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四川珙縣苗族織布技藝成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而關于織布技藝的研究目前是一片空白領域。面對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自身不再被需要的情況,織布技藝工藝已經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織布工藝所蘊含的形式和功能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織布技藝作為苗族人民生產生活的產物,凝聚著苗族人民對于生活的感悟,也是苗族生產生活的符號象征,這種符號象征是苗族人民的記憶內容,織布的記憶內容和社會環境共同塑造和重構了珙縣苗族人民的集體記憶,這種集體記憶在不斷重構過去以滿足當下,同時也在不斷地強化著珙縣苗族人民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
一、珙縣苗族織布工藝的概述
珙縣位于四川省宜賓市,是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珙縣苗族織布工藝是當地重要的傳統手工藝,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該技藝以天然纖維為原料,采用傳統手工紡織技術,織造出紋樣獨特、質地優良的布料,既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又承載著苗族的文化記憶和審美表達。關于珙縣苗族織布工藝的歷史可追至明清時期,其伴隨苗族的遷徙傳入四川。由于珙縣地處山區,交通相對閉塞,使得這一傳統技藝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至今,織布技術不僅用于制作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還在婚喪嫁娶、節慶祭祀等場合扮演重要角色。而苗族麻紡織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宋代,范曄(宋)著的《后漢書》對苗族先民長沙蠻、武凌蠻有這樣的描述:“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文中的“織績木皮,染以草實”,織就是紡織,績就是績麻,木皮就是麻。珙縣苗族人民以麻為原材料,經歷紡紗、練染、漿紗、織布等多項程序,每一個步驟都有其獨特的技巧和藝術要求。珙縣苗族織布工藝不僅是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苗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包含了苗族的歷史、信仰、審美和智慧,更是苗族民間生活的重要記憶。
二、織布技藝的表現形式
(一)織布材料:以麻為主要材料
麻是苗族織布技藝的主要原材料。古文獻有記載:《詩經·陳風·東門之池》曾有道:“東門之池,可以區纻。”[2根據考古文獻和出土文物,我國最早采用的紡織材料主要是麻與葛纖維。相較于其他織布的民族而言,珙縣苗族織布技藝是以麻作為原料,通過績麻紡織成麻布,縫制麻布鞋襪衣裙,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和審美情緒。正如拉策爾地理環境論的觀點:人類的行為和思維是由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決定的。過去珙縣人民因戰爭沖突,避居到高山峽谷地帶。山區海拔較高,氣候寒涼,土地貧瘠,在此環境下不適合種植棉花和養蠶繅絲,珙縣苗族人民便開始種植苧麻。環境條件限制了珙縣苗族的織布方式,但也造就了珙縣苗族織布技藝的獨特形式,苗族的麻紡織經濟是苗族遷徙流動生產生活的產物,是苗族為適應社會、適應特殊地理環境而做出的適應性選擇。
(二)呈現形式:織布與蠟染相結合
麻布是珙縣苗族人民衣著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珙縣苗族人民將麻布與蠟染相結合,使得麻布更加具有藝術性。苗族蠟染技藝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技藝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珙縣志》記載:“羅渡苗民取蠟熔而繪于布,染后煮布洗蠟,成蠟染裙”。3織布與蠟染的結合是一種傳統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將紡織和染色技術相結合,創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圖案和紋理,是珙縣苗族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織成的麻布與蠟染相結合的作品可以用于各種用途,包括服裝、家居裝飾、藝術品和禮品等。織布與蠟染的結合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記憶。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將織物和染色技術相互融合,呈現出一種精美而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
(三)傳承方式:單一向下的男織
據相關資料報道,非遺傳承人存在地區年齡與性別分布不匹配的現象,從傳承人的性別來看,在國家公布的前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中,男性占比要高于女性,此現象可能與我國在傳統手工業社會時期沿襲襲來的傳男不傳女的家庭傳承模式有關。在此次調研中,通過對傳承人的訪談得知,織布技藝的三代傳承人都是男性,且代與代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珙縣苗族織布技藝傳承的是男性,這與我們普遍認知里的男耕女織的社會現象相反,男織的傳承模式也賦予了苗族織布技藝新的形式。
(四)生產單位:以家庭為單位
家織布符合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模式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農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與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是分不開的。珙縣苗族織布技藝也以家庭為單位,栽種收割多由婦女負責,這也是獨屬于珙縣苗族人家的勞作精神。在訪談中,傳承人也說到:“之前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織布機,每家每戶都會自己織布。但是現在時代好了,大家幾乎都不自己織布了,都開始用工廠制作的棉布了。”織布技藝被遺棄在時代的記憶里甚至逐漸消失。在過去的社會生活結構中,織布被打上了家庭的烙印,這種烙印一直在不斷的塑造著珙縣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三、功能視閾下織布技藝的價值研究
文化的功能主義理論強調,文化是一個整體,任何文化現象都應置于文化整體中去考察。4任何文化的產生都有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在馬林諾夫斯基看來,文化的產生來自于人類的需求,文化產生一定的功能。苗族織布技藝的產生正是來自于苗族人民對衣的需求,在此需求下形成了織布的文化體系,發揮著一系列的功能,建設著苗族人民美好和諧的社會生活。
(一)吃苦耐勞譜寫苗族精神底色
