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的職業發展問題一直受到國際社會重視,殘疾人中的視力障礙群體(包含全盲和半盲)職業生涯發展往往被局限在較狹窄的范圍內,如何推動這一群體實現全方位發展,引起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音樂一直是盲人能夠從事的職業之一,但近年由于數字技術和多媒體藝術的發展,無形中為盲人音樂家群體的職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一些國內外的研究機構開始探索并持續研發由盲人群體能夠無障礙操作的數字輔助技術,以此幫助盲人進行殘障賦能以及參與當代數字產業,其中一些無障礙技術被逐漸運用到數字音樂中,為盲人音樂家的職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科技的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欣賞音樂和消費音樂的習慣,盲人音樂家在職業發展中越來越需要數字音樂技術的助力,例如使用音樂制作軟件、錄音軟件、音頻處理軟件以及各類硬件進行作品的錄制、制作以及編輯,并通過互聯網進行發布,以此獲取更多聽眾和關注度,同時獲得相應收入。在我國當前盲人音樂家中,已有個別從業者逐漸開始全職或兼職參與數字音樂相關工作,同時在一些盲人群體專屬的論壇和公眾號能夠看到對該技術的討論,其關注度呈現增長態勢。為更好的推動盲人音樂家具備數字音樂素養,需要社會各界加強對無障礙的宣傳推廣、數字音樂軟件的無障礙設計研發以及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的緊密結合。
一、我國盲人音樂家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的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常能見到以盲藝人參與的民間歌曲宣傳隊、民間說唱演出隊、曲藝演出隊等[,這些演出團體常年在農村和鄉下進行演出來獲取收入。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盲藝人在傳統音樂表演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對盲藝人的職業發展構成阻礙,甚至對其生存狀況產生了直接影響。此外,一些在城市長大的盲人選擇學習音樂并就讀音樂類學校,期望以音樂為職業,同樣在學習和就業過程中面臨一系列需要適應數字化發展而產生的問題。
當前很多盲人音樂家入職一些招收殘疾人的藝術團和樂團尋找演出機會,其中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以招收殘疾人為主的演出團體有中殘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藝術團及其下屬各級殘聯部門成立的藝術團。近年來,中殘聯藝術團創編了一系列高質量的舞臺藝術作品,在部分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數字技術得到應用,其中音樂舞蹈詩《我的夢》和跨界融合作品《夢的守望》(講述了一個因故失明少年的故事)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下,完成了數場大型演出,其演出流程中均有數字技術相關設計,以此更生動的將殘疾人的能力與才華充分展現于社會公眾視野。此外,一些官方和民間組織的殘疾人藝術團也在不同城市進行演出,例如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杭州六六聲生殘疾人藝術團、福州的“看到”組合等。這些樂團會定期創編優秀藝術作品進行展演,在創編中通常會加入數字音樂技術豐富演出效果,以此加強音樂的表現力、傳播力。
筆者通過對殘疾人藝術團中盲人音樂家的訪談調研發現,當下盲人群體在參與音樂產業的過程中,不僅僅滿足于以演唱、演奏為主的舞臺藝術,其對數字音樂產業如編曲、配器、混音、母帶、音響工程等與信息技術相關的領域表現出學習和參與的意愿,并且不斷嘗試制作一些作品進行錄制和發行。2022年冬北京殘奧會主題曲《冬奧之花多美麗》由中殘聯藝術團盲人音樂家蔣燦作曲制作(張海迪作詞),其音響架構上極為豐富,充分展現了蔣燦的音樂才華。
二、當代盲人群體的音樂教育和數字技術培訓
在新時代背景下,盲人音樂家的職業發展道路即離不開專業音樂教育的培育,也需要數字技術應用培訓支撐。
在音樂教育方面,我國始終重視對殘疾人的能力培養,音樂作為視障學生適合選讀的專業之一,國內有三所高等院校專門以單考單招形式招收音樂專業盲生,分別是、長春大學和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其培養的學生能夠具備我國對音樂表演人才所要求的基本素養。其中,部分高校對于在視障學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融入數智化技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在無障礙研發領域與vivo公司始終保持著持續且深入的交流,在vivo公司致力于為盲人群體研發音樂學習軟件vivo讀譜的進程中多次與學校音樂專業的視障學生及教師展開深度溝通與研討,雙方圍繞盲人在音樂學習實踐中面臨的障礙、軟件功能的精細化需求、交互設計等展開全面且深入的剖析,為vivo讀譜有效賦能盲人音樂教育筑牢了關鍵的實踐與理論根基。
在數字素養培訓方面,我國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數字化”發展理念[2]。當前數字無障礙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其研發和傳播依然不夠充分,大部分具有數字音樂學習意愿的盲人群體主要學習路徑是通過互聯網收集學習資料。國內外盲人當前能夠無障礙操作的數字音樂軟件主要有Reaper和Logic
Pro,此類軟件的無障礙使用方法多源自于網絡上一些盲人在實踐中所編寫的內容,目前未正式出版相關教材和書籍。
此外,筆者的一些視障學生曾在小型企業和盲人培訓機構教授數字音樂無障礙技術,但內容以較為普及性的一些數字音樂無障礙操作方法為主,缺少對該技術的專題研究,同時缺少相關資源的支持以及專業音樂制作人和作曲家的參與。因此,加強對盲人的數字技術培訓及資源共享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盲人音樂家在數字技術下所進行的互助式發展
