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及“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新質生產力對支撐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探究新質生產力如何重構人才需求,剖析產教融合和數智化轉型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影響,進而構建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撐。
一、新質生產力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新挑戰
新質生產力正深刻地重塑我國的人才結構,在科技創新、產業變革以及綠色發展的驅動之下,傳統人才結構正在經歷深刻的調整,呈現出新的特征與趨勢。人才結構正從“金字塔型”轉變為“橄欖型”,不但需要擅長尖端技術的高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能操作智能裝備、熟悉數字化流程的高技能人才,這種結構性的改變讓我國職業教育體系面臨新要求,所以要深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構建更加靈活、精準、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來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從理論淵源來講,新質生產力源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但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著重于創新驅動、數字引領、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代表著生產力發展的新形態與新趨向。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不同,在創新性、數字性、綠色性、協同性這四個維度上有著明顯特征,其中科技創新作為生產力發展的首要驅動力體現了創新性,而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度融入體現了數字性,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則體現了綠色性,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則體現了協同性,這些特征一起構建起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邏輯機理
勞動者是生產力各要素中最積極最能動的因素[1]高技能人才是重要的戰略人才,新質生產力驅動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質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數字化轉型深刻重塑著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智能化生產環境需要重構知識體系以構建起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知識結構,形成綠色發展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
(一)現實邏輯:技術變革驅動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各行各業內深度應用,使得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有了根本性變革,傳統技能型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用人需求2。產業數字化要求高技能人才必須具備數據分析能力,能熟練運用數字工具采集、分析、解讀海量數據以給生產決策提供支持;智能化生產重構了高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需要構建起跨學科學識體系,實現多學科知識深度融合;綠色化發展要求高技能人才具備綠色發展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能夠把優先考量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作為重要的職業價值取向,具備高效利用資源、減少廢棄物產生的實操本領以實現綠色發展。
表一高技能人才能力重構矩陣

(二)需求邏輯:產業鏈升級牽引高技能人才結構調整
產業鏈現代化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牽引作用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從非精準向精準轉變、人才培養內容由碎片化向系統化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由分散化向集成化轉變,高技能人才不但要掌握專業技能,而且要有產業鏈協同視野與系統性思維,人才培養按照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人才需求開展定向定崗培養,把產業鏈的先進技術、工藝和標準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3。新興產業集群推動高技能人才技能結構復合化、前沿化、創新化,形成“平臺 + 模塊 + 項目”的柔性培養模式4,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成為新興產業集群吸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綠色化轉型促使高技能人才培養在技能內容上由傳統技能向數字技能、綠色技能相融合迭代,在技能水平上由操作型向創新型、決策型迭代,在技能形態上由靜態掌握向動態學習迭代。這些變化促使“老技工 + 新技術”的人才培養和產業轉型形成良性互動,為傳統產業轉型提供了關鍵支撐。
(三)協同邏輯:多主體發力重塑高技能人才培養生態
高技能人才培養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的協同作用,構建積極的制度環境。政府承擔營造制度環境與提供公共服務的工作,而市場機制負責資源優化配置以及人才價值的科學評估,從而給高技能人才培養帶來更為科學、更有效的制度保障[5。產教融合構建高技能人才培養命運共同體,人才培養由傳統“分立發展”向“協同共生”轉變、“單一主體”向“多元協同”轉變、“靜態結構”向“動態調整”轉變,建立起以產業鏈、創新鏈為中心的教育生態系統,形成政府、企業、院校、行業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結構。推動實現教育評價由“單一標準”向“多元評價”轉變、“靜態評價”向“發展性評價”轉變、“單一激勵”向“綜合激勵”轉變,暢通職業發展通道,激發高技能人才內在動力并促使他們持續釋放創新活力[。
三、新質生產力驅動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新質生產力驅動職業教育體系構建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的工作機制,強化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有效匹配,通過重構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實現職業教育體系和產業用工需求精準對接,深化校企協調培養機制,構建終身學習與技能提升平臺。
(一)深化產教融合: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
校企合作從傳統的“淺層合作”轉變為“共建共享共治”的深度協同,需要建立產業需求監測機制,借助大數據分析、行業調研等途徑實時了解產業結構變動和技術更新狀況,構建“需求導向、標準引領、動態調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人才培養閉環,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深度融合。加強學習資源供給體系建設,推動實現不同學習經歷、學習成果互認互通。完善職業資格與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把技能等級和薪酬待遇、職業發展相結合,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個人參與”的多元培訓機制。
(二)強化內涵建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要通過“項目驅動-過程導向-成果評價”的完整閉環,模擬真實工作環境與任務,突出真實性、挑戰性和協作性,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通過構建虛擬實訓環境,依靠傳感器和AI算法對操作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指導,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即時反饋和評估,以數據驅動個性化學習;構建“專業核心 + 跨界融合”的課程體系,建立跨學科學術團隊,使有著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協同授課,從而提供多維度的知識視角,幫助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時能夠整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不斷提升學生就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完善社會支持:優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生態
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社會氛圍,強化社會支持系統。強化產教融合政策導向,建立起多層次、相互協同的政策機制以達成政策合力,讓培養標準契合產業需求,推動政策設計與實施評估相統一,促使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協調,構建起更精準、高效且富有協同性的技能人才培養生態系統。推動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相認可,構建技能人才“崗位-薪酬-職級”一體化晉升體系,打通管理、技術、技能“三通道”,建立“技能-創業-創新”轉化通道,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培育重視高技能人才的社會環境,構建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提升技能人才職業尊嚴使其在經濟收入、政治待遇、社會認可等方面實現切實提高,完善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制度,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結語
新質生產力全方位重構了人才需求,使得技能結構有了復合化、創新性和適應性特征,在“環境-單元-關系”這個三位一體協同框架的基礎上,本研究構建起由新質生產力驅動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踐范式,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內涵建設、完善社會支持,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優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生態,從而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豐富了產教融合與數智化轉型的理論內涵,為高校、企業和政府提供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和實施路徑,對于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振華.經濟前沿課新質生產力[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4:11-15.
[2]馬君,郭小麗.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基本邏輯、作用機制與實踐路向[J].高校教育管理,2025,19(02):76-85.
[3]黎明.新質生產力引領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機理、困境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4,(19):50-55.
[4]曾天山,陸宇正.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J].職教論壇,2024,40(04):5-9.
[5]薛榮麗.卓越績效模式對商貿流通業運行效率的影響一一組織創新與市場競爭強度視角下[].商業經濟研究,2025,(04):26-30.
[6]郭軼鋒,高珂.新質生產力條件下技術技能人才能力培養的挑戰與對策分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0):34-40.
基金項目: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重點課題,項目名稱:雙創教育生態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3]02985)
作者簡介:薛榮麗(1974.05-),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博士在讀,高級職業指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