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而帶來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環境的破壞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此,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已經成為全球亟待解決的問題,節能減排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表明了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采取實際行動為世界二氧化碳減排作出貢獻,體現了大國擔當。
情,循序漸進地推進碳稅制度設,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為碳稅征收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基礎。從組織專家論證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相關工作正在有條不絮地展開。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依賴高能耗的增長模式,導致能源資源過度消耗與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在此背景下,政府需持續強化環境治理力度,通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等舉措,為碳稅制度的實施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碳稅作為重要的環境經濟手段,碳稅的實施可以與當前推進的結構性增稅和營改增等稅制改革形成政策協同,通過稅收杠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這一政策組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財政收支壓力,強化稅收在資源配置中的調控作用,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制度安排[2]。綜上所述,我國碳稅立法的時機已日趨成熟,在“雙碳”戰略目標下,建立碳稅制度已成為減排目標的重要政策選擇。這一實現制度創新不僅能完善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中的政策空白,更是彰顯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責任擔當。
一、碳稅立法的可行性
(一)碳稅立法時機成熟
隨著《巴黎協定》和《京都議定書》的相繼出臺,保護環境和節能減排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共識。近年來,作為二氧化碳排放大國,我國立足基本國
(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依托
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進程中,碳排放權交易與碳稅制度作為兩種重要的市場化減排工具,各具特色又相互補充。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將溫室氣體排放權轉化為可交易的商品商品化,排放主體可以在碳交易市場上購買和出售一定的碳排放量,使得企業可以在成本效益的基礎上實現減排目標[3]。碳排放權交易本質上是一種基于市場的環境治理機制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我國自2011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以來,先后在上海、北京、湖北等七個地區開展實踐探索,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4。然而,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主要適用于發電、石化、熱力等高排放行業的大型企業,對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消費領域的減排激勵作用有限。這就需要引入碳稅制度作為補充,通過稅收杠桿對分散排放源形成減排壓力。我國在構建碳稅法律制度時,可以充分借鑒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積累的經驗,實現兩種政策的有效銜接。
二、開征碳稅的現實困境
(一)引發雙重性空間效應
碳稅作為基于庇古稅理論的環境規制工具,其制度設計本質上涉及環境成本內部化與市場效率的帕累托改進問題[5。而開征碳稅與經濟發展的互動呈現出典型的雙重紅利特征,即在矯正負外部性的同時,通過稅收中性原則影響稅制結構。聚焦征稅客體特征,以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為計稅依據的碳稅體系,對鋼鐵、煤炭及化工等高碳密集產業形成顯著成本沖擊。鑒于上述產業貢獻了我國工業增加值的 28.6% 且集中分布于中西部資源型地區,碳稅實施或將引發雙重空間效應,微觀層面觸發斯托克鮑姆效應抑制企業投資意愿,宏觀層面通過區域稅負傳導放大資源詛咒現象,導致東西部發展差距擴大系數預計上升0.3-0.5個百分點。因此,碳稅的制度建構本質上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帕累托最優改進過程,而政策設計的復雜性易引發微觀層面的斯托克鮑姆效應抑制技術迭代投資和宏觀層面的資源詛咒強化區域發展失衡,這共同構成碳稅實施的雙重空間效應。這一矛盾要求制度設計必須統籌考慮動態稅率調整與富韌定價機制建設,通過多維政策協同破解碳稅規制與經濟發展的非線性關系。
(二)造成制度性運行成本
碳稅作為一項系統性環境稅種,其征管體系的構建與運行面臨顯著復雜性與高成本挑戰,主要體現為政府與企業兩端的制度性障礙與資源約束。一方面,有效征收碳稅要求政府建立專門化的征管體系,實現跨部門的高效數據共享。而為保障數據質量與政策效力,必須配套建立并持續維護一套完善的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制度,這需要巨額行政資源投入以支撐其日常監管活動。另一方面,重點排放企業為滿足碳稅合規要求,需投入額外成本組建專門的碳管理團隊,負責日常的排放數據監測、記錄與報告工作,為滿足碳稅合規要求所進行的組織調整與技術升級,將顯著抬升其運營成本和管理難度,構成合規性負擔陷阱。因此,碳稅制度的落地實施,不可避免地會顯著推升政府與企業雙方的管理運行成本,這構成了當前制度設計必須正視的關鍵實踐障礙。
