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核心,也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新福建建設十周年新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到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侯官文化作為閩都文化的重要構成,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融閩越、中原、海洋等多元文化為一體,漸以生成層累疊加、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氣象[1。作為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侯官文化教育思想富集,其當代價值對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探討如何推動侯官文化通過新形式、新載體融入教育建設,為新時代新福建新青年提供身份認同的新機制,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侯官文化在教育強國戰略中的當代價值
(一)定位與特質:侯官文化的共識探索
侯官文化,以地得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晚清風流數侯官”的輝煌篇章,同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等閩都文化共同繪就福州色彩斑瀾的文化圖譜。“侯官文化”的概念由學者何綿山于1993年在嚴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2],2022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強省建設下,福建學界掀起對“侯官文化”的研究熱潮,侯官文化開始重新煥發時代光彩。學界對于侯官文化的定位,普遍認同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新時代人才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新時期,推進侯官文化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傳承與創新,要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文化資源,以創造與創新為手段,以轉化發展為動力,使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與時代相結合,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將侯官文化納入教育體系建設中,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激發學生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文化動能。
(二)回溯與重興:侯官文化研究的源流辨析
回溯源頭,讓侯官文化“新”起來。“源”是指侯官文化形成的歷史根源和原始形態,它包含大量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構成我們審視侯官文化的出發點和基石。通過對古籍文獻詳細梳理,對歷史遺跡實地調研和對口傳文化廣泛搜集等途徑,從時空維度、精神內涵、文化內容等方面溯源侯官文化,厘清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感悟侯官文化的特殊韻味和核心價值。
重興流脈,讓侯官文化“活”起來。“流”是指侯官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繼承和發展,表現出侯官文化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環境的調適和革新。對侯官文化的“流”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方向和潛在價值,分析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理論邏輯。同時,積極尋求侯官文化和現代教育、社會生活深度融合的路徑,創新侯官文化打開方式,為新福建建設提供精神動力,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思想資源。
在回溯和重興侯官文化“源”和“流”的進程中,要尊重歷史、繼承精華,也要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做好對侯官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闡釋,深挖歷史底蘊并提煉獨特魅力和核心價值,同時重繼承創新和開放交流,促進侯官文化與現代教育、科技、產業深度結合,樹立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給侯官文化繼承和發揚帶來新的生機和動力[3]。
(三)傳承與創新:侯官文化在新時代的活力
傳承,就是堅持和發揚侯官文化的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核,保證文化連續性和多樣性。繼續做好對侯官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闡釋等文化研究,系統梳理歷史脈絡,挖掘文化內涵及價值。繼承,意味著把侯官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嚴謹治學精神、創新創造精神、實干擔當精神等思想精華納入現代教育體系中,以課程開發和活動組織等形式使新時代青年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侯官文化的魅力,培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繼承并不意味著單純地復制和模仿,在對傳統尊重的前提下創新。借助科學技術,把侯官文化用更具象、更多元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創新傳播途徑,讓侯官文化走出福建,走遍中國,走向世界;開放交流渠道,充分調動侯官文化資源要素,實現共建共享。
二、侯官文化對新時代教育的啟示
(一)文化認同與愛國精神:培育新時代青年歷史擔當
在新時代教育語境下,侯官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塑造學生文化認同、價值觀以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正處在文化認同形成關鍵期,若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認同,容易在文化多元化洪流中感到迷失,甚至面臨文化身份斷裂。扎根本土文化的土壤,理解并認同本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觀,有助于青少年在全球化文化交匯中保持文化獨立性。
