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3.030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與人類活動強度的不斷提升,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退化林作為森林退化的一種典型表現,已成為制約我國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問題I。退化林不僅影響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碳匯功能的實現,也削弱了森林生態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修復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退化林修復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議程。盡管如此,在地形復雜、經濟基礎薄弱的西部林區,退化林修復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資金短缺、技術支撐不足、恢復周期長等,迫切需要因地制宜開展科學研究與實踐探索[2]。
甘肅白龍江博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以下簡稱“博峪河管護中心”)地處甘南州舟曲縣與隴南市文縣交界地帶,是典型的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所在區域。自開展森林撫育以來,博峪河管護中心在退化林修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大規模的森林經營和撫育任務,提升了區域內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然而,林區仍受多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存在針葉林退化、人工林結構單一、林地生產力低下等問題。特別是在面對地質災害頻發、林下經濟干擾強烈、生態系統脆弱性突出的背景下,退化林修復的系統性、長期性和復雜性顯得尤為突出。當前修復工作的推進不僅依賴于科學的前期規劃和適宜的技術手段,更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充足的資金投入和廣泛的社會參與。
鑒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博峪河管護中心為案例,從森林退化現狀出發,分析退化成因,梳理修復過程中面臨的關鍵問題,探討修復工作的科學路徑與可行策略。通過系統性地總結該區域退化林修復的實踐經驗與存在的主要瓶頸,力圖為類似地區提供可借鑒的治理思路與對策建議。研究聚焦于退化林修復中的生態規劃、資金機制、技術支撐、社會參與和監測評估等核心環節,旨在為提升我國中高山區域退化林修復的系統化和規范化水平,推動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優化與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
1博峪河管護區基本情況
1.1地理位置
甘肅白龍江博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以下簡稱博峪河管護中心)隸屬于甘肅省白龍江林業保護中心,經營總面積 92878.08hm2 ,下轄博峪、中路河2個保護站。博峪河管護中心地處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西南部和隴南市文縣西北部,地理坐標為104°09′23′′~104°32′40′′E 、 33°03′18′′~33°34′50′′N 北抵日也札,東臨茶崗梁、阿爾格梁、白馬池總梁、灌灌水梁,西接甘川省界的斜那后總梁、野豬關梁,南達石雞壩梁至種樹坪梁。
1.2 自然條件
博峪河管護中心位于秦嶺山系以南,是東南海洋性季風氣候最北邊緣部分。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區,年降雨量 600mm 左右,年平均氣溫為 12.8°C , ?10C 的積溫為 4000~4800qC 。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是該保護區的地帶性植被,屬于我國東南部北亞熱帶植被向西部延伸的過渡性區域。地貌以高山、河谷川地和山間盆地為主,群山環繞,多王石山地。博峪河管護中心地帶性土壤以黃棕壤為主,丘陵區多為第四季黃土[]。
1.3森林經營成效
博峪河管護中心自2009年開始開展森林撫育工作。截至2023年底,博峪河管護中心共完成森林撫育面積 27 986.0hm2 ,完成退化林修復面積 4 300.0hm2 。通過持續開展森林撫育工作,博峪河管護中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訓了一批技術人才,而且森林面積穩步擴大、質量不斷提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增強。隨著區域內各項生態建設項目落實,局部環境明顯改善,區域內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紅利,對項目建設普遍持支持態度。
2 博峪河管護區森林退化原因、修復現狀與挑戰
2.1 森林退化原因
博峪河管護區內森林退化是一個復雜而嚴重的生態問題,主要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在自然因素方面,冰凍雨、雪災、病蟲害、地質災害和地震等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會直接導致森林結構遭到破壞。此外,地質災害和地震等自然災害不僅直接造成生物損失,還可能導致生態平衡被破壞,使森林難以自我恢復。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愈加顯現,給森林的恢復帶來了更大的挑戰[2-4]。在人為因素方面,基于歷史時期過度開發所遺留的各種問題(道路切割森林等)依然影響著森林恢復;在當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林下種植經濟和畜牧活動對土壤養分和林間幼苗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加之林區村落中人口的森林保護意識較低,依然存在靠山吃山的現象[5]。
2.2 森林退化修復現狀
博峪河林區內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的主體,但受氣候、地質、地貌等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森林植被系統處于比較脆弱的環境中,系統的不穩定性較為突出,退化現象明顯。1)針葉林面積減少,針葉林退化較嚴重,次生灌叢面積在不斷增加。2)人工林群落樹種單一、群落結構失衡、地力衰退嚴重,病蟲害發生嚴重。3)林地生產力較低。綜合分析森林資源現狀,目前作業區退化林修復任務艱巨。從森林資源現狀出發,并針對影響森林發育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科學合理布局退化林修復模式,確保修復成效,區域內森林質量顯著提高。
