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從歷史上講同“漢民族自古以來,只以文化之異同辨華夏,不以血統之差異歧視他族”[有著極大的關系。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自覺,便植根于這千百年來的自發形成,具有“民族共同體自覺和民族現代性自覺合二為一”[2的特點。具體到微觀層面,由于各個地區的民族成分、文化氛圍、社會組織均有所不同,故而在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近代化建構時應當對各個地方的特殊性有足夠的關注。本文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對民國初年蘭州回教勸學所的成立、運作及歷史意義等展開論述,探討蘭州回教勸學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一、興辦近代教育的共識
近代甘肅回族政治勢力起于同治元年 (1862年)的馬占鰲起義,之后不斷發展壯大,到辛亥革命后正式成為甘肅地區政局的主導力量之一。興辦近代教育、提升回族民眾的文化素質和民族認同感是以馬福祥等為核心人物的蘭州回族上層人士的共識。他們希望通過教育,使回族青年接受現代知識,開闊眼界,增進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這一共識的形成,為蘭州回教勸學所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續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馬鄰翼和蔡大愚是近代回族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二人早年都曾赴日留學,且都為同盟會會員,歸國后在教育領域十分活躍。1912年,馬鄰翼任甘肅提學使后,邀請蔡大愚入甘。蔡大愚到蘭后,“在甘肅法政學校公務之余,全力主持勸學所的工作”。
二、勸學所的創建
蘭州回教勸學所成立于1913年,是蘭州回民教育普及機關,在創辦伊始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活力和社會影響力。其主持開設的清真高小和第四初小在新中國成立后合并為清華小學,至今仍為蘭州的教育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勸學所的成立
1913年5月12日,由馬鄰翼提出、提督馬安良支持,蘭州回教勸學所正式成立。勸學所并非直接開展教育活動的學校,而是辦理回族教育的機關4,它實際上是一個致力于開辦學校、興辦教育的社團組織,下設高等小學1所,初等小學4所。勸學所內設所長、文牌、會計等職務,附屬學校設校長、教員職位。蔡大愚作為勸學所負責人,提出“啟新知”與“養特性”并列,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貢獻社會,強盛國家。而身為一省學政負責人的馬鄰翼,則提出了“興教育、固團體、回漢親慕”的辦學宗旨。由此可見,馬、蔡二人不僅深刻認識到了教育對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而且積極實踐。
(二)勸學所的經費
勸學所開辦之初,收到白銀四百六十兩的資助金。這一筆資金無疑對勸學所的成功開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畢竟只是一種一次性款項,并不能作為勸學所長期的經濟來源。根據《蘭州教育史話》記載,勸學所開辦之初的經常性資金來源主要為四方面:(1)從當地運輸、屠宰等行業中抽取一定的稅收;(2)將蘭州已經停辦的兩處清代義學的余留經費撥作經費;(3)在黃河渡口收筏捐;(4)每月由財政廳補助200余元。[5]
勸學所的經常性資金來源并非僅有此四項。1914年,蘭州西關清真寺曾修建房屋數十間,并在竣工后將其中部分“樓房鋪面”“轉無用為有用于學校”。勸學所在之后的幾十年里通過收取這些房屋的租金以保障其正常運行。這些經常性款項的收入,使得勸學所所辦學校擁有相對充足的教育經費,故而“師資質量較高,教師待遇優于一般小學”。
勸學所還為畢業于其下轄學校且擁有深造意愿的學生提供資助,這筆資助款項不占用勸學所的經常性資金,從馬福祥主持募捐的5500元資助基金中支出。這筆資助基金在馬繼祖擔任勸學所所長任內因管理不善而喪失本金。馬福祥得知后便通過在青銅峽設卡對過往皮筏收稅的辦法,重新為這筆基金提供了資金來源。馬福祥和勸學所之間的互動,再一次說明甘肅近代回族政治勢力上層對近代甘肅回民教育的支持與幫助。
(三)勸學所的學生
勸學所下轄學校的學生不拘泥于蘭州回民,還吸引了臨夏、康樂、東鄉等地的回族學生,這同勸學所的教學質量和整體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馬廷秀回憶道:“我考入高等小學,入學之初,每個學生發給白色制服一套,領章上綴有清真二字。當時一般學校尚無此種服裝。引起社會上的驚奇與羨慕,被目為當時的新型小學。”經濟狀況良好還體現在學校對貧困學生的經濟補助上,“學校對學習成績優異、家庭清寒者,每月都給以補助。我的學習成績是好的,所以每月能領到三兩銀子的官費補助。”這很好地說明了回族上層精英群體為普及回民教育、推廣民族團結理念所做出的努力。同時,勸學所所設學校并不排斥漢族學生入校學習,這給回漢之間加深互相了解,消弭彼此誤會提供了平臺。
(四)勸學所的教學
勸學所開設課程所用教材,均為教育部統一審定。在這一版教材中關于中國的民族有這樣的表述,“我中華民族本部多漢人,苗瑤各土司雜居期間。西北各地,則為滿蒙回藏諸民族所居,同在一國之中,休戚相通,誼屬兄弟。今民國建立,凡我民族,不問何種何教,權利義務皆屬平等,無所軒輕。利害與共,痛癢相關,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8教材明確打出各族平等的旗幟,最終將落腳點放在了希望各族學生“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上。勸學所能夠接受這一觀點并為學生傳授,更能說明“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的觀念已經在回族上層精英群體中達成了共識,而開設勸學所普及回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一共識傳播開去,從而使更多的回族青少年接受并內化之。
