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金”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邁入新一輪重點攻堅時期。“五金”指的是“金專業、金課程、金師資、金基地、金教材”建設內涵要求,其對標《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所提出的“產教融合共同體”等戰略任務要求。食品工業是廣西十大千億元產業之一。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旨在為食品行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那么,如何在“五金”理論的指引下,重構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并通過課程體系的重構,制作金課程、塑造金專業、培育金師資、打造金基地、建設金教材呢?本文深入研究基于“五金”理念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路徑及方法,期望為培養食品行業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撐。
1“五金”相關理念的提出及依據
通過剖析近十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內涵的相關提法要求,可以發現,從“三教改革”“崗課賽證”到“五金”等,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是“職教 20 條”中的重要改革之一。“三教”改革對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了“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等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提出了“堅持需要導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適應人民群眾就業創業需要”“提升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教學質量”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開發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完善認證管理辦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分層規劃,完善職業教育教材的編寫、審核、選用、使用、更新、評價監管機制。在“引導地方、行業和學校按規定建設地方特色教材、行業適用教材、校本專業教材”等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金課”建設的概念,即力求打造一批內容精深、教學精良、特色鮮明的在線開放課程,旨在推動高職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2 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研究背景
在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對職業院校專業及課程體系的深入研究已有較多。本項目組以CNKI為檢索工具,以“職業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為關鍵詞,通過知網平臺,共檢索到各類期刊文獻、資料等677篇。
其中,柳葉青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職業院校應充分把握思政教育的時代性、系統性、實踐性和協同性,以專業(群)為基本分析單元來確定思政教育目標和主題,分層次構建思政教學目標系統,圍繞內容組織、活動實施、評價反饋開展一體化的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靳雪芳等提出“通過調整課程設置,改革課程體系;根據課程目標、課程結構,進行項目課程的開發;制定課程標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構建校企合作雙重考核評價體系”等課程體系優化方法。沈潔等就我國高等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邏輯理路、實施困境與路徑突破進行了研究;劉滌非對職業院校課程標準評價體系建設進行了研究。劉美蘭等在分析了食品類專業人才需求現狀的基礎上,對職業院校食品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展開了研究。
2.1 職業教育專業簡介及專業教學標準中的課程體系組成
國家職業專業簡介、專業標準以及專業教學標準是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的基本指南,為具體專業課程設置提供了基本的指導意見。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相關指導文件,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由原食品加工技術專業2021年根據食品行業發展要求,更名而來。教育部公布的材料中顯示,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發布新版的專業簡介,但專業教學標準中,還是原有的“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教學標準。
在2022版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簡介中,將課程體系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實習實訓課程”三部分。其中專業基礎課程由“基礎化學”“分析化學”“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基礎”“機械基礎”“工程制圖及CAD”“人工智能基礎”“食品營養與健康”等8門課程組成。而專業主干課程則由“食品智能化裝備技術”“食品智能加工技術”“食品智能化檢驗技術”“食品智能化生產單元操作”“食品質量與安全數字化控制技術”“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添加劑應用技術”等7門課程組成。而實習實訓環節則沒有提供具體的課程名稱,重點描述了“對接真實職業場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內外進行食品加工、食品檢驗檢測、食品質量管理等實訓。在食品制造、農副食品加工以及飲料制造行業的食品生產企業、檢驗檢測機構、虛擬仿真基地等單位或場所進行崗位實習。”等要求。
2.2 課程體系與食品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的痛點分析
通過剖析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職業教育專業簡介以及專業教學標準要求,發現2022版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簡介的“主要專業課程及實習實訓”中課程體系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實習實訓”等三個層面。新版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簡介中沒有設置專業拓展課程。在實習實訓環節中沒有列出具體的實踐實習課程及相關要求。
新版專業簡介中,在“職業類證書舉例”一欄中,列出了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對標的職業等級證書包括“糧農食品安全評價”“食品檢驗管理”“可食食品快速檢驗”三種。通過查詢職業技能相關目錄要求,發現“食品檢驗管理”沒有出現在人社部所發布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錄中,而“糧農食品安全評價”“可食食品快速檢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卻出現在教育部發布的相關“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錄中。課題組成員在2024年下半年通過對廣西區內外33家食品企業的市場調研報告中發現,高達87%以上的食品加工企業,需要人社部的“農產品食品檢驗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因此,其痛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層級設置簡單,無法滿足學生后續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二是課程存在缺失,難以支撐后續課程的學習;三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等。
3“五金”理念下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
3.1 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內生動力分析