基于此,博峪河林區針對森林退化的修復工作應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恢復策略[6-9]。這包括加強前期的生態評估和規劃設計,提升科技支持能力,增加政策和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森林保護與恢復。通過綜合治理,有效改善了博峪河管護中心的森林生態系統,促進生態平衡,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2.3森林退化修復面臨的挑戰
2.3.1退化林修復中的關鍵不足
退化林修復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先進的技術支持。博峪河管護中心通過開展多年的森林撫育工作,退化林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投資不足,森林經營成本高,國家補貼標準低,地方和單位無資金配套。2)目前林區道路不暢通,作業車輛無法到達退化林修復作業區,部分林班路途較遠,增加了管理成本。3)撫育剩余物若堆積在林內,加大了火災隱患,若清理運出林區,則提高了撫育成本[0]。
此外,缺乏相關的技術儲備(遙感及無線監測、林間智慧探測設備等)和人才培養。雖然近年來國家在生態恢復和林業科技方面加大了資金投入,但仍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先進的技術工藝、生態監測方法和科學管理體系推廣應用不夠。
2.3.2退化林恢復效果較難評估
退化林恢復的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生物多樣性和人為干擾等,這使得準確評估恢復效果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在博峪河管護中心,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給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另外,由于林區修復效果具有滯后性,短期內難以通過肉眼或簡單手段直觀判斷修復成效。博峪河管護中心在缺乏長期監測數據的情況下,無法準確評估植被恢復狀況、土壤改良效果及生態功能提升程度,導致修復工作的階段性成果難以量化,也難以據此優化后續修復策略。
在工程施工中,退化林恢復效果的評估往往依賴于定性和定量的指標,如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指數、土壤質量等,但這些指標的選擇和計算方法不統一,影響了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2.3.3社會參與度低
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工作往往需要廣泛的社區參與,在博峪河管護中心,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2點:1)修復工作宣傳不到位。很多居民缺乏環保意識,認為生態修復工作與他們的生活無關,難以形成有效的參與機制。2)缺乏經濟利益驅動。博峪河林區經濟發展緩慢,當地居民更關注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于長期的生態效益缺乏認識,這使得生態修復項目難以得到當地居民的積極支持和參與。
2.3.4修復經營管理粗放
博峪河管護中心退化林修復森林經營管理中,傳統思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缺乏對森林全生命周期培育的系統性認識。這種粗放的修復管理方式,使得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往往處于一種失衡狀態。退化林經營更多地關注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和長遠發展。粗放的經營管理方法導致了退化林修復的難度增大,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影響了博峪河關乎中心森林的生產力和生態服務功能。
3退化林修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前期調查設計問題
在進行退化林修復時,前期的詳細調查和論證是至關重要的。全面了解林分情況,才能夠找到導致林分退化的根本原因,確定其退化等級,并制定相應的修復目標。但若對博峪河管護區內退化林的調查不夠細致,未能全面掌握林分現狀,將對退化等級的確定不符合技術規程。在設計修復方案時,若沒有充分掌握導致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會導致修復措施不符合實際情況,影響修復效果。
3.2 自然條件限制
開展恢復工程時應注意博峪河管護中心大面積可造林地分布少,森林面積增加空間有限;原始林生態系統穩定,但天然次生林低質低效、抗災害能力差;林木生長沒有充分發揮水熱條件優勢,林地生產力低;人工林密度大,混交比例低,林分質量低下。
3.3植被恢復困難
不同立地條件對樹種的需求差異較大。博峪河管護中心退化林修復項目在樹種選擇上不夠科學,植被恢復技術相對滯后,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這使得即使引入了適宜的樹種,仍然會面臨樹種成活率低、生長緩慢等問題。例如,在一些干熱河谷地帶,由于缺水,植被難以生存;在高海拔陰坡,過量的水分可能導致根部腐爛。
3.4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
在退化林修復過程中,如何有效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不合理的修復方法往往可能導致原有物種減少甚至滅絕。在博峪河管護中心,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壓力更大,很多地方由于生態環境脆弱,物種棲息地被破壞,使得野生動植物生存面臨威脅。
3.5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恢復問題
在退化林修復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恢復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例如,碳匯功能的恢復不僅依賴于植被的生長,還受土壤質量和氣候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8]。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的生態監測與評估,這對資金和技術支持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4對策措施與建議
4.1 做好前期規劃設計
在退化林修復的前期規劃設計中,遵循地帶性森林群落的演替規律至關重要,這也是進行詳細論證調查、明晰森林退化等級的首要支撐。在前期規劃中,應通過科學的調查和分析,明確不同森林類型的特征與需求,合理制定修復方案,有助于提升森林的自我修復能力與穩定性。博峪河管護區內立地條件差異較大,退化林類型及其退化程度差異明顯,因此應根據區域立地條件,合理安排相應的修復措施[。在管護區內建立一套科學的、適用于本地實際情況的退化林修復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博峪河管護中心積極在前期規劃中為提高技術與理論的科學性,應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制定符合實際且符合技術規程的修復方案。