三、“雙碳”目標下征收碳稅優化建議
(一)明確碳稅征收立法基本原則
在明確碳稅征收的立法原則之前,必須首先厘清其立法目的,這是立法原則確立的前提基礎和價值指引。我碳稅立法需統籌環境規制目標與財政韌性建構雙重維度定。一方面,通過創設強制性稅收工具實現碳排放成本內部化,建立市場化減排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其收入可為政府綠色債券發行提供信用背書,形成“碳稅收入-綠色項目融資-低碳技術迭代\"的良性循環。針對我國當前碳市場與碳稅并存的特殊情況,立法需要著重解決制度銜接問題,明確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協調機制,避免雙重規制帶來的效率損失。因此,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要科學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依法治稅,并且技術手段的運用必須嚴格限定在法律框架之內,數據采集范圍應當接受必要的法律審查,確保碳稅的征稅依法保障納稅人的權利,為碳稅制度的有效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構建碳稅征收韌性調控體系
在“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戰略框架下,碳稅稅率與定價機制的設計需以制度韌性為核心導向,構建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可持續性的動態調控體系,以降低碳稅實施過程中的制度性運行成本。作為碳稅制度的核心調控工具,稅率設定需遵循稅制韌性原則,通過分層遞進機制實現減排激勵與市場適應性的動態平衡。當前國際主流計稅模式以燃料含碳量為基礎,其優勢在于依托化石能源供應鏈的既有征管體系,顯著降低行政成本并增強制度執行韌性。相較于依賴復雜排放監測的實測數據模式,燃料含碳量計稅通過簡化數據核查鏈條,可有效規避技術風險與監管漏洞,減少碳稅征收的行政負荷,為碳稅制度初期實施提供穩定性保障。而通過耦合動態稅率機制與政府債券工具,碳稅制度可在環境維度上實現減排目標的穩健達成,在經濟維度上構建財政可持續性屏障。
(三)完善碳稅征收配套保障機制
碳稅征收的有效實施依賴于健全的法律框架作為基礎,并構建系統化的協同保障機制。為此,首要任務是建立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聯動機制,通過價格信號互補,破解碳稅規制與經濟發展的非線性關系,促進“雙碳”目標的達成。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已布局七個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初步構建了全國統一碳市場體系框架,這為實施價稅協同奠定了操作基礎。需通過財政金融工具激勵企業低碳轉型,如探索專項貼息支持的政府綠色債券以撬動專業減排投資;同步建立差異化碳稅返還機制,對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與取得顯著減排成效的企業,予以部分碳稅返還或研發費用等政策支持。最后,碳稅收入作為重要的公共財源,其潛在收入能為政府財政提供韌性支撐,也可以與政府綠色債券在內的多元化綠色融資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構建更加完善的低碳融資體系,以為綠色轉型提供保障。
四、結語
在“雙碳”目標的戰略引領下,開征碳稅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強化政府治理韌性的關鍵制度保障。本研究論證了碳稅立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揭示了其面臨的雙重性空間效應與提升制度性運行等現實困境。為此,必須構建完善的碳稅法律框架,明確稅收法定原則的法律定位、構建碳稅征收韌性調控體系、完善與碳市場配套保障機制。通過“三位一體”的制度創新,碳稅方能有效融入綠色財稅體系,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助力國家氣候承諾的穩健達成。
參考文獻:
[1]米伊爾別克·賽力克,侯國帥,朱甜甜.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我國綠色稅制的完善[I].稅務研究,2024,(12):125-129.
[2]莊子罐,林博源,周上堯,等.碳稅政策、最優收入再分配與經濟低碳轉型[J].財政研究,2024,(09):3-21.
[3]吳樂英,鐘章奇,馬曉哲.基于動態CGE模型的河南省碳稅與硫稅的達峰效應研究[I].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4(04):13-20+152.
[4]曹曉路.“雙碳”目標下我國碳稅制度設計的法治機理[J].稅務與經濟,2023,(06):46-53.
[5]楊曉妹,王宋偉,毛萍.碳排放責任視角下碳稅征收模式選擇[J].稅務研究,2023,(07):45-49.
[6]劉磊,張永強,周千惠.政策協同視角下對我國征收碳稅的政策建議[J].稅務研究,2022,(03):121-126.
[7]尹偉華.不同減排政策下碳稅征收的影響及政策選擇一一基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分析[I].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1,36(05):16-26.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2024年河北省在讀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資助項目,項目名稱:河北省地方政府債券韌性強度檢測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XZZSS2024113)
作者簡介:
劉相伯(1996.10-),男,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彭詩劍(1999.07-),男,漢族,湖南婁底人,碩士研究生,初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