珙縣苗族織布技藝代表的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追求,所蘊含的是過去四川珙縣苗族人民勤勞智慧、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通過織布技藝人們可以感受到過去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織布時的每一步穿梭動作都是在織寫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織布和蠟染的完美結合,體現的是苗族人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于美的追求和智慧的傳承,每一個服飾作品都能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特點和歷史背景。苗族織布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本民族的文化記憶與特征,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民族精神,是苗族世代相傳的文化思想精華,包含著苗族的價值觀念、心理情感等群體意識和精神,是苗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正是這些民族精神一直推動苗族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地實現社會現代化,建設苗族人民的精神家園、民族家園,形成民族團結和諧的社會局面。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構造
苗族珙縣織布技藝不僅是一種傳統手工藝,更蘊含著苗族人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態智慧。織布的生產過程中體現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苧麻作為原材料來源于自然;麻布的織造過程也得看天說話;紡線、織布多在農閑時節進行。苗族珙縣織布技藝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織”的自然規律,避免過度勞作破壞生態平衡。其次,織布技藝是需要時間的,屬于手工慢造,不同于工業化紡織,傳統織布依賴人力不消耗自然能源,減少對環境的負擔。珙縣織布技藝的取材和制作過程都與自然緊密聯系,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與自然保持著和諧與統一。在農村傳統手工藝生產中,自然和諧、物我合一、實用美觀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民間體現。織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織布技藝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習慣、民族心理和情感記憶密不可分。織布面向大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相伴民生的質樸情。
(三)強化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
織布工藝具有社會集體行動的功能。織布工藝使社會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積聚成為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四川省珙縣苗族織布技藝是珙縣苗族獨有的手工藝文化,民族成員都掌握了當地的共同文化,認同了本民族的價值觀,并有效地融入了族群。珙縣苗族織布技藝反映和表現了珙縣苗族共同心理結構、思維習慣、生活風俗等內容,規范著本民族的群體生活方式、思想價值取向,能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共識和認同。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和諧價值,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要加強文化認同感。因此,傳統工藝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為促進民族文化自信及建設和諧社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苗族織布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取、展示、宣揚苗族織布技藝蘊含的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將極大的促進苗族社會的建設,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助力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集體記憶建構民族身份
傳統手工技藝品的存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傳承的象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是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概念,由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指在一個群體里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于人們的意愿或者時代的洗禮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志性的元素5。苗族織布技藝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傳遞了苗族的歷史和文化,而且也是苗族身份和社會習俗的重要標志,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這種集體記憶的心理強化了他們對本民族的認同,促進了群體內部的凝聚和穩定。同時,織布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提升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依據,是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是民族特質、民族性格的體現。
四、結語
四川珙縣苗族織布技藝展現了當地苗族人民過去的生活記憶,是四川珙縣苗族人民民族文化的載體,是苗族歷史的凝聚。它體現著苗族人民勤勞智慧、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蘊含著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維持著社會秩序的穩定,凝聚著民族社會。總的來說,珙縣苗族織布工藝在珙縣苗族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功能,盡管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織布技藝的生存空間正在被逐漸壓縮,但珙縣苗族織布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值得深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民族學會苗學研究委員會.苗族的遷徙與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羅度.珙縣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4]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30.
[5]白金.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的符號學再闡釋[J].現代外國哲學,2021,(02):228-241.
基金項目:四川文化藝術學院2024年校級科研項目,項目名稱:四川珙縣苗族織布技藝的傳承與保護研究(項目編號:CWYB202423)
作者簡介:吳宇婷(1996.10-),女,漢族,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現代化、文化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