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一種關系。正常合理的人類交往能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而扭曲的人類交往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物質水平極大提高的同時,精神交往卻陷入了困境。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尤根·哈貝馬斯針對這種現象作深入思考,找到了解決方法。
一、時代土壤與理論源流
(一)時代背景孕育理論萌芽
20世紀60年代,在新科技革命影響下,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空前巨變。正如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其后工業社會理論中所說,二戰結束后,隨著原先被應用于軍事工業的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等技術被應用于民用工業,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與此同時,隨著物質生產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開始降低,社會產業分工中服務業的比重開始逐漸加大。這促使人們一改以往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開始以主體間交往的思維方式,嘗試在人際交往關系中認識他人、理解他人,探求和諧的人際關系,領悟生活世界的意義。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醞釀的。
(二)理論淵源鑄就思想根基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適應了西方哲學發展史上的語言學轉向,實現了對認識論哲學、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等的揚棄。
其一,這一理論提倡“主體間哲學”和交往理性。自啟蒙運動以來,重視理性就成為西方認識論哲學的傳統。然而,西方社會一直以來高揚的是以個人主體性為核心的理性。因此,在認識論哲學影響下,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等被限制在了主客體的思維框架內,理性思維的豐富內涵也被人為閹割了。在哈貝馬斯看來,理性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交往和思維活動中的根本原則和態度”[。但他所強調的理性并非高揚主體性為核心的理性。他認為,從以主體為中心的理性出發的傳統認識論哲學,對理性的批判僅僅停留在主客體關系范疇內,不可能實現對中心化主體的突破和超越,不可能實現對他人、自我、社會等的正確認識與理解,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自由。他認為,只有實現哲學范式的根本轉變,社會才能重新實現整合。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摒棄工具理性,建立一種將人當作交互主體的交往理性,構建主體間交往的哲學。
其二,這一理論適應了西方哲學發展史上的語言學轉向。很多學者認為這是西方哲學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語言在人類認知和社會交往中的核心作用凸顯出來。“哲學關注的對象從主客體關系或意識與存在的關系轉變為語言與世界的關系,語言問題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2]。哲學家們開始探究語言的意義何在、如何運用語言進行理解和交流、語言的本質是什么等問題。以狄爾泰、伽達默爾等為代表的詮釋學流派和由索緒爾開創的結構主義學派將語言視為理解的媒介的觀點深深啟發了哈貝馬斯。
其三,這一理論也受到阿多諾、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和韋伯的工具理性觀的影響。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指出,原本致力于通過理性和知識來使人們擺脫恐懼和迷信的啟蒙運動,終因其片面的工具理性而導致了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控制和束縛。而當工具理性被應用于社會管理時,又為統治者通過科學和技術手段全面控制社會提供了理論支撐。因此,揚棄工具理性,批判意識形態,就成為他們批判理論的核心話語。這正是哈貝馬斯建構其理論的話語主題。此外,哈貝馬斯說:“從理論的發展史來說,馬克斯·韋伯是我理論的出發點。”[3在韋伯看來,一方面,理性的覺醒擴張使人們開始擺脫封建束縛,運用文明方式來認識、理解和征服世界。另一方面,理性又偏激地將人類所有行為都納入工具理性框架中。于是,社會經濟、政治機構中產生出一種強大的異己力量,人的自由受到威脅,個性受到壓制,人們陷入無盡的價值沖突和道德分裂中。因此,他對以理性為重要標志的現代文明產生了悲觀情緒。而哈貝馬斯則克服了悲觀情緒,超越了認識論哲學思維,提出了交往理性。
二、理論展開的內在邏輯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主要探討人類社會的交往行為,強調通過交流和對話來達成共識。
(一)摒棄工具理性,崇尚交往理性
哈貝馬斯指出,人類社會行為主要包括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行為、遵循社會價值規范的規范調節行為、通過自我表現影響他者的戲劇行為和通過語言協商達成共識的交往行為。四類行為中,交往行為最具合理性。因為,一方面,交往行為同時涉及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覆蓋面更廣;另一方面,交往行為是一種言語行為,兼具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就是說,在交往活動中,言說者用語言來進行溝通時,必須保證聆聽者能通過他所使用的語言領會到言說者的意思;必須保證玲聽者所聽到的陳述是真實的、能夠分享給他人的知識;必須是發自內心表達其意思,使聆聽者能相信的話語;必須是在社會約定俗成的話語環境中方便聆聽者接受的正確話語。他特別指出,在不同的言語表達中,這四個有效性要求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二)人類社會二元結構出現問題
哈貝馬斯認為,系統和生活世界構成了人類社會。其中,系統是社會為保障其生存發展而從事物質再生產的體制機制,主要包括經濟和政治兩個系統,二者在目的合理性指導下以權力和貨幣為媒介運行著。而生活世界則主要承擔文化再生產、社會一體化和個性社會化功能。它體現的是交往合理性,以語言為媒體,提供價值觀、約定俗成的符號以及其他人類互動所需的要素,以交往行為的合理化為目標。他指出,系統中的人強調自身作為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統治,而生活世界中的人則強調在平等交往和協商對話基礎上活動。兩者相互規制、互利共生。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系統的獨立性卻增強,并開始侵入生活世界,導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4。這意味著,在人類社會運行過程中,系統不再受制于生活世界的約束,不僅幾近本能地在財富和權力的支配下運行著,還挑戰著生活世界在交往秩序和價值理念方面的權威,導致生活世界中的人喪失開展正常的經濟生活和對政府權力決策進行甄別的能力。
(三)借助普遍語用學和商談倫理學實現社會結構的重新整合
