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早受中原文明的影響過渡到城市生活的游牧民族之一,回鶻人充分利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理優勢,廣泛吸納當時世界先進的文化成果,以來源于中原地區的中華文化為根基,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回鶻文化。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回鶻文歷法文獻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在古代西域傳播與發展的依據,也是具有包容性和先進性回鶻文化的精粹。
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現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回鶻文歷法文獻中體現的中華文化因素是了然可見的,這是包括回鶻人在內的古代西域各民族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吸取營養并傳遞中華優秀文化的有力證據。在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回鶻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而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中原文化對回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刻的。從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回鶻文歷法文獻可知,從隋唐時代起,回鶻人就開始使用與本民族文化成就相結合的中原歷法,并加以創新和發展,形成了多元性和唯一性的回鶻歷法。
1936年,德國中國學家沃·愛德哈德(VonWolframEberhard)和土耳其語言學家熱西德·拉赫麻提·阿拉特(ResidRahmetiArat)曾在普魯士國家科學院論著第12號中發表的《吐魯番回鶻語文獻》第七卷中,對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回鶻文歷法文獻進行了比較完整的研究。學者們對德國皇家普魯士吐魯番探險隊在我國新疆吐魯番地區的高昌、交河、勝金、木頭溝等地進行的四次考察中發現的58件回鶻文歷法文獻的紙張尺寸、頁數、字體行數以及生成和來源特點進行詳細地闡述,并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拉丁字母轉寫和德語翻譯。此外,他們對文獻中出現的特殊詞、借詞和符號進行了文獻學和語言學角度的注釋。愛德哈德和阿拉特在學術著作中研究刊布的這些文獻,除一部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之外,其中大部分現收藏在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科學院吐魯番研究所和德國柏林的亞洲美術館(原柏林印度美術館)等地。根據文獻的回鶻文草書體和半草書體書寫特點可以推斷,這些文獻的成書年代很可能為10-14世紀。
從回鶻文歷法和占卜文獻的內容來看,這些文獻中出現源于中原地區的十二屬相歷法、年號紀年法、五行與十二生肖相結合的歷法、與“建除十二神”與十二地支或十二屬相配合使用的歷法等。本文對回鶻文歷法文獻中出現的來源于中原地區的各類歷法因素進行簡要分析,并以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回鶻文歷法文獻的內容為依據,對回鶻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和回鶻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進行細致地論述。
一、回鶻文十二屬相歷法有關的文獻
在中原地區十二生肖歷法的基礎上,回鶻人根據自己的地理環境特點和生產、生活的需要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一個月分成三十日,三個月為一季,用以指導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例如:
(一)回鶻文十二生肖歷法中的年
鼠年牛年虎年免年龍年蛇年
馬年 十二種動物名稱本無關聯,只是到了公元前后,中原人們羊年 才開始把每個地支配上一個動物名稱,組成子鼠,五牛,猴年 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雞年 狗,亥豬,使干支年支與生肖年支緊密結合在一起。以下狗年 是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回鶻文干支紀年法文獻的內容豬年 與結構特點:
(二)回鶻文十二生肖歷法中的日季節
(一)回鶻文歷法文獻中出現的十天干符號名稱
春季的三個月 Sipqan (十干) 夏季的三個月 qap (甲) 秋季的三個月 ir (乙) 冬季的三個月 ping (丙)
(三)回鶻文十二生肖歷法中的日
ting(?。?bu (戊) ki (己) king (庚) sin (辛) im (壬) kui (癸)
鼠日牛日虎日兔日龍日蛇日馬日羊日猴日雞日狗日豬日(2)回鶻文歷法文獻中出現的“建除滿”符號名稱kincumani (建除滿)kin (建)uu (除)man (滿)
(四)回鶻文十二生肖歷法中的時辰
(3)回鶻文歷法文獻中出現的“十二地支”符號名稱
鼠時辰 牛時辰 馬時辰 猴時辰 pii (平) ti (定) cip (執) pa (破) kuu (危) i(成) siu (收) qay (開) pi (閉)
從回鶻文十二生肖歷法的內容與結構特點來看,這些歷法與中原地區十二生肖歷法有很大的一致性,它們很可能是通過意譯方式傳入回鶻,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多元性和獨特性相互融合特點的回鶻十二生肖西域歷法。
二、回鶻文干支紀年法
(4)回鶻文歷法文獻中出現的“建除滿”“十二地支”和“十天干”符號名稱的音譯與意譯對照表
干支紀年法是起源于中國中原地區最古老的歷法之一,它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組成,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輪流循環搭配,可組成“六十花甲”。其中的十二地支與
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
從文獻記載的回鶻文歷法符號的音譯和詞義對應關系來看,10-14世紀(回鶻文歷法文獻被抄錄的時期)的回鶻不僅對中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對漢語的精通程度也頗高,不僅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用中原歷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并以歷法為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因子傳播到西域各民族中,促進了各民族古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形成多元性、包容性的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年號紀年法回鶻文歷法文獻
年號紀年法是我國封建社會帝王時期紀年法的一種形式,興起于漢武帝時,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一直沿襲至民國時期。
至治元年延祐四年延祐五年延祐六年延祐七年
年號紀年法回鶻文歷法文獻是德國皇家普魯士吐魯番探險隊在我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第一次考察活動時發現的編號為U497(T.Ia561)的表格式雕版印本殘片,由正反面42行回鶻文字組成,現藏于德國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吐魯番研究所。文獻中提及了元朝的“至順”“天歷”“泰定”“至治”“延祐”等五位皇帝的年號,依據這些年號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確定這些歷法文獻抄寫的時間是公元1314年到公元1333年之間。
至順二年至順三年至順元年天歷二年天歷元年泰定三年泰定四年至治二年至治三年