2021年3月1日實施的《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對食品進行了分類。該《辦法》將各類食品分為32類。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高度依托當地食品工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與食品企業相應崗位要求相匹配。廣西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食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穩步提高,食品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立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區域特色鮮明突出、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食品產業體系”,在南寧等人才集聚地“加快大健康食品產業集群打造”“加強對食品產業創新型人才工作的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著重培養高層次技術型創新人才。”同時,“十四五”規劃還明確提出,在食品工業創新能力方面,要“實現關鍵工序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化控制”“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和車間”等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其內動力來源于食品企業智能化行業發展需要,是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推動下的必然要求。
3.2 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路徑分析
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已有明確的內生動力來源。隨著我國“十四五”規劃步入中后期,廣西的食品工業進入到“推動產業集聚”“延長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創新能力”“加強品牌建設”“強化食品安全”“加大市場開拓”等關鍵階段。因此,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邏輯起點應該定位在食品工業及食品企業崗位需要上。
另一方面,根據《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所對應原32類食品分類情況來看,結合“金專業、金課程、金師資、金基地、金教材”內在邏輯關系來看,每一所學校都有明確的行業背景以及依托的特征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要求每一所學校均完整對應《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中對應的32類食品,進行智能化、專業化課程體系建設,是不現實的。同時,《食品生產管理辦法》中所列的32類食品,每類食品的生產工藝、產品特點、質量要求等均有所不同,有些甚至差別巨大,在有限的課時內,要讓課程內容完全契合所有32類食品的要求,也是無法實現的。
因此,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路徑的重構,應當以食品行業及企業崗位需要為邏輯起點,通過分析當地食品行業五年規劃提出的重點食品行業,結合學校本身的行業背景、所依托的龍頭企業要求,同時依據學校現有的實訓實驗條件要求(即“金基地”),以培養具有豐富數字素養及智能化素質的高技能食品人才為目的的路徑就變得明確清晰。
4“五金”理論下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組成
基于“五金”理論下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時,要充分考慮畢業生的短期及中長期職業發展需要。短期職業發展定位于學生的崗位就業要求以及專升本需要,中期的職業發展需要定位于學生在食品企業工作5年內的發展要求,長期的職業發展需要則是指學生通過食品企業崗位歷練,走上自主創業之路,或在企業內走業務骨干及相應領導崗位等特點要求。因此,基于“五金”理論指導下,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一般應由四個層面組成,即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以及職業實踐課程。在總課時量不超過教育部所要求的2500~2800課時的范圍內,應盡可能優化各層級的課程設置。
從2022年發布的新版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簡介所列課程特征來看,在新基建及“五金”理論的背景下,重構后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構成,應以智能化為主線。所有課程要么將智能化作為主要訓練技能加以體現,要么為實現智能化這一主線提供前導課程及技能支持。因此、機械素養、數字素養、質量素養等必須在課程體系中得以體現。
5 課程內容的取舍與食品行業崗位需求的對接
依據2021年3月實施的《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要求,食品分為32大類,而每一所院校的專業建設,都會依托相應的行業背景,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這就要求每所院校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在專業核心課程所對應的崗位技術要求要有所取舍。由于不同食品企業的崗位技術特點存在差異,課程內容的選取也會有顯著不同。在核心課程內容的取舍上,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師具有相應行業的從業經驗、技術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如何精準把握好課程內容取舍、如何充分發揮課程在專業建設及育人方面的作用,也是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建設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6 專本銜接需要對課程體系提出的要求
自2025年起,廣西開始推行專本銜接全區統考制度,并把專本銜接全區統考的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統一實施。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全區統考的專業課程主要有“分析化學”“無機化學”和“食品營養與健康”三門課程,因此需要對2022版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簡介中的“食品生物化學” 課程予以替換。三門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內容銜接以及權重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以確保重構后的課程體系更契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且具備較高數字素養與智能化素養人才的要求。
結論
在“金專業”“金課程”“金師資”“金基地”“金教材”等“五金”概念引導下,綜合考量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畢業生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職業發展需求,依據新形勢下食品企業崗位要求,開展旨在綜合培養具備較高數字素養與智能化素養的高素質高技術人才的課程體系重構工作。這需要以智能化為主線,參考畢業生中短期職業發展需求以及地區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對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從而培養適應地區食品行業發展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基金項目
1.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GXGZJG2024B040)《“五金”背景下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金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廣西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專項課題《新工科理念下高水平專業群虛擬實驗“金課程”的設計與建設研究》(2024ZJY288);3.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度院級項目(XY2024ZD01)《基于“五金”理念的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研究與實踐》;4.2021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1KY1343)《基于職教集團的“糧商”產業學院校行企運行機制研究與實踐》;5.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度院級項目(XY2025ZC16)《生成式AI技術賦能廣西橙皮苷加工工藝優化研究與數智融合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