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通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處于從青澀向成熟過渡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個性、心理和綜合素質正逐步邁向成熟。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助力個體塑造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為他們的人生道路提供堅實的心理支撐。
近年來,國內外對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呈現出蓬勃增長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并積極投身于這一領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探索積極心理品質的內涵、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Sinamp;Lyubomirsky提出對包括善良、感激、積極的回憶和自我關懷等進行積極心理干預,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Schuelleramp;Parks積極心理干預對心理健康水平顯示出顯著的積極影響,提出提供各種活動比單一的活動干預可以更好提高他們的整體心理水平[2。毛麗娜指出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育人”加強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開發學生心理資本的重要性[3]。
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受多重中介效應的影響,國內外學術研究致力于探索更適合的培育路徑。但由于教育的復雜性和應用實施的客觀限制,培育廣度和力度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4。本研究聚焦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路徑,通過深入探索和實踐,切實幫助大學生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水平,助力他們成為既有知識又有堅韌健康心態的新時代青年。
一、線上團體輔導:探究積極心理品質的干預路徑
有國內研究者以積極心理品質為導向的團體咨詢方案結合線上視頻干預對青海省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積極心理品質、心理健康中各維度的影響[5。本研究在吉林工商學院隨機招募8名大學生進行線上《自我賦能一一線上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團體心理輔導,不分專業、性別,自愿報名。被試知情同意。使用孟萬金等編制的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量表分為六大維度:認知、情感、人際、公正、節制和超越,共62道題目,總量表的克隆巴赫 a 系數為0.922
通過干預前后積極心理品質統計得分可以看出,每位同學在參加“自我賦能一一線上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團體心理輔導”后,情緒狀態和積極心理品質的水平都有提高。使用SPSS27.0進行威爾科克森符號秩檢驗,結果顯示,被試在進行線上積極心理干預后,“認知”和“人際”維度差異顯著( Z=-2.023 、-2.032, Plt;0.05 ),積極心理品質的總分接近差異顯著。說明本次線上的團體心理輔導對學生產生一定積極的影響,提升了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尤其提升了在“認知”和“人際”兩個維度上積極心理品質的水平。線上團體心理輔導氛圍非常好,同學們積極參與討論,在每個主題中進行深入的反思與實踐,吸收不同成員的積極想法與建議,得到認同與支持會讓參與者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得到提升。線上21天小確幸打卡中,同學們會熱烈分享自己的“小確幸”和美好的圖片與視頻,積極的情緒在團隊中不斷地流動。
二、心理咨詢實踐:積極心理品質的案例分析與應用
在個體心理咨詢中發現,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幫助學生恢復心理平衡。
(一)案例基本情況
小A,女,20歲,父母工作較忙,與母親關系一般,與父親關系相對疏遠,與同學關系一般,學習無動力。自述在大學生活中迷茫困惑,無價值、無意義感,導致情緒低落。
(二)咨詢評估
量表評估:運用宗(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宗(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和自我和諧量表進行測量,其中SAS結果顯示正常,SDS結果顯示存在抑郁情緒,自我和諧程度比較低。
心理狀態評估:小A思維認知清晰,情緒相對穩定,自述總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感,不知道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三)咨詢過程
在咨詢中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與來訪者共同探討咨詢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確定以提升積極的心理品質水平,尋找意義與價值為最終目標,共六次咨詢,分別如下:
第一次咨詢: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注重身心一致的健康理念。來訪者作息生活紊亂,沉迷于手機短視頻與游戲,由于身心健康是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基礎,咨詢師與來訪者共同制定合理的生活習慣計劃表以及如何克服不自律的情況,找到適合來訪者的方式方法。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用戶外運動代替手機的過度使用和沉迷。
第二次咨詢:提升來訪者的自尊水平。結合來訪者的實際情況,著重探討了泰勒的自尊水平層次理論:依賴型自尊、獨立型自尊和無條件自尊,通過對價值感和能力感的探討,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感來源和對能力的內在認同。
第三次咨詢: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調整來訪者常用的“逃避”等消極應對方式,以現實發展的眼光去面對困難,養成成長型自我的思維方式,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件進行練習,大膽突破以往習慣的消極應對方式,建立積極的理念與行為模式。
第四次咨詢: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一一感恩。感恩是一種積極情緒,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和感激身邊的人和事。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讓來訪者記錄和感恩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三件好事”,關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和溫暖的人情。通過感恩的心態,來訪者可以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減少抱怨和不滿。
