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中國結合國情、經濟、文化發展制定的新制度,該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和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存在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本質區別。該體制從理論到實踐,經過了多個時期的積極探索,每個時期的實踐經驗都為下階段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積極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過程,一方面,可以幫助人們系統了解該體制的國情適應性、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能夠積累理論論證經驗,為體制不斷優化、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可持續發展給予良好支撐。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探索(1949-1978年)
(一)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除極少數地區(如東北部分地區)外,全國大多數地區均面臨著市場經濟混亂、工業體系缺失、經濟基礎差等問題。因此,恢復國民經濟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重要任務之一。工業化建設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為加快工業化體系建設進程,中國借鑒和學習蘇聯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了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是國家根據資源存量,有計劃配置各地區資源,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中國依托該體制,將多數資源投放在基礎較為良好的東北地區,形成以東北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經濟模式,為國家發展提供可靠助力。
(二)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顯現
計劃經濟體制推行初期,極大程度加快了國民經濟恢復速度,但是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下,也暴露出較多弊端。例如,企業自身沒有自主管理權,生產任務均由國家制定,對市場需求、可創造經濟效益考量較少,這導致部分產品產能過剩,部分產品產能不足,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也降低了企業生產積極性,限制了社會經濟總體發展速度。另外,計劃經濟體制靈活性較差,無法適應市場經濟變化節奏,加劇了國家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不利于社會經濟結構穩定發展。
(三)對商品經濟的初步認識
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踐過程中,中國理論界和實踐部門對商品經濟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毛澤東在1958年就指出,商品生產不能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利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來發展經濟。這一認識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后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然而,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對商品經濟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在實踐中也未能充分發揮商品經濟的作用。
二、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體制改革探索(1978-1992年)
(一)改革開放的啟動與農村改革先行
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正式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整個改革的起點為農村,根據農村生產特征,推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制度,其強調農民自身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自主權,有效提升農民參與生產活動的主動性,加快了農業生產進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產品供應增加,農村市場開始活躍,為商品
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
在農村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逐步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活動的主要目標為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運營活動中,采取了增加自主權、推行承包經營制等策略,使國有企業活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對價格體制、流通體制等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逐步引入市場機制,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一經濟模式。這些改革措施使得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逐漸增強,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萌芽
在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理論界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研究也不斷深入。例如,鄧小平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理論從新角度論證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強調兩者并不是完全獨立的狀態,這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石。自此以后,學者們開始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特征、運行機制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逐漸萌芽。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論斷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1992-2002年)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
1992年1月18日一2月21日鄧小平南方談話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關鍵節點。談話再次強調了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對以往認識層面上的局限性問題進行了回答,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指導。同年,在黨的十四大上,對鄧小平南方談話進行延伸,正式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和目標。該體制的核心內容,是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兩者優勢得以發揮,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構建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年),基本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整個框架涉及多個領域,如企業制度、企業培育、市場發展、個人經濟收入、宏觀經濟調控、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為體制建設提供良好指導,也為市場轉型指明方向,成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重要助力。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實踐與成效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得到了較快發展;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逐步健全,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不斷提高。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國經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2002-2012年)
(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對外開放的深化
2001年,中國加入WTO(即世界貿易組織)后,正式加入經濟全球化行列。在此背景下,中國市場逐漸和國際市場接軌,產品市場也從最初的國內市場擴大到國際市場。在探索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中國不斷積累經驗,優化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透明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經濟高效發展的同時,衍生出較多的社會問題,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等,這些社會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將制約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在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依托科學發展觀,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速度,依托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的和諧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進入到這一階段的發展后期,中國將重心放在經濟體制改革上,使體制可以更加契合國情發展,滿足社會經濟健康發展要求。其他行業根據經濟體制改革方向,逐步調整發展模式,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生存力。例如,國有企業依托體制,將改革重心放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同時對現有經濟布局進行調整,以提升企業市場生存力和競爭力。
五、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2012年至今)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進一步確定市場在資源配置、政府職能發揮中的重要作用。這一論斷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為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全面推進改革,改革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3]。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
為了應對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2015年,黨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利用優化經濟結構的途徑,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發展目標,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使得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三)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征程
黨的二十大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由“七個聚焦”組成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和總布局,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在新時代,中國將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六、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特征與優勢
(一)特征:多元協同的制度設計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鮮明的制度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
市場決定性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價格機制、競爭機制激發經濟活力。
政府更好發揮作用:政府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領域履行職責,彌補市場失靈,維護公平競爭環境。
2.公有制主體地位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
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平等的市場競爭地位。
(二)優勢:制度創新的實踐成效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在實踐中不斷顯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
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相結合,既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又保持經濟總體穩定。例如,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強大的風險抵御能力
政府主導的金融監管體系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保障經濟安全。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
七、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產物,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先后經歷了多個時期,通過積極探索和實踐,最終形成了符合現階段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未來,中國還會結合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經濟發展趨勢,對現有經濟體制進行調整和優化,過程中還會積極借鑒先進理念,使用先進技術加快數據整合速度,以加快經濟體制優化速度,加快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程,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可靠助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2]顏鵬飛.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態的再認識[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04):30-37.
[3]林炎志.駕馭資本一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J].文化縱橫,2021(03):28-38.
作者簡介:
何瑾(1980.11-),女,回族,北京人,碩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國際商務;藍孝增(1982.10-),男,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