倘若退一步來說,使用教育部審定的教材是教育行政體系內部的規定動作。那么下面這一事件將進一步說明“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的觀念在回族上層精英群體中所達成的共識。1914年,日本派間諜“川村狂堂”前往西北挑唆民族關系。其到達蘭州后,冒充穆斯林,出入促進會,以“民國雖已成立,但回民生活依然如故,代議機關無回教名額,地方官吏不用回教”為借口,策動回族獨立。川村所言并非當時的現實情況,與事實不符的煽動言論也沒有引起多大的事端。時任勸學所所長蔡大愚考慮到“國基甫定,國勢凌弱,恐引起國際爭端”,并未采取措施,但在課堂上布置了《論身與國家之關系》的作文題目,以激發學生對個人與國家間關系的思考。[466這一作文題目的布置,實際上是對“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這一觀念的進一步闡釋與實踐。
三、勸學所創建的歷史意義
蘭州回教勸學所的創建,主要有三種力量在背后產生作用。即作為地方政治主導力量的甘肅回族政治勢力、作為勸學所經辦人的新型回族知識分子、作為受益對象的底層回漢民眾。這三種力量在參與蘭州回教勸學所運轉過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最終都指向了“民族團結”與“共同建設”。據統計,整個民國時期,從勸學所畢業的學生共計19565人。9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員楊靜仁同志、長期擔任民國寧夏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的海濤、在1949年簽訂《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議》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的馬廷秀等。事實上,從勸學所畢業的學生為甘肅地方建設、西北地區教育與民族關系、抗日戰爭和新中國的成立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蘭州回教勸學所的創建提供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的平臺。勸學所下設學校回漢兼收,并無差異。“馬廷秀一代”在青少年時期已經習慣于回族與漢族坐在同一屋檐下接受教育。這同既往回族民眾普遍接受經堂教育、漢族民眾普遍接受私塾教育的分野有著很大的不同,事實上重新塑造了民國以來蘭州地區回族民眾對于青少年時期的集體性記憶。
蘭州回教勸學所的教學活動凝聚了民族共同體認知。勸學所通過“公民訓練、國語、算術、社會、自然、衛生、體育、勞作、美術、音樂”[1]等課程的具體教學凝結了共同認知。這個共同認知其實是第二代回族知識分子的普遍共識,那便是“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而從開設的“公民訓練”一科里我們能夠看出,勸學所已經開始注意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愛國精神。最終,這一批以“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為共同認知的青年在國民政府正式開始西北開發后,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乃至于新中國成立后,都在用各自的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結語
晚清以降,外患與內亂并行,以馬福祥為代表的甘肅回教上層分子更加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他們與受新學影響較深的新型回族知識分子一起,運用教育手段將“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的共識,拓展到整個回漢群體中。這一理念經由回族新型知識分子以勸學所為平臺,通過教育或宣傳的形式向回漢民眾進行普及,最終培養出一批擁有“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理念的青年人。這一代人在西北開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后,都用各自的行動踐行著“民族團結”四個大字。由此能夠得出結論,蘭州回教勸學所對蘭州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譚其驤.長水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76.
[2]高翠蓮.清末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3]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68.
[4]馬廷秀.百年見聞錄[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101.
[5]南戰軍.蘭州教育史話(上)[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9:189.
[6]薛仰敬.蘭州古今碑刻[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332.
[7]達吾.四十年慷慨麗歌—一蘭州回教勸學所與民國年間蘭州回民教育 [J].回族文學,2005(1):53-57.
[8]鄭大華.“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形成[J].近代史研究,2014(04):4-9.
[9]崔明.少數民族民間組織發展研究一一以民國甘肅回族教育促進會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2.
[10]蘭州市志編纂委員會.蘭州市志·教育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106.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廳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專項研究課題,項目名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的創新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091936052346)
作者簡介:
劉月蘭(1982.09-),女,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歷史與中學歷史教育研究;
翟冠博(2000.05-),男,漢族,陜西洋縣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