第五次咨詢:尋找自己的價值與目標。咨詢師與來訪者共同探討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來訪者可以更加有方向地努力,減少迷茫和焦慮。同時,咨詢師還會引導來訪者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第六次咨詢:結束咨詢。與來訪者一起回顧和總結整個咨詢過程,主要包括這幾周中認知、行為和情緒的變化,肯定來訪者的努力和進步。來訪者感受到自己在幾次咨詢中的成長,尤其是積極心態與行為的改變。來訪者身上的積極心理品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咨詢效果評估與反思
學生經過咨詢后,自述能夠有意識地去增加自己的積極情緒,更能理性平和看待生活中的瑣事與困惑,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問題,幸福感提升;為自己設計了短期和長期目標,現在準備考取本專業的研究生,正在復習專業課。
在咨詢中幫助來訪者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例如:節制一包含對自己的控制、習慣的養成,時間的管理等;勇氣一正視生活中的痛苦與挑戰,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不懈;認知一以積極的應對方式去面對和解決問題;超越一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去發現世界的美好,感恩美好的小事,懷抱著熱忱的心態去體驗生命。培養相應的積極心理品質,能更好的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達到助人自助。
三、心理活動探索:積極心理品質的構建與塑造
教育部2024年將5月確定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建議用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學生提升心理素質。我們以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理論為活動基礎,借助活動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通過正向積極的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水平。
以今年5月份開展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月中“潤養生命、植夢心田”活動為例,我們以園藝療法為理論基礎。有多項研究表明植物種養和園藝能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例如某學院有 45.99% 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出現過心理問題,如迷茫、憂慮、煩躁等,其中 91.56% 的學生愿意與自然、植物接觸,并且可以在接觸過程中感到心情愉悅,認可接觸植物有利于釋放不良情緒。 75.53% 的學生愿意養護植物,或者參加與植物有關的活動]。
我們舉辦潤養生命,植夢心田一一植物領養活動,活動參與者領取植物種子,簽署“植物責任保證書”。參與者需悉心照料植物,并每周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做好記錄,記錄限時為一個月。學生熱情很高,在開通報名的當天,活動名額就已經報滿。在領養植物培育中,學生在群里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種子的發芽情況、植物的生長情況,分享喜悅。有的同學種子沒有發芽,其他同學會分享經驗,比如把種子放在濕紙巾上催芽等。在自己的精心照顧下,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到植物從一粒種子一點點發芽、長大,甚至開花、結果,感受生命的美好過程。植物種植的體驗帶來很多積極的情緒體驗。我們采用了張闊等人設計的《積極心理資本量表》(簡稱PPQ)作為研究工具,進行了前后測,結果顯示植物種植茁壯成長組的大學生在積極心理資本水平總分、自我效能感和樂觀方面展現出了顯著性的提升。此活動結果顯示,參與者精心照料植物從發芽到茁壯成長的全過程,這種成就感和對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同時增強了面對未來挑戰時的樂觀態度,能夠顯著增強個體的積極心理資本。
四、結語
積極心理品質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平衡心態、增強內心的力量,還能在遇到問題時賦予他們更好的承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路徑中,必須深入思考并注重其實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Sin amp; Lyubomirsky.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s[J]. Journal of clinicalpsychology: insession,2009,vol.65(5),467-487.
[2]Stephen M Schueller,Acacia C Parks. Disseminating Self-Help: Positive Psychology Exercises in an Online Trial[J].Journal ofmedicalinternet research,2012,14(3):4-13.
[3]毛麗娜.“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研究生心理育人策略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40(01):8-14.
[4]鮑夢珂,車麗萍.國內外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熱點—一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校園心理,2023,21(05):337-340+300.
[5]殷中鉞.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模型及干預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1.
[6]孟萬金,官群.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編制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16(8):71-77.
[7]李雙海.園藝療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一一以福建技術師范學院花藝體驗中心為例[].西部素質教育,2024,10(07):10-13+18.
基金項目:2025年度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心理思政雙輪驅動共促學風建設與學生發展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51224SZ)
作者簡介:
劉微(1990.05-),女,漢族,吉林鎮賚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廉歡(1986.03-),女,漢族,遼寧葫蘆島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