規劃設計應考慮到不同林分的生長階段和生態功能,利用多種生態修復手段開展退化林修復,如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的結合。通過對退化程度、成因等因素的深入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修復目標,使得修復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在設計中,應注重利用本土樹種,提高植被恢復的成功率和生態適應性,在調查規劃過程中提高工程實施的可能性[2]。同時,修復設計不僅要關注林木的恢復,也要考慮林區樹木根部土壤質量的改善、水源涵養等生態服務功能,全面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效益[13]。
4.2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
政府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是退化林修復的重要支撐。加大財政投入,建立穩定的資金渠道,可以為修復項目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博峪河管護中心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退化林修復項目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因此,政府應加大中央及地方專項林業資金的支持力度,探索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綠色債券、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等手段籌措資金。同時,可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退化林修復,如通過林業碳匯交易、企業綠色投資、生態公益項目等多元化融資模式,吸引各類資源投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驅動的資金保障體系[14]。
博峪河管護中心應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退化林修復項目。例如,通過PPP(公私合營)模式,有效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修復項目,提高修復項目的資金保障。探索眾籌等互聯網融資方式,也能為修復項目提供新的資金來源。這些融資模式不僅能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還能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方式,為退化林修復項目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推動生態恢復工作的深入開展[15]。
完善林區修復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明確退化林修復過程中的權利和責任,有助于保障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各類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修復工作,形成政府、社會、企業共同推動的良性互動。同時,應加強對修復項目的監督管理,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資金投入的效率和效果,為退化林修復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4.3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科技是提升退化林修復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政府和科研機構應加大對退化林修復相關研究的投人,研發適宜的恢復技術和方法。在植被恢復過程中,充分考慮作業區立地條件特點,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確保樹種的適應性和恢復效果。同時,應加強對植被恢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以提高整體恢復效果,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7。博峪河管護中心由于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應用適應性強的樹種和技術手段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引進和培育專業人才,提升科研與技術支撐能力,可以為退化林修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和借鑒先進的修復技術和經驗,有效提升退化林修復效率。學習國際先進的生態修復理念和技術手段(生態工程、生態化學等),為本地修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針對土壤質量差的問題,可以研發土壤改良技術,采用有機肥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時,選擇適宜的樹種進行植被恢復,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遙感、GIS等,可以對修復效果進行精準評估,及時調整修復策略,確保生態恢復的持續性與有效性。通過科技支撐,推動退化林修復的創新與發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博峪河管護中心加強與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推進退化林修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在推廣過程中,應結合博峪河林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技術和方法,確保技術推廣的有效性。同時,通過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業務能力,確保新技術的有效實施。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如數字平臺和社交媒體,可以加大對先進技術和成功案例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認知和接受度。通過技術推廣和應用,提升退化林修復的整體水平,促進生態系統恢復與可持續發展。
4.4提高社會參與度