cisun是漢語“至順”的譯音,指我國元朝時元文宗圖帖睦爾的年號(元年:1330年-1333年)。文獻中出現的至順三年,壬猴年為公元1332年;至順二年,辛羊年為公元1331年;至順元年,庚馬年為公元1330年。tinli是漢語“天歷”的譯音,指元朝時元文宗圖帖睦爾的年號(元年:1328年9月-1330年5月),文獻中出現的天歷二年,己蛇年即公元1329年;天歷元年,戊龍年即公元1328年。taiting是漢語“泰定”的譯音,指元朝時的泰定帝也是孫鐵木兒的年號(元年:1324年-1328年2月);獻中出現的泰定四年丁兔年是公元1327年,泰定三年丙虎年是公元1326年;i是漢語“至治”之音譯,指的是元朝時元英宗碩德八刺的年號(元年:1321年-1323年2月),獻中出現的至治元年辛雞年是公元1321年,至治二年壬狗年是公元1322年,至治三年癸豬年是公元1323年。yiuyio是漢語“延祐”之音譯,指的是元朝時元仁宗的年號(元年:1314年一1320年),獻中出現的延祐四年丁蛇年是公元1317年,延祐五年戊馬年是公元1318年,延祐六年己羊年是公元1319年,延祐七年庚猴年是公元1320年。
四、結語
我國古代中華民族成員之一的回鶻人,同我國古代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各民族一樣,也是一個熱愛中華文化和中華大家庭的民族?;佞X人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與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交融,創造了兼容并蓄、多元多樣的回鶻文化,為豐富和完善中華文化寶庫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與中央王朝政治、經濟和人文聯系的加強,回鶻的社會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了中原地區的影響,在與中原地區頻繁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回鶻人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原文化的魅力,加之回鶻王室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中原文化開始大規模傳入回鶻人當中。這些因素就促進了回鶻人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他們從不定居轉向半定居?;佞X在迅速改變文化結構的基礎上,特別是接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基礎上迅速改變自身文化結構,依靠獨特的地理優勢成功吸收來自多方的先進文化,形成了多種文明兼收并蓄、兼收并存的文化新特征。
通過對歷代出土于敦煌、吐魯番等地的歷法文獻內容分析可知,古代回鶻的歷法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是中原與西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產物。來源于中原的十二生肖歷法、干支紀年法、建除滿歷法和年號紀年法在回鶻文獻中的出現可以充分說明,古代回鶻文化是根植和成長于中華文化沃土的一個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兼容并包了中原文化因素的回鶻文歷法文獻,是回鶻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是回鶻與中原地區人民關系密切、友好的史證。對回鶻文歷法文獻進行系統的研究,為理解回鶻與中央政權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研究提供寶貴的物質依據。為了全面的理解古代回鶻人與中原王朝之間的交流融合,我們必須對古代回鶻文歷法文獻進行詳細地研究。
回鶻所認同的國學,是最深層的一種認同。正因為他們正確解決了文化認同問題,才造就了以中原和西域文化為基礎、融匯東西方文化、多元包容的回鶻文化,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佞X文歷法文獻體現的是綻放光彩的中華文化立場,它秉承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思想。古代回鶻人依靠地理優勢成功吸收了東西方先進文化因素,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身。在唐宋元時期,回鶻文化受益于中國“大一統”政治格局和“絲綢之路”開放環境的影響,進入興盛階段。這個時期回鶻人在中華文化和當時世界各國文化的溝通與往來中發揮了橋梁的作用,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創造性地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髓,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先進文化的傳播立下汗馬功勞。回鶻文歷法文獻的內容告訴我們,回鶻文化的形成、繁榮、發展都不可能脫離中華文化的母體,當時的回鶻文化是在中華文化沃土中汲取營養的基礎上,在與周邊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它之所以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因為它破除了狹隘保守的思想,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對待了回鶻文化之外的文化,把自身文化當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自覺融入到了中華文化中。
總之,包括回鶻歷法文化在內的從古至今的西域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回鶻文化之所以得到高度發展,是因為它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基因,它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鑒中走向繁榮和發展。從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任何一個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文化都不能脫離中華文明沃土,只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以歷史文獻為依據正確對待歷史,在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的基礎上,挖掘出古文獻中的先進因素,為中華先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及文化潤疆事業的發展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黃文弼.《吐魯番考古記》[M].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4:106.
[2]彭金章,王建軍,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三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55-156.
[3]榮新江.《黃文弼所獲西域文獻論集》[M].科學出版社,2013:177-181+182-206.
[4]萬剛.《中國古典文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6-45.
[5]謝罡.金木水火土華夏民族的自然圖騰[].西南航空雜志,2011,(10):36-40.
[6]徐仁吉.說說農歷閏月的科學[I].知識就是力量,2012,(5):53.
[7]楊富學.維吾爾族歷法初探[J].新疆大學學報,1988,(2):63-67.
[8]楊富學.《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M].北京: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258-262
[9]楊富學.敦煌吐魯番文獻所見回鶻古代歷法[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4(4):118-123.
[10]張鐵山.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回鶻文文獻過眼記[J].敦煌研究,2003(1):94-99.
基金項目:202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究蒲袠I務費科研項目“漢一回鶻文對照文獻的整理研究”。項目名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項目編號:XJEDU2022P083)。
作者簡介:木沙江·艾力(1986.9-),男,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域-中亞文獻的語文學、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