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關鍵載體,在將宏觀政策落地為微觀實踐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不僅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更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單位社區具有良好的共同體意識基礎,在推動全社會筑牢共同體意識的進程中,具有鮮明的示范引領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對單位社區共同體意識的生成要素和價值維度的深入剖析,探索強化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從而進一步夯實共同體意識根基,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單位制視角下社區共同體意識的生成要素
(一)黨群政治引領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組織和領導干部為主導、以單位組織體系和行政手段為依托的黨群聯系渠道,是我國單位社區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筑牢居民的共同體意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內容。在單位制下,單位不僅肩負著推進國家發展戰略的使命,還承擔著對社區居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單位通過組織黨員集中學習、召開職工大會、開展黨群談心談話、發放學習刊物、繪制社區文化墻、策劃文藝表演以及建設職工俱樂部等多種形式,引導職工在豐富多彩的生動實踐中深刻領悟共同體理念,凝聚思想共識,匯聚奮進力量,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經濟制度支撐
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基層治理主要依托單位制,絕大多數社區居民都被納入所屬單位的組織范圍。國家調撥和分配的生產資料由各單位共同體負責,單位通過組織和動員人民群眾進行共同勞動,以提高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單位為職工提供全方位的社會生活保障,包括充分就業、勞保福利、分配住房、子女入學以及福利設施等,幾乎涵蓋了單位成員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社區居民的生活條件與單位集體的發展狀況緊密相連,相輔相成。這種緊密的關系為單位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人們對單位共同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進而攜手奮進,共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三)社區文化認同
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揚,是單位社區居民在深刻認同共同體價值與意義的基礎上,逐步凝聚而成的一種內在意志。許多工廠單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文化,包括崇尚勞動精神、嚴格要求產品質量等。這些單位時期形成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等文化元素,會成為社區文化認同的基礎。同時,中華傳統民本思想重視“民”的力量、關注“民”的訴求,強調民意的重要性,這與社區治理共同體追求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內核相契合。[2單位社區共同體的形成,是超越個體利益、契合社會整體發展需求的生動實踐。正是基于這種居民主體地位的價值理念,單位社區居民團結一心、艱苦奮斗,成為驅動社會共同體不斷進步的強大引擎。
(四)生活空間融合
相對集中且穩定的活動空間,能夠為個體之間建立緊密的人際關系提供有力支撐,進而顯著增強共同體的凝聚力。單位社區通常以單位為核心進行集中布局,其社區居民的生活空間呈現出高度的集聚特征。在單位社區這一共同體中,居民的社會身份、文化背景高度相似,經濟水平也較為接近。他們擁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對社區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自然而然地構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共同體。社區內部強調信任與合作,對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和理解程度也被置于突出位置。“業緣”與“地緣”的緊密聯系,不僅有力促進了社區成員之間融洽的社會關系,更為共同體意識在單位社區的發揚光大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維度
(一)有助于激發社區經濟活力
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對社區經濟發展有較明顯的積極作用。社區共同體意識能喚醒社區居民間的合作意識。一個完整的社區就是一種利益共同體,當居民產生社區共同體意識之后,居民就會向社區尋求依靠。只有依靠社區大家庭,人們才可以在彼此共享資源,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共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互相介紹客戶資源、銷售渠道、市場信息等等。所以產生社區共同體意識的人們,在通過自己的發展帶動他人共同發展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力量來促進社區經濟增長,從而使更多的地方企業吸引并參與進來,同時也會把企業的一些員工留在這里,在社區周圍聚集成一個小社區,其所有成員的日常工作都需要在社區內完成,又增加了當地的消費量。另外,如果在此期間形成了穩定的、持續的經濟聯系網絡后,還有利于帶動社區內部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工作。筑牢社區共同體意識有助于社區實現內部資源優化配置、外部資源有效引入,使內外部資源有效流動成為社區經濟發展的“雙引擎”,為社區經濟良性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二)有助于夯實基層治理根基
社區共同體意識構建對于提高居民素質水平與優化基層治理意義重大。在治理末稍提質增效中,共同體意識就是“發動機”,而打造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重要路徑就是通過社區共同體意識構建來提高居民素質水平,在社區中實現民主協商,大家都有很強的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都很關心公共事物并且具有很高的責任感;另一方面,打造共同體意識可以優化基層治理,共同體意識的打造讓居民有很強的積極性去參與到社區事務之中,能充分行使自身的民主權利,作為社區公共事務的直接參與者能夠更加真實地表達本社區所需要什么,并提出現階段對社區發展很有價值的意見建議,以此來不斷推進社區治理體系更加精細、科學,把我國基層治理的地基打得更加扎實。