當殘疾人在一些領域獲得成就時,通常能夠起到模范和引領的作用,在斬獲具有相當影響力和價值的同時,能夠推動社會對殘疾人潛力的重新認知以及對無障礙的重視。我國近代涌現出一些杰出的盲人音樂家,他們不僅在音樂領域斬獲斐然成就,更有不少人投身于推動特殊音樂教育與職業發展的相關工作。例如著名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3作為吉林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在他的積極倡導下,長春大學創辦了殘疾人音樂、美術等專業班(現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為盲人搭建通往高等教育的橋梁。
無障礙數字音樂技術的研發、政策扶持和社會支持為具有從事音樂相關工作意愿的盲人群體創造了發展機遇,個別盲人音樂家在數字賦能與自身努力下取得成績的同時,彼此間也會互幫互助,在經驗分享、資源共享、精神鼓勵等方面發揮一定作用。例如,盲人音樂家斯蒂芬·萊特尼斯常年致力于為盲人音樂家提供工作機會,同時建立了AAF基金會(AbleArtistFoundation),該基金會支持來自世界各地的殘疾作曲家,同時邀請一些著名盲人作曲家為殘疾人提供培訓。盲人作曲家凱末爾·戈雷(KemalGorey)于2021年開始在AAF基金會為殘疾作曲家舉辦以音樂創作為重點的系列講習班。
在數字音樂迅猛發展與廣泛傳播下,我國涌現出各類數字音樂學習社群,但缺少以盲人群體為核心的學習社群。因此,將我國熟練掌握數字音樂軟件操作的盲人音樂制作人有效組織起來,搭建平臺、研發教材、開展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活動,將對當下盲人音樂家群體的整體發展產生較為顯著的推動作用。
四、數字音樂無障礙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
雖然當前數字音樂無障礙技術已發展至可供盲人實際運用的階段,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局限。在設計層面,未能深入無障礙構建的多元需求;在實操層面,未能充分考慮盲人操作電腦的行為模式與使用習慣。綜上導致盲人在使用過程中的部分環節仍然需要健全人進行輔助,其工作效率遠低于健全人。
首先,無障礙操作依然有進一步優化和發展的空間,尤其是部分軟件通常會設計大量圖形以便健全人在使用中能直觀進行分辨,對此類圖形的解析即便對于當前無障礙設計較為完善的數字音樂軟件依然有無法通過讀屏軟件進行精準讀出和描述的地方(例如音頻波形),從而導致盲人在操作軟件時無法完全使用到軟件的所有功能。與此同時,操作數字音樂軟件通常需要外接一些硬件,如MIDI鍵盤、聲卡、話筒等,各類電源線和連接線的操作對盲人在使用中造成諸多困擾,只能求助健全人幫助完成。最后,盲人音樂家依然面臨著嚴峻的現實困境,部分社會成員對盲人音樂家的認知依舊禁錮于過往農村地區在紅白喜事場合的演奏以及賣藝、乞討的刻板印象中,社會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對盲人能力的宣傳推廣力度。
因此,針對盲人群體的數字音樂無障礙技術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在技術研發、用戶體驗設計、與盲人的適配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優化和改良。
五、我國盲人在音樂工作領域實踐歷程的啟示
推動盲人音樂家共享數字音樂與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對全面開發盲人潛在能力和推動其職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當前我國在盲人群體相關就業工作上依然存在可優化與拓展的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加強對信息技術無障礙的研發以及對盲人群體數字技術素養的培訓;二是加強盲校音樂教育的培養質量,在教學實踐里積極探索將數字音樂輔助技術融入其中的有效路徑;三是推動相關研究機構、科技公司以及相關企業關注針對殘疾人的無障礙設計;四是組織和集結在數字音樂領域有建樹的盲人音樂家構建互助社群,搭建交流平臺,共享資源。
目前,隨著我國對數字技術的重視,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等法律法規要求下,國內社會各界對數字無障礙技術的研發已有一定成果。例如,特殊教育學院2024年研發的無障礙盲文鍵盤;vivo公司針對盲人日常生活和音樂學習研發的vivo看見和vivo讀譜應用程序;爭渡讀屏軟件、永德讀屏軟件等一系列屏幕朗讀軟件相繼問世并投入研發。然而,殘疾人的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仍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殘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緊密協作、協同配合,才能更好的共同推動其就業工作邁向新的高度。
六、結語
從長遠看,數字音樂無障礙技術將對盲人群體在音樂領域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并體現了科技的人文關懷和公平理念。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將推動針對盲人生活與學習的無障礙產品更加適配盲人的使用習慣。隨著我國日益重視運用科技賦能殘疾人事業,殘疾人在職業發展道路上將會獲得更為豐富的便利條件與堅實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婧超.太行山說唱盲藝人的文化自信[J].戲友,2024,(04):46-47.
[2]劉銀喜,王瑜,魏旭曼.深化“數字化”發展理念助力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J].北方經濟,2023(11):63-65.
[3]朱琳.記在世“阿炳”甘柏林[J]大眾文 藝,2021,(02):220-222
基金項目: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數字音頻無障礙技術發展下的視障群體就業多樣性研究(項目編號:SM202411417006)
作者簡介:張嘉陽(1991.5-),男,漢族,新疆阿克蘇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作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