提高社會參與度是退化林修復工作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宣傳教育和利益激勵,可以增強林區居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積極性,讓居民認識到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因此,采取多樣化的宣傳方式,開展形式豐富的環保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設立生態補償機制,對參與修復的社區居民給予經濟獎勵和補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退化林修復活動中。同時,政府可以組織定期的環保講座、展覽等,提升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建立社區共管機制,讓社區居民參與到修復決策和執行過程中,使他們在修復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格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修復活動中來,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促進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8]。
4.5健全監管、評估機制
建立完善的監測與評估體系,對退化林修復過程進行定期監理和評估,是確保修復效果的重要保障。制定針對性的監測指標體系至關重要。通過遙感監測、地面調查等手段,獲取數據并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修復進展和生態變化。
采用科學的指標體系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定量評估,如生物多樣性、碳匯能力、水源涵養等方面的變化。同時,建立反饋機制,及時調整修復策略和方法,以應對新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在監測過程中,注重信息的共享與交流,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提高整體修復效率和質量水平。通過科學的監測與評估,確保退化林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升生態修復的質量和效果。
在設計修復方案時考慮到當地的物種組成和生態特征,采用多樣化的樹種組合,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同時,避免單一樹種的種植,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通過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及時評估修復效果,調整修復策略,確保在恢復生態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不僅能增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和穩定性,還能提升整體的生態服務功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5結語
退化林修復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協作。通過做好前期規劃、加強政策支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提高社會參與度及強化監測和評估等措施,博峪河管護中心可以有效應對退化林修復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繼續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修復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修復體系和技術體系,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行動,為國際社會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借鑒,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我們的力量。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博峪河管護中心的退化林修復工作一定能夠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魏龍.甘肅白龍江博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管護要點[J].南方農業,2024,18(7):288-291.
[2]蘭倩,陳紹志,鄔可義,寺.退化林修復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21,34(5):50-57.
[3]劉亞培,陳紹志,趙榮,等.我國天然林保護修復研究概述[J].世界林業研究,2022,35(1):82-87.
[4]錢麗娟.旌德縣退化林現狀及修復技術要點淺析[J].南方農業,2019,13(S1):30-31.
[5] 張玲玲.甘肅白龍江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及影響因素[D].蘭州:蘭州大學,2016.
[6] 楊輝軍.淺析干熱河谷地區退化林現狀及修復措施[J].南方農業,2021,15(15):78-79.
[7] 馬青榮.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北退化林現狀調查及修復探索[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9):285-287.
[8] 徐興華.山丹縣退化林草現狀分析及修復對策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22,51(6):40-43.
[9] 朱輝,呂銀錄,楊斌,等.武威市石羊河林業總場“三北”防護林退化原因及修復建議[J].農村實用技術,2022(1):117-118.
[10]馬芳軍.談退化林的形成原因與修復對策[J].種子科技,2019,37(15):57.
[11]陸玉桃.卓尼縣洮河兩岸退化林修復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24,18(4):246-249.
[12]張鑫.退化林分修復的有效模式淺析[J].中國林業產業,2024(6):96-98.
[13]陳璐霞.退化林修復后林分結構和目標樹競爭強度變化:以神農架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23.
[14]高濤,陳興國,陳明泉,等.盤石嶺林場火炬松退化林近自然修復成效調查分析[J].南方農業,2023,17(3):240-244.
[15]崔濤.渝東北退化林修復技術與實踐探析[J].南方農業,2024,18(6):239-241.
[16]陳思危.山西省退化林修復策略淺析[J].山西林業,2024(S1):14-15.
[17]何虎林,張洋軍,肖云飛,等.甘肅省“三北\"工程區退化林形成原因及其修復建議[J].甘肅林業科技,2024,49(3):102-106.
[18]周志峰,王耀,王奇,等.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修復碳排放估算[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3,38(2):250-256.
(責任編輯:劉寧寧)