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18.5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3.008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植物作為唯一有生命的固碳載體,是實現碳平衡的重要因子。當前,我國在高碳匯植物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在固碳原理、固碳估算方法、植物種類及應用形式等方面發展潛力還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城市綠地建設方面,研究仍相對較少。以固碳量測算方法為例,現有的研究方法多集中在單株植物碳匯能力的研究上,不便于成果的直接比較,且針對性的碳匯植物群落優化配置模式和種植結構也不足。因此,在方法標準化、評價體系完善、地域多樣性研究和實際應用推廣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以充分發揮高碳匯植物在城市生態發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光合速率法進行測算,是應用了植物吸收光能并將其轉化為化學的原理,結合光合作用日變化曲線等數據來推算整株樹木的固碳量,測算數據相對嚴謹,十分可行。研究將結合張家口地區常見園林樹木的實際情況,對常見的側柏、油松等48種樹木進行固碳能力評估,以期針對評估結果提出綠地植物的高固碳效益的優化策略。
1 研究地區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張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東經 113°50′~116°30′ ,北緯 39°30′~42°10′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氣溫低,降雪少,風力較強;春季干燥多風沙,氣溫回升快,降水少,易發生沙塵天氣;夏季炎熱短促,降水集中,多雷陣雨,偶有暴雨;秋季涼爽宜人,降水減少,晝夜溫差大。年均溫較低,冬季最低溫可達-20°C 以下,夏季最高溫超過 30qC 。年降水量 400~ 600mm ,主要集中在夏季。此次研究地點為張家口市清水河濱河公園,位于張家口市中心城區,公園建成于2008年,占地面積約 96hm2 ,園內種植近100個品種約7萬株的各類喬灌木,植物配置及整體結構體現了濱水綠地特點和濱水植物景觀的特征。
1.2研究方法
1.2.1 材料選擇
按照園林樹木分類方式,結合日常園林景觀設計及張家口市公園常見樹木,將本次研究的固碳樹木劃分為常綠喬木、落葉喬木、灌木3個類型。在研究區域內共選定了48種生長情況良好、群落相對穩定、兼具美學特征的樹木。
1.2.2儀器選擇及固碳量測算
選擇便攜式光合作用測定儀,該儀器是一種小型、輕便的儀器,可以方便攜帶和使用。
對選擇的48種樹木進行測量,測算出樣地中每個品種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時節的單株樹木的日固 碳量,分別進行記錄。
2結果與分析
2.1植物群落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48種樹木的群落豐富度較高,其中品種較多的科包括薔薇科(RosaceaeJuss.)10種、松科(Pinaceae Spreng.exF.Rudolphi)4種、楊柳科(SalicaceaeMirb.)4種、柏科(CupressaceaeGray)3種、豆科(FabaceaeLindl)3種、木樨科(Oleaceae)3種。具體調查結果如表1。
表1植物群落調查表

(續表1)

2.2 常見樹木的固碳量
通過測算結果分析,樣地中48種常見樹種的固碳能力由高到低依次為:山桃 gt; 國槐 gt; 側柏 gt; 碧桃 gt; 西府海棠 gt; 核桃樹 gt; 桑樹 gt; 樟子松 gt; 醉魚木 gt; 白皮松 gt; 龍爪槐 gt; 椿樹 gt; 火炬樹 gt; 白蠟 gt; 銀中楊 gt; 新疆楊 gt; 金絲垂柳 gt; 旱柳 gt; 榆樹 gt; 梓樹 gt; 丁香 gt; 紫穗槐 gt; 金銀木 gt; 白樺 gt; 欒樹 gt; 榆葉梅 gt; 金葉榆 gt; 五角楓 gt; 油松等(見表2)。可以總結出張家口市常見高固碳能力的園林樹木有15種,包括落葉喬木的白蠟、火炬樹、椿樹、桑樹、核桃樹、龍爪槐、國槐、山桃8種,常綠喬木的白皮松、樟子松、側柏3種,灌木的醉魚木、西府海棠、碧桃、五葉地錦4種。排名第1的1 50g?m-2?d-1 以上)樹木單日固碳量是排名第101 10g?m-2?d-1 以上)的樹木單日固碳量的5.167倍。由此可知固碳能力強的樹種所占比例越大,其群落的固碳效果越高。因此,在這些固碳量高的樹木中,只有樟子松的種植量最高,在清水河濱河公園中的固碳能力也相對較高]。
表2研究區48種樹木的固碳量

(續表2)

