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8.00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數學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并非孤立存在,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小學數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意義
1.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智慧,能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數學問題的熱情,培養其主動思考的習慣。在面對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學生能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問題,鍛煉邏輯推理能力。這種在傳統文化引導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系統的數學認知結構,提升數學思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數學知識,其呈現形式往往具有趣味性。將這些內容融入小學數學教學,能夠打破傳統數學課堂的枯燥氛圍,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在這種充滿文化魅力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學習的積極性顯著增強,而濃厚的學習興趣正是推動學生深人學習數學的強大動力。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實踐活動,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種實踐應用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2.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人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從小接觸到文化瑰寶,認識到中華民族在數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往往占據主導地位,而文化內涵的滲透相對不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能夠打破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為數學課堂注入鮮活的文化氣息。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再僅僅關注數字,而是能夠透過這些知識,看到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底蘊。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能夠在文化的熏陶下,逐漸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如此豐富多彩時,他們會更加自豪地傳承和弘揚這些文化。在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時,也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地捍衛本民族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知識層面,更深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心。當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時,他們會更加主動地去探索,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對于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3.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能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理解數學概念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塑造堅韌不拔的品質。這種人文精神的滋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學生在接觸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還培養了跨學科的綜合素養。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情境,學生需要理解問題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運用數學方法進行求解。這一過程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建筑、藝術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美學元素,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通過分析這些美學元素,能夠提高對美的感知,培養審美情趣。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現狀
1.融合深度不足
雖然許多教師在理念上認同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融合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制定教學目標時,往往未能將傳統文化與數學進行有機結合。數學教學目標依舊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對于通過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等方面的目標缺乏明確的闡述,使得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融入缺乏清晰的導向,難以深入開展。教師大多只是簡單地在數學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附加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這種表面化的整合方式,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難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充分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在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時,多以教師單方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法缺乏互動性,無法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傳統文化與數學之間聯系的興趣。教師很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次,難以形成深度的認知。要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其育人價值,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融合內容存在局限性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時,所涉及的內容范圍相對狹窄。教師更多地聚焦于數學相關的歷史典故,這些內容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他們了解數學學科的發展歷程。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數學相關的元素遠不止于此,傳統建筑中的數學比例,民間手工藝里蘊含的幾何圖案等豐富內容,卻較少被引人到小學數學課堂中。這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與數學之間聯系的認知不夠全面,錯失了從更廣泛的文化領域中學習數學知識的機會。教師在選擇傳統文化素材時,未能充分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于低年級學生,有時引入了過于復雜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能力范圍,導致學生難以消化吸收。而對于高年級學生,有時只是簡單重復一些基礎的傳統文化數學知識,無法滿足他們進一步深入探究的需求。這種不匹配的情況,使得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融合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無法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要突破這些局限,教師需要精準匹配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全方位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知識學習與文化傳承的統一。
3.融合方法較為單一
目前,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知識。這種傳統的講授方式,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得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缺乏對知識的深入思考,難以真正理解傳統文化與數學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無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被應用于兩者的融合中,但也存在著形式化的問題。教師大多只是簡單地展示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圖片,缺乏對多媒體資源的深度利用。這些多媒體資源往往只是對教學內容的簡單呈現,沒有充分發揮其互動性的優勢。學生在觀看這些多媒體資源時,只是被動地觀看,缺乏主動參與的機會,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資源的內容也往往局限于對傳統文化的簡單介紹,缺乏與數學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無法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能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策略
1.深度挖掘教學內容,精準匹配融合素材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豐富多樣,每個領域都蘊含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的元素。要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教師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深入鉆研教材,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與之相關的元素。這不僅要求教師對數學知識體系有清晰把握,還需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發現那些隱藏在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線索,將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傳統文化不僅包括經典的數學著作,還涵蓋了藝術、建筑等多個方面。傳統建筑中的對稱美,與圖形與幾何的知識密切相關,民間藝術中的圖案設計,蘊含著數學原理,古代詩詞中也常常出現與數學相關的意象。通過從這些不同的維度挖掘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匹配融合素材時,還要注重素材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每一堂數學課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標,融合素材的選擇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確保能夠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服務。通過引入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也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以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時、分、秒的認識”為例。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像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的儀器,晷針與晷面的角度設置與數學知識相關。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日晷的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太陽的位置來確定時間,讓學生明白古人是如何通過智慧來計量時間的,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時、分、秒的理解,還讓他們感受到古代科技的魅力。
2.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融合效果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往往側重于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融合教學中,應更多地采用探究式、項目式等新型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探究項目,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中數學元素的理解,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F代信息技術為教學帶來了多樣化的呈現方式,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提供有力支持。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將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故事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創造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數學場景中,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可以借助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能夠增強融合效果,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以青島版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為例。教師先介紹古代《孫子算經》中關于乘法運算的相關內容,引發學生對古代乘法算法的好奇,接著讓學生自主探究古代算法與現代算法的不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籌算的具體操作過程,將抽象的算法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僅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還深人了解了古代數學文化,培養了自主探究能力。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融合持續發展
現有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體系,往往側重于對學生數學知識的考核,對于傳統文化與數學融合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化素養方面的評價較為欠缺。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也難以激勵教師積極探索更有效的融合教學方法。傳統的紙筆測試已無法滿足融合教學的評價需求,應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教師評價可以基于課堂表現,給予學生專業的指導。學生自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讓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學習過程?;ピu則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可以采用表現性評價,通過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的表現,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融合教學不僅僅關注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更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通過記錄學生在課堂討論等各個環節的表現,及時給予反饋,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激發學習興趣。過程性評價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進步都被關注,增強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在融合學習中持續發展。
以青島版四年級下冊“認識多邊形”為例,在教學中引入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多邊形的應用。教學評價時,知識技能方面評價學生對多邊形特征的掌握,可通過書面測試來進行。在文化素養方面,開展表現性評價。讓學生分組合作,設計一個具有傳統風格的多邊形建筑模型,從模型的設計創意,以及對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體現等方面進行評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創新教學方式,讓數學課堂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不僅能扎實掌握數學知識,更能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孫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探討》,《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0期。
[2]莊海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策略分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0期。
[3]李宛蓉《淺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發展》,《甘肅教育研究》2024年第13期。
[4]孟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分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8期。
[5]謝惠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