(三)有助于推動和諧社區文化的形成
社區共同體意識是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保證。而社區文化是社會文化一部分,沒有了人們社區共同體意識的驅動就不可能產生和發展社區和諧文化。社區共同體意識把每一個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社區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在這個大團結的大環境下自然會根植出價值追求向上向善的標尺。為了使當下居民存在巨大流動性的情況下增進相互了解和認識,要在建立社區共同體意識基礎上增進同化作用,消弭隔閡,從而達到打造社區和諧文化的這一目標。
三、基于單位制的社區共同體意識構建實踐路徑
(一)建強黨建引領的社區工作隊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社區黨組織是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引領力量。由于單位社區處于社會化轉型的關鍵階段,黨組織在提升社區共同體意識時要精準施策。一是黨員同志應主動與居民加強聯系,提升居民對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水平。社區廣大黨員應成為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力量,在溝通中為居民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形成“由點及面”的動員效果。二是社區“兩委”應主動與社區所屬單位做好承接工作,在雙方交流與合作中提升互動的有效性,共同促進社區共同體意識在社區中落地生根。三是社區黨組織要與社區各方加強協作,廣泛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夯實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根基。
(二)維護各類居民的公共參與權益,有效推動社區共同體形成
保障社區各類居民的公共權益,是推動社區共同體形成的現實基礎。在單位社區社會化的過程中,居民權益的管理主體從單位轉變為社區,這標志著社區新的共同體形式的形成。社區公共權益作為居民共同利益的核心,對各類居民的生活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是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因素。社區管理者應切實保障各類居民的權益,積極引導社區成員通過集體協商與共同決策等方式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使居民在參與中不斷提升公共意識,從而自覺地將自身利益與社區共同體利益統一起來。社區管理者要讓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社區共同體的溫暖與力量,進而持續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推動社區共同體的形成。
(三)引導居民明晰社區共同體意識,促進單位社區和諧發展
明晰的社區共同體意識是構建社區共同體的先導條件。在“共治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背景下,引導居民樹立社區共同體意識,對于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社會,鄰里關系往往較為疏離,而社區共同體意識能夠有效打破這種隔閡。社區共同體意識是居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基礎,能夠使居民從“個體”轉變為“共同體”的一員,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因此,要引導居民明確社區共同體意識,形成和諧的鄰里關系,這不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還能為社區的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
(四)創新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方式,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當前,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大環境下,社區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居民足不出戶就能獲取外界信息,居民疏離于社區的共同體生活之外,社區人際關系“沙漠化”。社區工作隊伍需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以數智化技術賦能社區共同體意識構建工作。社區管理者應充分利用熱門新媒體平臺,將抽象、深奧的理論通過生動立體的視聽媒介表達出來。通過平臺的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功能,加強與居民的線上交流,做好思想引導。居民之間持續互動的實踐及由此而來的公共精神,是構建城市社區共同體最為關鍵的能動因素。[3因此,社區工作者應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社區集體活動,引導居民在親身參與中將社區共同體意識深植于心、踐行于行。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舉措。單位社區居民的優良集體協作精神對當下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具有借鑒意義,可為我們營造更好的社區環境提供指導。我們應加強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構建,使之成為托舉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動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宋銀桂,張漫憶.黨的根本宗旨對傳統“民本”思想的超越及其新時代意義[I].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4(06):9-16+136.
[3]王倩.社區教育賦能社區公共精神培育的邏輯與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3,(06):27-34.
基金項目: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項目名稱:高校思政課教學與黨建協同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4xshf01)
作者簡介:
王思慧(1998.11-),女,漢族,長治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王冬冬(1974.11-),男,漢族,翼城人,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