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滾滾而來的信息洪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感到“跟不上”了。“我剛剛打開手機,怎么就忘了自己要干啥?”“最近記性差,注意力也越來越不集中,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反應這么慢,年紀輕輕怕是也要‘癡呆’了?”類似的擔憂,屢見不鮮。
隨著“腦癱”“腦霧”“認知下降”等概念逐漸被大眾熟知,年輕人對自己大腦狀態的焦慮也日益增加,甚至在醫院門診,我們也遇到不少前來就診的年輕人,他們常常對自己逐漸下降的記憶力表示擔憂。年輕人真的會“腦先衰”嗎?這種狀態有可能是“癡呆”的早期信號?
“癡呆”實際上是一類疾病的統稱,根據發病年齡、發病原因及臨床表現等,可進一步分為多種類型。我們經常說的“老年癡呆”即阿爾茨海默病,只是“癡呆”的一種類型。
事實上,“癡呆”也可能在年輕人中出現,這種疾病被稱為“早發型癡呆”,患者的發病年齡通常小于65歲,甚至可在40歲以前發生。“早發型癡呆”一般和遺傳因素有關,進展往往更快。發病時,患者仍處于職業活躍期,因此,疾病對其生活及家庭影響較大。
但是,“早發型癡呆”在人群中發病較為罕見,發病率不到千分之一。即便發病率較低,也并不意味著可以對此掉以輕心。近年來,記憶力下降在年輕群體中出現頻率有增加的趨勢,一些研究報道,在18~39歲的青年人群中,大約1/7自訴有記憶力下降的問題。而記憶力下降之所以需要引起重視,是因為該癥狀是“癡呆”中占比最高的一種類型即阿爾茨海默病的核心臨床表現。
除年齡外,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運動、抑郁、社交隔離及空氣污染等,均被證實可增加“癡呆”的發生風險。一項薈萃分析進一步指出,肥胖(體質量指數超過30)的人群發生“早發型癡呆”的相對風險升高。
我們曾遇到一名19歲因記憶力下降來就診,最終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這打破了大家認為“年輕人不會患“癡呆”的固有印象。因此,年輕并不是“癡呆”的“免死金牌”。
“腦霧”是近年來流行的一個概念,是人們對認知模糊的一種主觀描述。出現“腦霧”者常形容自己的大腦如同被籠罩上了一層迷霧,導致出現記憶力減退(尤其是短時記憶)難以集中注意力、反應遲鈍等。
但是,“腦霧”并非專業的醫學診斷,而是一種涵蓋多學科、多系統疾病的復雜癥狀的集合。雖然大多數出現主觀認知下降癥狀者,不會出現進行性認知能力衰退,但在某些人中,可感到的功能障礙可能就是神經退行性變的首發跡象。
根據現有的研究和報道,一部分“腦霧”通常是可逆的功能障礙,而非器質性腦損傷,關鍵是要識別出“腦霧”的誘因,并及時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如果調整之后癥狀仍沒有改善,出現反復且持續半年以上,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就要警惕發展為認知障礙的風險,建議這類人群及時進行專業咨詢。
大腦和身體一樣,也存在自然衰老的過程。大腦衰老是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一種正常變化,主要體現在大腦結構、功能及分子層面的多方面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中的灰質和白質體積會逐漸縮小,神經元數量下降,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也會逐漸減弱,大腦內的信息傳遞和處理速度逐漸下降,從而導致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功能等認知能力衰退。
那么,如何區分正常衰老和“癡呆”呢?雖然二者均有認知能力下降的表現,但大腦的正常衰老,并不會對人的日常生活和獨立性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而“癡呆”則影響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此外,“癡呆”是一個病理過程,是多因素交織的復雜過程。在阿爾茨海默病等常見“癡呆”類型中,腦內會出現大量病理性β-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異常磷酸化,形成斑塊和纏結,從而損害神經元之間的正常連接和信號傳遞。同時,慢性炎癥反應、線粒體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和血腦屏障破壞,也會加劇神經退行性損傷,最終引起大腦萎縮和認知能力的持續下降,導致個人的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顯著受損。
大腦的衰老過程雖然難以被完全逆轉,但衰老速度卻受環境和行為因素的影響。熬夜與作息紊亂、精神壓力大、高糖、高脂飲食、久坐缺乏運動、酗酒吸煙等,都會加快大腦的衰老。而健康飲食、均衡營養、規律鍛煉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緩認知衰退。
對于年輕人來說,現代生活方式中一些加速大腦衰老的風險因素開始逐漸暴露,但如果抓住可干預的“黃金窗口期”,養成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堅持運動的好習慣,重視心理健康,積極社交、堅持學習,就可以有效延緩大腦衰老。
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大腦的自然衰老,若出現認知能力的短暫受損,不要急于與“癡呆”掛鉤。我們可以對照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若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癥狀仍未改善,或是頻繁發生,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伴隨其他嚴重癥狀等,就要進一步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