侯官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福建的歷史發展之中。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表達了他面臨個人生死禍福,也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其忠誠英勇、憂國憂民的精神成為福建乃至全民族面對外寇時團結抗爭、勇往直前的精神燈塔。同樣,19世紀末期的“船政文化”也是侯官文化中愛國情懷的具體體現。甲午戰爭中,中國制造的“平遠”號等戰艦參與抵抗日本侵略的戰斗,展現了中國人自強不息、捍衛國土的決心。船政文化的背后,是諸如沈葆楨、嚴復等士人深感國家危難,通過實踐探索國家富強的道路。將侯官文化融入新時代教育體系中,學生通過學習林則徐、沈葆楨等人的事跡,認識到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緊密相連,意識到新時代青年有責任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進而激發愛國情懷、歷史責任感與社會使命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集體認同感。
(二)求新求變與務實精神:為新時代教育提供實踐智慧
侯官文化中強調的創新精神為新時代教育提供實踐智慧。船政局創辦過程中大膽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派遣學生出國深造,體現侯官文化對傳統的突破;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鼓勵向西方學習,體現侯官文化的創新精神;嚴復翻譯《天演論》等著作將西方先進思想引入中國,體現侯官文化的開放包容。這種精神在新時代教育中同樣重要,在教育過程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有助于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新技術和新挑戰。
此外,侯官文化提倡的務實精神也為新時代教育提供有益借鑒。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毅然回國報效祖國。面對西方的技術壟和封鎖,他脫下西裝換上工裝,親赴一線日夜扎根車間,反復調試設備,深入調研數據,最終破解索爾維制堿法,打破歐美70年壟斷;當工廠遷址,原有制堿法成本高昂,侯德榜放棄購買外國專利,投身自主研發,親自帶領率團隊完進行了500多次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歷時3年攻克連續生產流程,最終發明聞名的“侯氏制堿法”。侯德榜直面困難、躬行求索、實事求是的品格,正是務實精神的體現。將侯官文化的務實精神融入新時代教育,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基于事實和數據做出正確判斷和理性選擇,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侯官文化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傳承優化策略
(一)科技賦能:創新侯官文化的多元化表現形式
第一,數智技術賦能侯官文化學習新體驗。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侯官文化歷史文獻、藝術作品、民俗活動等文化遺產向數字資源的轉換。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侯官文化虛擬博物館、侯官集市等;依托虛擬導覽系統,學習者游覽侯官村掃碼即可收聽語音解說,了解文化背景,使學習者在沉浸式環境中直觀感受侯官文化的魅力。第二,新媒體矩陣擴展侯官文化傳播影響力。利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等渠道,構筑侯官文化的立體傳播矩陣。運用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兼顧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發布作品。同時,強化受眾于社交娛樂端口對于侯官文化的關注偏好,打造個性化傳播體驗場景,吸引更多青年群體的關注和參與,通過青年力量拓展傳播速度,展示侯官文化魅力,實現侯官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影響力。
(二)線上拓展:打造侯官文化在線教育資源庫
信息化、智能化的應用正逐步重塑教育教學,為教學革新帶來了全新的可能,使得創建侯官文化在線教育資源庫促進侯官文化廣泛普及成為了可能。首先,教育資源庫要覆蓋侯官文化諸多層面,尤其要對原始的文化史料和文獻典籍進行采集完善等,形成脈絡清晰、真實完善的文化體系。其次,教育資源庫要重視互動性和參與性,在內容開發過程注重沉浸式體驗、社交化學習、智能化反饋,讓學習者在互動問答、趣味任務等過程中激發積極探索和主動參與的內驅力,成為侯官文化的傳承者與共建者,但要注意陷入過度娛樂化。最后,教育資源庫建設需要關注開放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與知名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將侯官文化資源轉化為標準化課程,通過定期更新內容實現文化資源共享,讓侯官文化資源“用起來、活下去、穿得遠”。
(三)教育合作:侯官文化資源的校際與國際交流推廣
全球化教育要求侯官文化傳承和發展要以教育合作的方式進行深度資源整合和廣泛傳播。具體來說,除繼續強化每年“侯官論壇”在學界的引領性作用,繼續定期組織召開侯官文化專題討論會、約請專家學者深入解讀和交流,不斷完善文化譜系。同時探索成立“侯官文化研究聯盟”,定期組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侯官文化魅力,提高本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嘗試在孔子學院和國際文化節這兩個國際交流平臺幫助下,把侯官文化納入其中,組織侯官文化講座、展示侯官文化著作、進行侯官文化體驗等方式獲得重視與參與。探索同海外學校進行長期合作,聯合實施侯官文化調研計劃,促進侯官文化在國際的傳播和交流[4]。
四、結語
侯官文化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傳承路徑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機構、文化機構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通過科技融合、教育革新、線上拓展及教育合作的戰略實施,給侯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彰顯侯官文化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文化擔當。今后,要不斷深化侯官文化的研究和實踐,尋求更加行之有效的繼承和發展之路,不斷豐富侯官文化內涵,提升侯官文化影響力,展現福建新形象。
參考文獻:
[1]張梅.侯官文化的歷史回響[N].福建日報,202212-31(8).
[2]何綿山.嚴復與近代侯官文化[C].福建省嚴復研究會.93年嚴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5:517-521.
[3]肖正德.教育強國建設中縣中文化生態重塑的理論意蘊與實踐邏輯[J].遠程教育雜志,2024,42(2):3-9.
[4]朱丹紅.以千年侯官文脈之泉浸潤立德樹人之根的思政教育探究[J].秦智,2025,(05):14-16.
基金項目:2023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 ?1-3-63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項目編號:FBJY20230329)
作者簡介:
林姍(1991.09-),女,漢族,福建平潭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想教育;
高仁金(1977.03-),女,漢族,福建平潭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