染,做好采樣時間、地點、環境條件等信息的記錄。在樣品運輸環節,應保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在實驗室檢測階段,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GC)、質譜(MS)等國際認可的檢測方法,對樣品進行全面分析。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統計、追蹤檢測結果,為后續的風險評估、監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下面以牛肉抽樣檢測為例,對涉及的抽樣檢測流程和細節進行闡述。
一是制定抽樣計劃。針對牛肉進行抽樣檢測之前,先制定抽樣計劃。計劃涉及抽樣目的、抽樣基準,以及所需的樣本量和頻率。根據風險評估,確定屠宰場、批發市場或零售店作為抽樣點,明確時間,確保樣本代表性。每批次牛肉的抽樣數量設定為1~5公斤,具體數量根據批次大小、風險等級而定。
二是現場采樣?,F場采樣中,抽樣人員佩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使用經過消毒的專用采樣工具。根據標準操作程序,從不同部位隨機取樣。比如,在屠宰場或銷售環節的采樣中,采樣人員從肩肉、腿肉、內臟等部位中隨機選擇5個進行取樣。每個部位取500克,合并形成一個綜合樣本。具體來講,將采集到的牛肉樣品分裝至多個無菌塑料袋中,每個袋子標明樣品編號、采樣時間、地點及其他相關信息。
三是樣品處理與保存。采集到的牛肉樣品之后,立即進行處理,盡量減少微生物滋生。采集后將樣品置于冰箱、冷藏箱中,整個轉運、儲存過程嚴格保證樣品所處環境溫度在0~4°C范圍內。在運輸過程中,做好防護,避免外部環境影響,并隨附詳細采樣記錄。針對需要進行化學分析的牛肉樣品,避免陽光直射,嚴格控制在24小時內送至實驗室,開展檢測。
四是實驗室檢測。在實驗室中,針對牛肉開展一系列標準化檢測,首先是涉及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微生物檢測,主要是使用選擇性培養基,結合PCR技術進行確認。進行微生物檢測之前,實驗室嚴格根據《GB 4789.2—2016》的要求,對樣品進行切割、研磨等預處理操作,獲得均勻且便于檢測的樣本。在正式檢測中,使用選擇性培養基進行沙門氏菌的分離培養,培養條件為37°C、48小時。對大腸桿菌的檢測,主要是采用EMB瓊脂培養基,培養條件同上。然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AAS)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進行重金屬殘留檢測。完成檢測后,根據國家標準評估結果,出具正式報告,以便相關部門采取必要措施。
3.2 采用先進的食品監督檢測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新型檢測技術相繼問世,食品監督抽樣檢測方式全面升級。尤其在病原微生物的檢測、轉基因食品的鑒定、食品成分的分析等方面,分子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備受關注。該技術主要是對核酸進行檢測、分析,以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方法,在極低的樣本量中識別目標序列。在食品安全領域,很多技術單位開始使用熒光PCR(qPCR),開展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檢測。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熒光染料實時監測PCR擴增過程中的熒光信號變化,對目標DNA進行定量分析。實際應用中,技術人員會按照95°C變性、55~65°C退火、72°C延伸的標準,循環25~40次。使用特異性引物和探針,對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病原體進行靈敏檢測,其檢出限可達到1~10CFU/g,遠優于傳統培養法。食品安全問題涉及農業、衛生、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因此要持續加強跨部門協作與信息共享。除此之外,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平臺,實時共享、分析各類監管、檢測數據。在跨部門協作與信息共享模式的支持下,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提升整體監管水平。
4 案例分析
4.1 案例概況
2019年,某知名乳制品企業生產的酸奶產品被檢出含有超標的細菌總數,引發社會關注。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抽樣檢測報告,某次常規抽樣中,技術人員從該企業某批次酸奶產品中共抽取了100個樣本進行檢測,其中有5個樣本的細菌總數超過了國家食品安全標準(GB 4789.2—2016)。其中,樣品細菌總數為每毫升300CFU,而國家標準規定該值不得超過100CFU。為此,當地監管部門介入調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技術部門對該企業的生產過程、原料采購及倉儲環節進行了檢查。調查發現,該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設備清洗不徹底、生產環境控制不嚴等問題。
4.2 采取的改進措施與效果
針對上述問題,監管部門指導與督促該乳制品企業采取多項改進措施:
一是加強生產環境監控。企業立即對生產線進行了全面檢修和消毒,重點對設備和生產環境進行清潔與消毒。參照國際衛生組織的相關標準,采用化學清洗劑和高溫蒸汽消毒相結合的方法,對所有接觸食品的設備進行徹底清洗。引入在線監測系統,對生產環境中的微生物水平進行實時監控。
二是優化生產流程與標準操作規程(SOP)。企業重新審視并優化生產流程,特別對原料的采購與存儲環節進行嚴格把控。嚴格監管與核查所有原料供應商的質量檢測報告。同時制定新的標準操作規程,明確各生產環節的衛生要求,規范生產。
三是實施定期抽樣檢測。為恢復消費者信任,企業決定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實施更為嚴格的內部抽樣檢測計劃。在每批次產品出廠前,選取至少10個樣本進行隨機抽樣檢測,將檢測結果提交給市場監管部門備案,主動接受監督。
結語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是社會穩定與民眾健康的重要基石,而食品監督抽樣檢測是保障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隨著社會快速發展,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技術應用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需要持續創新、升級。為此,食品安全監督部門要積極建立科學的抽樣標準,升級檢測技術,提高檢測質量,構建起更加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唯有如此,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食品工業和越來越高的食品安全要求,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