通過樹木規格變化的相關分析可知,在植物群落中平均胸徑為 15~25cm 的植物群落年固碳量更高,達 55.845g?m-2?d-1 ,同時也略高于平均胸徑在 20~ 30cm 、 30~40cm 范圍內的樹木[2]。因此,在選擇園林景觀設計中,栽植的樹木應適當調配不同胸徑樹木的比例,既能夠提高植物群落的美景度,又能提升植物群落的固碳效益,實現生態與景觀的雙贏。多樣化的樹木結構能增強群落的抗逆性,維持長期固碳能力,隨固碳效益增加的樹木規格變化而變化。
由表2可知,在測算的公園樹木中,單日固碳量主要集中在 1~10g?m-2?d-1 ,48種樹木中有28種樹木在 1~10g?m-2?d-1 之間,占本次測算樹木種類的 58% 。因此,在條件相同或相似情形下,園林景觀設計中使用的樹種,落葉喬木對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要明顯高于常綠喬木。
在測算的樹種中,灌木因其植物的特性及體量較小,需要頻繁更換及修剪而造成的碳排放、生長期較短等問題[3],除西府海棠和碧桃2種灌木外,其他灌木的固碳效益作用相對較低。
通過測算可知,落葉喬木樹木的固碳能力高于常綠喬木,且在落葉喬木中,國槐、山桃等樹木的固碳能力相對較高,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從樹種選擇、園林植物群落結構搭配和園林植物群落密度入手。
3綠地植物的高固碳效益的優化策略
3.1 園林樹木選擇策略
在園林植物種植方面可以考慮國槐、龍爪槐、山桃等高固碳樹種,以提高綠地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且根據樹木規格選擇,將平均胸徑大的樹木應用在植物群落中,以提高公園的整體植物群落的固碳效益[4]。
在選擇固碳能力較強的樹種方面,應首先考慮氣候條件,張家口市地區固碳能力較強的樹種主要包括山桃、國槐、側柏等鄉土樹種,在園林景觀應用中不僅具有更好的適應性,還可以優化城市環境質量,相對引種樹種來說,可以放松養護管理,減少養護成本,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5]。
喬木的固碳能力相對高于灌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注意景觀高低層次的搭配比例,同時結合樹木固碳能力,選擇固碳能力較高的樹木進行種植,特別是增加喬木的種植數量,最大發揮樹木的整體固碳能力。
3.2 園林景觀優化策略
在園林景觀水平結構設計中,可根據樹木固碳量的實際情況對植物群落密度進行合理設計,形成疏密有致的園林景觀效果,從而實現公園綠地固碳釋氧功能的最大化。
在園林植物群落結構設計中,可將落葉喬木、常綠喬木、灌木進行混交,形成落葉喬木層加常綠喬木層加灌木層3類結構,提高固碳效益。
在園林景觀配置中,通過對喬、灌、草復層結構的科學配置,不僅可以提升植物群落的生態效益,還能創造更高的景觀價值和碳匯能力。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本地氣候、土壤條件和生態目標進行適應性調整7。如喬木樹種中的國槐和側柏,灌木及地被植物應選長勢較好、固碳能力強的樹種,包括西府海棠、山桃等木本植物。搭配不同色彩及四季景觀效果的植物,使植物群落具有層次感、色彩感及本地特色。
4結語
在研究過程中,由于普查的48種樹木的數據量不同,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單一性8,在計算和比較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但總體不影響提升樹木的固碳作用。即:1)通過對喬灌木的合理搭配,提升綠地植物群落尺度,形成穩定的復合群落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固碳效應,提升綠地的生態能力。2)按照適地適樹原則,盡量選擇鄉土樹種,能夠適應當地的土壤、水分和氣候環境,提升綠地的抗逆性和適應性。3)在園林設計中不僅要選擇高固碳能力的樹種,還要對樹木的生態效益進行考慮,特別是樹木的空氣凈化能力、樹形狀況和品種特點等因素,遵循“人本、自然、經濟、生態”的原則,達到最優的固碳效益。總之,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應充分發揮樹木的固碳能力、生態效益和植物群落平衡等多種功能,使綠地的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營造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青云,呂偉婭,徐炳乾.華北地區城市綠地固碳能力測算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21.47(1):41-48.
[2] 曹繼偉,任俊達,王昕,等.基于植被固碳釋氧原理的路面建設碳排放評價及碳中和策略[J].中國公路,2022(14):20-23.
[3] 褚芷萱,馬錦義,邵海燕,等.不同應用類型園林樹木固碳能力[J].中國城市林業,2022,20(1):126-129.
[4] 黃柳菁,張穎,鄧一榮,等.城市綠地的碳足跡核算和評估—以廣州市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7(2):65-73.
[5] 林欣,林晨菲,劉素青,等.18種常見灌木綠化樹種光合特性及固碳釋氧能力分析[J].熱帶農業科學,2014,34(12):30-34.
[6] 董延梅,章銀柯,郭超,等.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10種園林樹種固碳釋氧效益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4):209-212.
[7] 管東生,陳玉娟,黃芬芳.廣州城市綠地系統碳的貯存、分布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5):437-442.
[8] 劉豐亮.園林植物固碳釋氧的研究進展[J].甘肅林業高職教育,2010(16):88-91.
[9] 邵繼中,郭文娟,李坤洋,等.“碳平衡、碳循環”下國外城鄉融合典型案例分析及中國經驗模式探討[J].園林,2023,40(8):4-12.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