哈貝馬斯指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社會現代化發展演進的必然結果。要消除這種現象,就要重建系統與生活世界間的關系。一方面,要選擇恰當的語言即普遍語用學進行對話。他指出,普遍語用學以言語行為為研究對象,強調每個交往主體在參與文化再生產、社會整合、個體社會化等過程中要擺脫金錢和權力的約束,將平等自由的協商對話精神貫穿所有再生產過程,進而保證所有交往主體的愿望得到尊重、利益得到保護。另一方面,要遵循統一的規范即商談倫理學。他認為,實現交往行為合理化必須以人們普遍承認的規范標準即商談倫理學來指導。這一標準試圖克服傳統倫理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通過公共領域的對話來實現道德判斷的客觀普遍性。而這一標準得以實行是因為現代社會正處于道德發展的“后約定”時期,這一時期的人們出于理性已經建立了普遍的道德原則,并且能自覺接受這些原則的指導。
三、穿透現實的啟示之光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雖然顯露出時代與認知的局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中國式現代化前進的方向。
(一)站在邊界上的思考
首先,哈貝馬斯把社會交往行為僅僅歸結為言語行為的做法有待商榷。一般而言,交往既可以是寬領域的涉及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精神等領域的交往;也可以是多層次的涉及人們生產、生活、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的交往;也可以是涉及個人、民族、國家等交往主體的交往。由此可見,哈貝馬斯將內容豐富的“交往”僅僅視為精神交往,無疑會導致其無法找到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根源。其次,哈貝馬斯過分夸大了語言的作用。雖然語言作為主要媒介在人類開展社會交往、資料積累和信息交流等活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人類交往通常是在語言交往和非語言交往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語言交往的背后總有一個強大的非語言性物質的支持。第三,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太過理想化。它只假定了抽象的主體,并未考慮到不同利益主體、社會背景和內心意志等因素對于人們交往行為產生的影響。
(二)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啟示
當前,在交往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深化交往,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世界趨勢。如何妥善應對交往相關問題,已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正確處理國內、國際關系,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思路。
其一,從經濟發展來看,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雖然使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隨著以工具理性為指針的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物欲橫流、拜金主義、道德淪喪等已成為社會積弊。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啟示我們,可以通過明確和規范市場多元主體的權利和責任,重塑市場經濟的秩序與規則;構建全新的公平交往體系;運用行政措施特別是法律手段等途徑來約束市場經濟,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其二,從政治建設來看,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啟示我們,要讓政府、權力機構保證人民的參政議政權,廣泛聽取人民意見,建立完善的監督建議機制,使群眾意見順暢表達,保證社會利益最公平、最大化惠及群眾。第三,從社會建設來看,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其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不與他人交往的人不能稱其為真正的“人”。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啟示我們,要推動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良性互動與健康發展,應妥善處理好與交往對象之間互為主體的關系,相互給予、彼此奉獻,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第四,從對外關系來看,全球化浪潮下,促進持有不同宗教信仰、擁有不同生活方式、植根于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和國家間的合作共贏,避免民族和國家間沖突,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啟示我們,不同國家之間可以在堅持自我的前提下,秉持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原則,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實現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并不一定非要訴諸于使用強制手段。
四、結語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告訴我們,現代社會不同主體間的交往在從自在狀態向自為狀態轉變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他揭示了負面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決途徑。我們要堅持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正確客觀地看待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參考文獻:
[1]章國鋒.哈貝馬斯訪談錄[].外國文學評論,2000(1):37.
[2]張麗,張毅.淺析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邏輯進程[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1):15
[3]包亞明.現代性的地平線一一哈貝馬斯訪談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9.
[4]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244.
基金項目:武漢東湖學院2021年校青年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馬克思的技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21dhsk010)
作者簡介:
蘇曉珍(1986.11-),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余歡(1984.10-),男,漢族,湖北宜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